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姜敘之母
然後就是《姜敘之母》。
姜敘,這個名字很陌生。查資料得知:姜敘,字伯奕,天水郡冀縣人。活躍於東漢末年至魏國前期。官至撫夷將軍。
姜敘與楊阜是姑表兄弟,姜敘之母是楊阜的姑母。先,楊阜為冀城參軍,詐降於馬超。后至歷城說敘起兵抗超。敘聯結梁寬、趙衢、尹奉、趙昂起事,大敗超,殺超妻子並至親十餘口,奪冀城。馬超敗走歷城,盡洗城中百姓,殺姜敘老母及尹奉、趙昂全家老幼。戰爭之後,曹操論功行賞,封姜敘為列侯。
…………
不用說姜敘母親也姓楊。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征伐關中。九月在渭南大破馬超、韓遂諸軍。
馬超兵敗,走保諸戎。其後馬超又捲土重來,不僅盡起隴右之眾,而且漢中張魯又派大將楊昂相助,兵力萬餘人。
當時隴上諸郡縣都響應馬超,只有冀城固守。冀城太守韋康很仁義,不忍士民傷殘受苦,投降了馬超,獻出了冀城。馬超不久背約殺害韋康。
冀城人人凄然,無不憤怒。
…………
姜敘這時屯兵於歷城。
姜敘姑姑的兒子楊阜(字義山)以及其他十餘人原屬韋康,韋康投降后,楊阜等人都屬馬超,但他們暗地相結,伺機為韋康報仇,但是苦於沒有機會。
碰巧楊阜老婆死了,楊阜就跟馬超說,要把老婆葬回老家,馬超應允,楊阜趁機出城。
楊阜到了歷城,拜訪姑姑,既姜敘的母親,並對姜敘母說了韋康被害和冀城之事,楊阜說著,忍不住悲痛,哭泣良久。
姜敘全家都被楊阜帶入悲哀之中。
姜敘母親對兒子說,「伯奕(姜敘的字),韋康太守遇難,不僅是一州之恥辱,也是因為你沒有做好,責任不僅僅在於楊阜啊。你不要考慮我,人哪有不死的?為國家忠義而死,是做大事的人應該的。你儘快發兵,我會為你擋著,不會連累你。」
於是姜敘母就讓姜敘和楊阜商量,派人告知同鄉尹奉、趙昂及安定梁寬(都在冀城內)等,讓姜敘先舉兵,馬超大怒之下肯定會進攻姜敘,尹奉、趙昂及梁寬等人就趁馬超出去攻打姜敘而緊閉城門,這樣,就把馬超擋在了城外,冀城也算失而復得。
約定好后,姜敘進兵鹵地,趙昂及梁寬等人奉守祁山。
馬超聽說后,果然攻打姜敘,梁寬趁機關上冀州城門,馬超遂失去冀城。
馬超經過鹵地,有姜敘把守,馬超繞道前往歷城。
馬超到達歷城,已是入夜時分,守將以為馬超去往漢中了,見有軍隊,就大喊著,「你們可是姜將軍的軍隊?」
馬超接過話語,說,「我們正是姜將軍的軍隊,把城門打開,放我們進去。」
守將命人大開城門,把馬超的軍隊放進城裡。
馬超進得城裡,挾制住守門的官兵,直奔姜敘的府邸,隨後捉了姜敘母親。
馬超本沒想殺姜敘母親,他想用其母為誘賺取姜敘。他知道姜敘是一個孝子,假設把他母親綁上城樓,刀架在脖子上,不怕姜敘不下馬投降。
姜敘母看出了馬超詭計,她想激怒馬超,就大罵起馬超,說,「你這背父的逆子,弒君的逆賊,天地是不會讓你活太久的。你還不死,還有什麼面目視人?!」
馬超確實被激怒,揮刀殺了姜敘的母親。
後來楊阜與馬超交戰,「身被五創,宗族昆弟死者七人。」
直到夏侯淵大軍趕到,大敗馬超,馬超才幾乎單騎奔漢中,投張魯去了。
…………
隴右平定,曹操論討伐馬超之功,封侯者十一人。楊阜被封為關內侯。
曹操在給漢獻帝的奏報中說,「姜敘之母,勸敘早發,明智乃爾,雖楊敞之妻蓋不過此。賢哉,賢哉!良史記錄,必不墜於地矣。」
《續後漢書》、《春秋外傳》、《周易外傳》的作者郝經寫道,「姜敘之母、趙昻之妻以死徇義,亦其亞也嚴辛阮之識,慮哲婦以成城者也。」「婉娩淑女,與士並列。至柔動剛,彤管煒節。」
…………
從這場戰役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出薑母對自己的兒子和侄子是兩種不同的態度:
老人家將韋康之死,先歸責於自己的兒子姜敘,而後再對自己的侄子楊阜對馬超又降又反的行為進行批評。這樣,對姜敘來說,無言以對,公平公正;對楊阜而言,無話反駁,有理有據。
其二,性質不同,敷衍投降不能相提並論。
韋康被馬超殺死,對姜敘無非是懼怕馬超的威名而敷衍韋康,護主不力,以致讓韋康死於馬超手上。
對楊阜來說,韋康之死就不單單是敷衍了事,還有背叛主子,投降馬超是背叛舊主韋康,反對馬超也是背叛新主馬超,背叛行為在講究從一而終的社會裡,是很讓世人所不齒的,連同自己的親人好友一起蒙羞,甚至會讓整個家族受辱,是每個人的人生所無法抹掉的污點。
為此,對兒子侄子的不同行為不同性質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方式不同,責備挖苦不能混為一談。
韋康之死,嚴格意義講,還真不關姜敘什麼事。
可楊氏為教育侄子,先將韋康之死歸罪於自己的兒子,對兒子進行責備。楊阜跟隨韋康左右,韋康被殺后仍投降於馬超,效力於馬超。
而今,楊阜又聯合韋康舊部起兵反叛馬超。楊阜投降馬超純屬是權宜之計,伺機想反馬超,為韋康報仇,畢竟是一而再地背叛舊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固然是反覆無常的小人行徑。
因此,楊氏對侄子楊阜的教育方式則是用挖苦,用「損」字來形容更為恰當。對兒子,教訓是小事,強加也不可厚非;對侄子,教訓就是大事,只能用揶揄來表示內心不滿。
所以,對象不同,自己的角色也不同,批評教育的方式也就不同。
楊氏在責備兒子,挖苦侄子的同時,能及時在母親、姑母的身份進行轉換,對兒子、侄子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從而就顯得公正公平,以身作則,具備超強的教育意義。
姜敘母楊氏在對待韋康之死,對兒子和侄子採取兩套不同的標準,對姜敘嚴要求高標準,對楊阜則低要求低標準,全在於楊氏深明大義,公平公正,教育有方有圓。
深明大義,指識大體,顧大局。
姜敘母楊氏,一個年老的婦人,在對待姜敘的舊上司韋康被馬超殺死之事,不被親情所左右,而識大體,顧大局而責兒子,損侄子,鼓勵兒子起兵反叛馬超。
老婦人,雖年老體弱,無法上陣殺敵,但在忠義面前,照樣識大體,顧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