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與元青花圖紋

元曲與元青花圖紋

要說元曲,至今大家耳熟能詳的,應當是《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元代),內容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幾句寫實的話,寥若晨星,便將元代窮苦文人在天涯的秋愁和日暮途窮,刻畫得淋漓盡致。實際上,這是一首描述元代落泊文化人心境的典型作品,當然,從微觀看,它是描寫遊子的*,其意境高遠,千百年來,人們傳唱不朽。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一起,在當時,被人們合稱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的作品多寫神仙,故有「馬神仙」之稱。其曲詞豪放洒脫,其中,散曲尤為世人推崇。這首元曲,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個意象構成,看似雜亂,實則經過精心布置,看似孤立的景物,構成有機整體,顯現出一派蕭瑟與黯淡景象,真實反映了元代窮苦文人的景況。前三句十八字之間,無任何動詞連接,前兩句寫的是眼中所見,第三句乃文人自身描述,三組意象組合到一起,勾勒出作者的孤單與寂寥。后兩句寫人的心理感受,夕陽如血,寂寞無言,日暮途窮。如果說前面三句還只是烘託了一種悲傷的、蕭瑟的氛圍,那麼這兩句就把這種氛圍推到了**。元曲,在鋪排多種意象時,一般有兩種寫法,一是平行,二是加碼。這首元曲可謂兼而有之。從枯藤、老樹、昏鴉、古道、瘦馬,夕陽等意象的形狀、色彩來看,無不滲透著元代窮苦文化人的悲涼心境,可謂情景交融,意境悠遠。這首婦孺皆知的元曲,全文僅僅二十八個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短短的篇幅里,馬致遠描寫了一個元代窮苦文化人的愁思,意境蕭瑟悲涼。時已深秋又臨黃昏,藤是枯藤,樹是老樹,吹著颯颯西風。道是古道,馬是瘦馬。飄零在天涯的文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能不斷腸呢?看那他鄉的小橋、流水、人家,而自己的家鄉、親人卻又離得那麼遙遠。天氣漸冷,家中的一切讓人牽挂。可作為一個窮苦文人,自己還要騎著疲憊的瘦馬,一顛一簸地漂泊天涯。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肝腸寸斷啊!說罷元曲,再說元代青花瓷圖紋繪畫:元代,中國陶瓷生產重心南移,確立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生產格局。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完善,出現了釉下彩繪青花瓷的裝飾技法!它橫空出世,及時地與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相融。元代社會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中外交流如潮水湧現,海外貿易非常發達。元朝的統治者們,一方面要過荒淫無度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要應付龐大的軍費開支,對內*人民的反抗,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因此迫切需要大量的金錢。他們的政策鮮明:發展各種手工業,其中,特彆強化官府對瓷業生產的控制,集中了大量的工匠、財力物力及原材料,不斷擴大陶瓷的生產,供出口以換取巨額的經費。正是在官府的大力創導下,瓷器繪畫這種工藝裝飾,很快成為主流。當時的制瓷工匠忙忙碌碌,一方面,他們的發明創造有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迫使他們去尋求儘可能多的題材來豐富自己的產品裝飾,以適應急劇增長的生產需求,於是,他們輕而易舉地尋覓到了窮苦文人的元曲,如,上圖一所示:元代青花四愛梅瓶。當時的窮苦文人,日暮途窮:因為,對當時廣大的漢族窮苦文化人來說,元代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時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後,實行了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漢民族文化遭到空前的壓制。這種壓制,一方面的表現是,忽必烈強化推行八思巴文字為國字,排擠漢語,如上圖二,圖三和圖四所示,我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八思巴字!另一方面,它表現在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排擠上。元於1234年滅金,1279年滅南宋,當時,北方八十年,南方近四十年無科舉,斷塞了文士「一舉成名天下聞」的發跡之途。據《元史選舉志》載:「江北提控案牘,皆自府州司縣轉。路吏請俸九十月方得吏目。一考升都目,都目一考升提控案牘。兩考正九品,通理二百一十月入流」。二百一十個月是十七年半,才能入流當上一個相當於目前村幹部之類的小官!這樣一條道路,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太過漫長了。入仕既無門,經濟又無能,勞作且無力,造成文人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以至於「小夫賤隸,亦以儒為嗤詆」,無怪乎元代文人心情灰暗之極。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是這種頹唐心境的絕佳寫照。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許多不甘寂寞的知識分子選擇了另外一條既能渲泄其知識情感,又能養家糊口的生活道路,那就是溶入民間,用原來僅服務於高雅文化的生花妙筆,創作大量通俗易懂的作品。元曲就是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這種文藝形式無拘無束:天上地下,神仙鬼怪,古人今人,帝皇將相,市井小人,均能入戲。其題材之豐富,情節之洒脫,內容之廣博,都為當時陶瓷工匠們的裝飾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題材。從傳世的元代瓷器來看,北方的磁州窯,南方的龍泉窯,吉州窯,景德鎮的青白瓷,特別是青花瓷器中,能找到比較多的元曲人物故事題材的畫面,這說明當時此種裝飾題材應用非常廣泛。其中著名的也廣為人們所熟悉的作品,當屬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元青花人物梅瓶《蕭何月夜追韓信》。還有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取材於馬致遠的元曲,它現收藏於日本的一家博物館!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一件元青花人物大罐,取材於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另一大罐取材於無名氏《逞*王煥百花亭》。還有一件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元青花人物故事圖大罐,也應歸入此類。該罐上畫了唐王李世民騎馬在前,尉遲恭托單鋼鞭在後,一小校手持王旗隨行。此罐歷來被稱為「尉遲恭救主」人物故事圖。實際上,該典乃關漢卿所作《尉遲恭單鞭奪槊》。該畫面出自其第三折:李世民為單雄信所追,尉遲恭趕來單鞭迎戰單雄信,於馬上奪得長槊,驅走敵將而救回唐王。藏於江西豐城博物館的一件元青白釉透雕人物枕,器型仿戲台彩棚,四面分雕《白蛇傳》中的「借傘」、「還傘」、「水漫金山」和「拜塔救母」四個場景。該枕為我們提供了兩條非常重要的歷史證據:一是元代戲劇的演出方式,二是《白蛇傳》的成型年代:此枕上的雕塑,已明白無誤的證明,在元晚期「白蛇傳」戲曲已經成型並廣為傳唱。元代瓷器無疑是一座里程碑。正是在這個時代,中國的工匠們成功地創燒出青花瓷、釉里紅瓷、卵白釉瓷等大批瓷品。瓷器的裝飾方式,也由宋以前的單色釉或刻、划簡單的紋飾向刻劃、模印、雕塑、繪畫以及多種組合發展。元代瓷器,隨著一批批外貿船隊走向四方,把中國文化的精髓傳播給全世界。在這一波大潮之中,元曲人物故事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巨大作用。直到今天,每當我們看到這些精美的瓷器,不由肅然起敬,為先人們精湛的技藝而感動!此時此刻,我們不應忘記,這裡面有元代窮苦文人的一份貢獻。

作者題外話:朋友們好!牛bb小說閱讀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人間正道是滄桑
上一章下一章

元曲與元青花圖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