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新兵選拔

第七十七章 新兵選拔

次日午時,趙雲便將兵丁選拔以及操練之法交與凌羽手中,因為此次徵兵遠比當初精騎營規模龐大,所以計劃也極為嚴謹,其上所列甚是詳盡。

首先是步卒選拔要求:年齡二十至二十五歲,身強體壯,全身披甲能操作十二石的弩,身背50支箭和一柄戈,頭戴鐵盔,腰佩短劍,帶三天糧食,半日能行一百里。(《荀子o議乓篇》)

其次是騎士選拔的標準:身高七尺五寸以上(合今1。73米)。身強力壯,行動敏捷,能在乘馬急馳中,挽弓射箭,前後左右迴旋,跳越河塹,攀登山坡,衝過險阻,橫渡大河,追逐強敵,敢以少擊眾的人,才能選為武騎士。(《六韜o武騎士》)

對於這兩條徵兵要求,凌羽也是有所了解。其實春秋、戰國時期選拔士兵,就已開始注重體質的強弱,其基本標準是能否穿著甲胄進行軍事活動。能者稱為「勝衣」,不能者叫「不勝衣」,如不勝衣就沒有當兵的資格。到了秦朝,由於戰爭對士兵的體質及戰鬥技術要求大為提高,所以當時選拔士兵時,對新兵的體質、耐力和技藝有了更高的標準。

而秦王朝兵制的主要特點,是軍權的高度集中和軍隊的高度統一。設有皇帝警衛軍、京都護衛軍、邊防戍守軍和郡縣地方常備軍四種,軍隊的兵種有步、弩、車、騎之分,並建立了水軍。漢代兵制在秦制基礎上又有所發展。西漢分設中央軍和郡國兵兩部分,兵種有材官(步兵)、騎士(騎兵)、車士(車兵)及樓船(水兵),此外,還建有樓船材官,水陸均能作戰。東漢的軍制基本上和西漢相同。

想想這些標準畢竟是歷代無數名將總結千百場戰役的實際經驗所積澱下來的,深合時代特徵。趙雲以此為準,亦無不妥,只要在操練過程中融入兩千年後的體能訓練法,打造一支出類拔萃的勁旅不是沒可能。

接著往下看是操練之法,主要亦分為兩類,一是蹴鞠、角抵、手搏;二是弓矢與騎射

對於蹴鞠(古代足球),凌羽自然知之甚祥。這本是戰國時的民間娛樂活動,在齊、楚等國相當流行,至西漢時,蹴鞠發展為軍事訓練的重要手段之一。

劉向《別錄》中有云:「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因此《漢書o藝文志》將《蹴鞠》25篇附於「兵技巧十三家」類中。漢初,在戰爭較少時,軍隊普遍用「蹴鞠」練兵,提高士兵的體質、速度、耐力與反應的靈敏度等,以適應戰爭的需要。

至漢武帝時蹴鞠仍作為軍中訓練的項目之一。《史記o衛將軍驃騎列傳》和《漢書o衛青霍去病列傳》中,都載有漢軍在塞外行軍宿營時,在缺糧的情況下,「仍穿域(修理場地)蹴鞠」。

此外,角抵(角力摔跤)、手搏(拳技)等民間武術技巧,也都成為軍中的訓練項目。如甘延壽因在校閱中手搏表演成績優秀,而被提升為期門郎中(《漢書o甘延壽傳》)。

對於這三種日常訓練要求,凌羽知道趙雲也是費了心思的,雖說體能訓練成效顯著,但只是讓兵士們打好基礎,真正上陣殺敵,則需要過人的應變能力、相互之間的配合默契以及直接有效的致命武技。趙雲在蹴鞠和角抵後面加上了手搏,便知道他是在打自己教給神風營的搏鬥技巧的主意,凌羽不置可否的笑笑,接著往下看。

弓矢與騎射操練:材官(步兵)以發矢為主,其中的健者,要求能以足踏強弩而張開;騎士的訓練重在騎射,兼修刀砍和矛刺等。

趙雲還在兩類兵中設有專司教練和考核射法的軍官--僕射。考核的方法是,每人試射12支箭,中靶六箭為合格,不合格的要受處分;超過六箭的有賞,獎賞一般為「賜勞」十五日,最後根據「勞日」總數,賜錢、賜爵或提升。(居延出土漢簡有所記載)

除了以上標準,最後還附有騎、乘、刀、矛等術的考核,面面俱到。並用近於實戰的狩獵形式進行演習,考察士卒的訓練程度及才能,以提高士兵身體素質及作戰能力為目的。

凌羽看完這篇在當時算是極為專業的徵兵、練兵計劃后,非常讚賞,向趙雲點頭以示嘉許后將計劃交給荀彧,荀彧看畢亦對趙雲佩服之至,贊道:「子龍果然深得用兵之道,只怕王翦復生亦不過如此。」趙雲聞言,連稱過獎。

見荀彧也認可這份計劃,凌羽補充道:「此事如此很是妥當,不過我建議所選兵士須分批前往醫館接受全面的體制檢查,以免軍士身患隱疾,影響訓練。」

趙雲、荀彧聞言深覺有理,皆贊凌羽果然處處思慮周詳。隨即三人各施其職,凌羽前往醫館與華佗、張仲景商討軍檢,趙雲、荀彧張貼告示,又是一番忙碌景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醉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醉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 新兵選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