第35章 船速太慢啊

第35章 船速太慢啊

船不大,不寬,也不高,船艏一層房子,船尾兩層,甲板以下都是船艙,一段段的多道水密倉能滿足運輸各種物資的需求。

桅杆和帆採用了飛剪船的樣式,三根桅杆高高豎起,每根桅杆上固定著6根橫衍,兩根橫衍掛一面帆,中間還有一根副衍,起穩定帆面的作用。

860平方米的帆面積很大,是船體能承受的最大面積。大風的時候得降下四分之一的帆,不然風力太強勁,桅杆和船體可能承受不了。微風和中風的時候全部張開,能更有效的利用風能。

聽了徐和水徐和民介紹這年代的船速,李保國自己再換算一下,估摸著上百噸的船,順風順水下最快的速度才15公里每小時左右,和騎自行車差不多。

一般的船速只有六七節,也就是十二三公里每小時,逆風逆水下航速甚至才有一兩節,每小時兩三公里,比走路還慢……

這年代歐洲的船航速還要快一些,可按風帆的風能利用率來說,硬式衍帆明顯比歐式軟帆利用率還要高,為什麼中國船的航速還沒有歐式船的航速快呢?

徐和水把他見過的歐式船外形,和自己熟知的福船外形畫了出來,雖然畫的就像是塗鴉,但李保國看明白了。

原來是船身比例的問題,歐式船長寬比例都在3:1以上,很少有2.幾:1的,福船呢?大多都是2.3:1的長寬比,整艘船就像是個長方形,流水線形就不說了,長方形能在海上跑得快?

飛剪船為什麼能在風帆沒有增大多少的情況下跑出12-14節的高速?就因為它的長寬比達到了5:1、6:1、7:1以上的比例!

上輩子那些幾千幾萬噸的軍艦為什麼跑的快?也是因為長寬比差距大,戰艦世界里的驅逐艦能跑出40節的航速,為什麼?一個是動力強勁,一個是長寬比例達到了10.幾:1!給它換成3:1試試看,同樣的動力,航速最少都要慢一半!

福船長寬比例2.3:1,硬式衍帆風能利用率高的情況下,航速只比歐式船慢一點點。如果把長寬比例改成5:1呢?流線型再設計合理一些,航速早就甩歐式船幾條街了!

硬式衍帆操作太重太難,咱們換成半硬式風帆,帆衍固定到桅杆上,一張風帆往上面一蓋,風一吹,操作難度比福船小,比歐式船大,風能利用率比福船小,比歐式船長,航速肯定更快。

7節只是保守估計,順風順水下,最快可能能達到11節,相比較這年代的船來說,航速已經夠快了,但上輩子見慣了高速的李保國是不會滿意的,還很嫌棄。

按他的固有思維來看,一萬噸的鋼鐵運輸船,長寬比例5:1,5000匹馬力,巡航速度15節,這都是最慢的。一噸排水量配一匹馬力,一萬噸鋼鐵運輸船用1萬匹馬力,跑18節輕輕鬆鬆才能勉強入眼!

所以李保國就想怎麼樣能把這古代的木船速度提升到18節,電力是最簡單的,可用船上不實際,蒸汽機也比較簡單,可自己不懂,扔給一幫工匠幾個月了,能提供的只有3馬力,技術還很不靠譜。

目前受造船技術的限制,讓500個船匠一次性造3艘新式船都很吃力,船匠們固有思維太頑固了。沒幾個有文化的,見識又短,腦子不怎麼靈活,總覺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才是最好的,沒有一點進取心。

要不是李保國給他們吃飽飯,給他們買布做衣服,幹活有工錢發,立功了還有賞銀拿,估計你就是把新型船的圖紙給他們,他們都能造出和以前一模一樣的福船來!

想要航速達到18節,按目前的能力,只能建造長寬比例在8:1以上的飛剪船,流線型要設計好,阻力減少到最小,風帆擴到最大,估計會突破飛剪船歷史上的最高航速,14節,達到15節左右。

再裝上一根螺旋槳,不用這年代幾乎每艘船上都有的手搖櫓,上百個人在船底使勁踩踏板,帶動螺旋槳轉起來,多少能提升一兩節,兩三節的航速。

按照一馬力等於在一秒鐘內將75千克的物體提高一米的高度來試驗,李保國找了幾個人,用麻袋裝爐渣,做了一個126明斤的袋子,找了一個一米多高的檯子,檯子邊緣和麻袋綁繩子的口剛好是一米,讓幾個人開始拉。

繩子綁住麻袋口,繩子再放在檯子上,沒有滑輪降低摩擦,一個工匠腳蹬著檯子開始了表演,用盡全身力氣也沒在1秒內把126斤的麻袋拉起來。

換人,兩個人來,結果沒好多少,兩個人輕鬆把麻袋拉了起來,不過卻用了兩秒多,有繩子比較長的原因。

換人,這次三個人來,把繩子拽短一些,一口氣拉起來,結果三個人更輕鬆地就把麻袋拉了起來,時間差不多一秒。

李保國看三個人還有力氣,就讓他們接著拉,不要停,三個工匠連續拉了16次,才累地喘粗氣。

換人,兩個人上,把繩子拽短一些,猛的一拉,兩個人不算吃力的就把麻袋拉了起來,時間剛好在一秒內。

也就是說兩個人的力量相當於一馬力,但是太費力,三五次后後勁就不足了,三個人馬力沒有增加多少,持續力增加了不少,以人力換馬力,三個人的持續輸出力相當於一馬力!

以500噸的飛剪船來算,長寬比例8:1以上,流線型非常好,500匹馬力航速能有20節左右,就需要1500人來踩動螺旋槳……

加上風帆提供的風力,順風或順水一種自然條件下,這樣的飛剪船能跑15節,風力大概相當於320匹馬力,想要讓船跑到18節,至少還需要80馬力。

也就是最少需要180人來踩踏板,人腿的力量比胳膊大,180人才能提供3節航速,這買賣……太虧了!更何況一艘500噸的運輸船,只需要兩班倒三十多個船員,多帶180人提供動力,那還有空餘運力來運輸東西嗎?

所以,用人力踩踏踏板來增加動力的結果,失敗!根本不現實,怪不得歷史上沒出現過這樣的船,只有小說中有,原來都是坑人的……

那些湖裡的遊船是什麼?那種船才兩三米、四五米長,四個座位坐四個200斤的胖子都讓人擔心會沉,踩著踏板是能有兩三節的航速,但那種船的作用只是用來載乘客的,也就是只能用來載輸出動力的人。

船要是大一些,再裝一兩噸東西,四個人還能愉快地踩著玩嗎?估計一個小時過去,船才航行了四五百米……

看來還是要搞發動機啊,沒有有效的發動機之前,最高航速只能有最看不上眼的15節,平常也就12節左右。一小時22.2公里,夜裡行船還要減速,一天一夜航行480公里左右,到一萬公裡外的美洲大陸需要21天,這還是直行……

李保國也不想想,這年代海上行船有多難,平均船速能有五六節已經算高速了,沒多少情況下是全速航行的。就這還要受季風影響,錯過了這個季風,就得再等上一年才能走!

天津到美洲西海岸一萬公里多一點,航道只帶一點點弧度,基本是直的,平均12節航速需要25天左右,普通蓋倫船或福船就需要兩個月了。

從天津到英格蘭倫敦,直線距離一萬公里左右,可航道……沿著眾多海岸線拐來拐去,南海馬六甲拐一個大彎,印度那裡拐一個更大的彎,非洲好望角再拐一個超大的彎,西北非那裡再拐一下,才能到歐洲,具體距離……估計超過3萬公里……

這年代的歐洲人為什麼不開船到中南沿海?他們都是來貿易賺錢的,從歐洲到南海,銷售完貨物后還要進貨,進完貨后回家的季風來了,也就跟著季風回去了,只有今年不打算回去的,才有可能出來浪一圈。

東南沿海,中南沿海不是他歐洲人想來就能來的地方,大明這位大爺脾氣可是很大的,對歐洲人各種看不起,讓你來你才能來,沒讓你來你個鬼畜敢來試試看?翔給你打出來!

最後沒辦法,東西方的文化貿易交流會場演變到了東南亞,大明商人開著船把咱們家比較值錢的茶葉、絲綢、瓷器運到東南亞,歐洲人開著船把自家可憐的,人家看不上眼的特產,和黃金白銀運到東南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塑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塑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章 船速太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