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兩敗俱傷!
原來,六國聯軍在廉頗的指揮下並不是在攻城,而是在送死,如此送出去數十萬人的性命。
這個真相讓六大將實在難以接受,但廉頗的話卻頗有道理,一時間竟讓田光,項燕等人無法反駁。
趙顯覺得即便秦王有一鼓作氣殲滅六國聯軍的想法,或者說這個實力,但廉頗也不該使用如此慘絕的手段。
廉頗看了一眼趙顯,臉上滿是失望,「趙國正是因為你這樣的將軍太多,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言罷,廉頗嘆了一口氣道,「你們以為我願意讓數十萬大軍去送命?如果不這樣,秦政如何會相信六國大軍已無戰力?若不能讓他如此以為,他又如何會放王翦蒙驁與我等決戰?若不決戰,我們又如何能順利消滅秦軍主力而不產生兩敗俱傷的局面?」
函谷關外地形平坦,正適合大軍團作戰。
按照廉頗的設想,攻破函谷關要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即便六國聯軍能順利的攻破函谷關,那兩百多萬大軍到最後也只能剩下幾十萬。
六個國家,幾十萬的兵力。
不用想,其中齊楚兩國的士兵肯定更多。
換句話說,此次六國伐秦無疑就是燕趙韓魏四國陪著齊楚兩國滅秦,前面四國拼盡家底,而齊楚可能只是元氣大傷。
一旦達到這種局面,那就比秦國獨大的局面更難收拾了。
所以廉頗在看到六國大軍使用車輪戰術攻函谷關時立刻顯得震怒,原因就在這裡。
一個強秦就已經如此難以收拾,再出現強齊,強楚,這天下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打完仗?
廉頗雖然對趙國的君臣感到失望,但他終究是趙國人,如若不然,他豈會在這種時候來到函谷關?有豈會在這種情況下接任六國聯軍的統帥?
「秦軍箭矢雖強,但終究有用完的一日,按照我的估算,至多再過三日,秦軍的箭矢便會告窯,到那時,六國聯軍只要稍微呈現出一番弱勢,秦王必定會命王翦蒙驁出關與我等決戰!」
廉頗的眼神里透著一股愈老愈堅的剛毅,即便此時的他已經年過六旬,但在他的臉上卻絲毫看不到一絲膽怯與懦弱,相反,在他的臉上,滿是對此次戰役的堅決。
六大將相互看了看,誰也沒有說話。
人家都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似乎也沒什麼可以再責問的。
攻城,兩百多萬大軍都要死,不攻城,興許還能保下一點戰鬥力。看來廉頗並不是真的老了,而是變得愈發通透了。
趙顯與樊玉漆相視一眼最後都是一嘆,相繼離開了帥帳。
他們感到悲哀,為自己的國家感到悲哀。
在這樣的戰役中,燕趙兩國能起到的作用竟比韓魏還要小,若不是廉頗,他們可能早就將燕趙兩國最後的家底拼沒了。一旦進入那種局面,燕趙可謂再無翻身之力。
而姬無夜與典離卻是各自微微點頭也離開了。
他們大概也看出了廉頗的用意,知道廉頗如此做法完全是在保存六國實力。
天下除了六國,還有諸子百家。
此次伐秦若是拼盡了六國所有底蘊,天曉得諸子百家會在六國中如何作為,到那時候,這天下可能再不是六國的天下,而是諸子百家的天下。
田光與項燕最先明白廉頗的用意,但兩人卻也沒有開腔。
六國君主達成的協議到底是怎麼樣的他們不知道,但他們清楚六國伐秦如果當真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那後果肯定比現在還要令人堪憂。
廉頗的戰術說起來也沒什麼錯,畢竟比起兩百多萬人全部陣亡,讓數十萬人去送死看起來更顯得有人情味。
人就是這樣,一開始總以為自己有理,所以振振有詞。但一旦被別人說服了之後,便開始變得膽怯與乏力。
六國聯軍並未撤退,也仍舊沒有強行進攻,函谷關的烽煙戰火將整個西北大地都籠罩其中。
諸子百家眾人在六國聯軍的大營之中看到如此戰法也相繼急躁起來,唯獨公孫羽似乎看出了廉頗的用意,他找到廉頗,希望廉頗能儘快將王翦與蒙驁引出來決戰。
然而廉頗卻告訴他,在那之前,六國聯軍需要再送一次,而這一次,需要諸子百家的人登上城頭與秦軍交戰。
「你為何如此了解秦政?」公孫羽不解,畢竟秦政是他看著長大的,而不是廉頗。
自己都猜不透秦政心裡的想法,廉頗是如何做到的?
廉頗聞言只是搖搖頭苦笑,卻並未回答。
有些事,只需要他一個人知道就行。
公孫羽沒有逼問,雖然覺得廉頗怪異,但他至少比六大將有想法,從這一點上來看,廉頗並未老。
他也知道廉頗的用意,讓諸子百家的人登上城頭乃是為了讓秦軍感覺到這是六國聯軍的最後一擊,也是為了讓秦政以為六國聯軍已是強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