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最後一戰(二)
4月16日清晨,戰鬥以炮擊揭幕,數以千計的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開始炮轟德軍陣地。
同時,英美聯軍也從柏林西部發起攻擊,數以萬計的火炮向著德軍發起了猛轟,每小時落在德軍陣地上的炮彈超過二十噸。
雖然防守的德軍反擊的極為勇敢,但是最終經受不住蘇軍狂潮般的衝擊,開始向柏林市區方向退卻。
但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英勇不過是負隅頑抗,不過是在做困獸之鬥。
僅僅兩天後,蘇軍還是攻佔了澤洛夫高地,殲滅守敵近3萬人,並繼續向柏林城挺進。
20日晨,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先頭部隊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將的率領下,抵達柏林近郊,使整個柏林城市區處於其榴彈炮和加農炮的射程之內。下午,蘇軍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內轟擊。
4月29日盟軍突入柏林中心區,與德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巷戰極為慘烈,整整4天的巷戰才使得盟軍進入柏林的核心區域。
5月3日下午開始強攻國會大廈,8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15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
緊接著,德軍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
柏林戰役的結局以及德國的投降,標誌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的終結。
德國投降絕對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里程碑,在德國投降之後,各國要考慮的絕不僅僅只是戰爭的走向問題。
法西斯國家失敗已經沒有任何懸念了,沒有了德國和義大利,單單一個被打殘了的日本根本就翻不起什麼大浪。
蘇聯根據雅爾塔會議簽訂的協定,向美英保證參加對日作戰,並就日本和滿洲的處理達成了秘密協定。
根據協定,蘇聯利用西伯利亞鐵路把駐歐部隊和武器裝備運往遠東,其數量是龐大的。
其實蘇軍向遠東地區調集兵力已經幾近公開了,甚至於在德國投降之前就開始了,只不過是在德國投降后,東運的兵力兵器急劇增加。
面對來自蘇聯遠東紅軍的巨大壓力,關東軍司令部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之前的防禦計劃調整兵力,並不斷地組建新的作戰部隊。
事實上,關東軍於1941年7月進行關東軍特種大演習之後就開始緊急擴充軍備。當時關東軍總兵力達到16個師,85萬人。
但以後為了補充南線兵力,加強絕對國防圈的部署,以及保衛本土,陸續向外抽調兵力,至1944年底,關東軍已減至10個師。
而且,1941年關東軍特種大演習以後留下的精銳部隊只剩下第39師團,其餘的全部被調走了,要麼就是被全殲了。
因此,眼下關東軍兵力方面捉襟見肘,緊急填補兵力缺額,於1月組建7個師團,2月組建4個師團,3月和4月各組建3個師團。
到進入五月之後,關東軍已經徹底的瘋狂了,組建新部隊的速度更加的快了,單單五月上旬到下旬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裡就組建了8個師團,合計超過了10萬人。
眼下關東軍所屬的部隊其總兵力由六十萬人迅速提升到了72萬人,而且這個速度還在快速提升中。
六月上旬,關東軍已經新建了25個師團,所有師團加起來達到了36個之多,其中,25個師團部署在滿洲,11個師團部署在朝鮮。
在其總兵力36個師團中,三分之二是1945年以後組建的,,這些新組建部隊裝備很差,訓練不足,編製不健全,戰鬥力真的是一言難盡。
而就在東北地區火藥味兒漸濃的時候,美日兩國在沖繩島的決戰也進入了最關鍵的時刻。
1945年的三月底,美軍在沖繩以西20公里的慶良間群島登陸,接著於4月1日在沖繩本島登陸。
陸軍中將牛島滿接到大本營的命令,指揮其所屬的第32集團軍以3個師團為骨幹,共86,400人駐守沖繩島,同時大本營還命令大田實海軍少將指揮的海軍部隊約1萬人協同作戰。
而負責進攻的美軍卻足足有7個師的強大兵力,其中3個陸戰師、4個步兵師,共238,000人,足足是日軍的三倍有餘。
這僅僅只是人員方面的差距,如果看火力方面的話,雙方的差距就更大了。
儘管牛島滿確實是一個攻守皆備的良將,但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個人的勇武和水平只能倍顯悲哀。
經過兩個多月的決戰,由於寡不敵眾,大田實在晉陞中將之後於6月13日自盡,集團軍司令官牛島滿陸軍大將,集團軍參謀長長勇中將,以及帶領居民協助軍隊作戰的島田睿知事,同於6月23日凌晨4時全部自盡。
海軍第2艦隊於接到「沖繩特攻命令」後由司令官伊藤整一海軍大將率大和號戰列艦,僅帶單程燃料,於6日從德山海面啟碇南下,7日在九州以南海面與優勢的敵機交火。
下午2時17分,大和號終於葬身海底,第2艦隊司令長官伊藤大將與大和號艦長有賀中將在此次沖繩特攻作戰中陣亡。
此外,2月新編第5航空艦隊的司令官宇垣纏中將也在沖繩海域實施特攻時陣亡。
在日美沖繩攻防作戰中,日軍陸、海軍最高指揮官和縣知事全部陣亡,守軍幾乎全軍覆沒,損失極為慘重。
在沖繩決戰打響的時候,本土也積極進行決戰的緊急部署。眼下日本在失去了東南亞這塊重要的資源基地之後,日本的主要戰略物資基本上失去了補充,而且日本國內的鋼鐵和石油等戰略物資的儲備十分稀少,根本就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再加上盟軍的不斷轟炸,日本至少損失了50%的軍工生產能力,可以說現在的日本除了還有七千萬人口之外,已經沒有什麼和盟軍戰鬥下去的資本了,說是山窮水盡一點都不誇張。
正因為如此,日本高層對於怎樣阻擊盟軍登陸日本本土想法不一,以大本營為首的作戰部隊指揮官,對盟軍登陸部隊立即在海岸發動攻勢予以消滅,還缺乏信心。
加上在之前菲律賓作戰中,日軍對盟軍的艦炮射擊和轟炸以及火焰坦克的威力的深刻體驗,很多人認為在海岸與盟軍決戰是不明智的,很大一部分高級軍官認為縱深攻擊防禦方式更適合日本。
但不管日軍願意還是不願意,隨著沖繩島被盟軍攻佔,登陸日本的作戰計劃被提上了日程。
為了扭轉頹勢,也為了保衛日本列島,日軍大本營貫徹本土決戰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億玉碎」的作戰口號。
隨後大本營陸軍部頒發了《國土決戰戰法手冊》,強調國土決戰是進攻的殲滅戰,不可依賴防禦和陣地工事,沿岸防禦也應按決戰方式進行。
陣地的構築應選在敵軍必攻之地,要重視平地的作戰工事。要重視確保機場,作戰工事、訓練和戰鬥均應以反坦克戰為主,要注重突擊肉搏戰法。
緊接著,大本營陸軍部發布了「國民抗戰必攜」,要求國民以參加決戰的決心,即以一億人奮起特攻的精神為保衛國土而戰鬥;並組成國民義勇戰鬥隊,進行戰鬥訓練和構築陣地;各自保衛鄉土,以突擊肉搏戰法,協助軍隊作戰。
在日本政府的宣傳中,本土決戰是日軍最後的決戰,日本陸軍把建軍八十年來的光榮傳統賭以這次最後一戰,在本土決戰中只能也必須取得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