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 「良婦」可避禍 266 敢說皇上
常言道,「良婦旺三代」。
一個賢妻良母在家庭里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她是一個家庭幸福與否的關鍵。
三國時期,就有這麼個「良婦」,使其夫避過一場災難,使家道走向昌盛。
這個人就是三國的吳國大臣李衡的妻子習氏。
…………
李衡,字叔平,襄陽人,東漢末年,他由襄陽遷居武昌,是一個普通百姓。
李衡雖出身於貧賤的兵卒之家,卻很有才能。
後來在曹魏任職太守的羊衜(dào)以前聽過一個預言,說李衡此人身處亂世,必能陞官至尚書。
有一個叫習竺的人,聽到了這話后,立馬就將女兒習英習嫁給了當時還只是庶民的李衡,而正是因為李衡娶了習英習,所以在後來才避免了一場災禍。
…………
李衡聽說羊衙很有識人之鑒,便專程前去拜訪。
二人見面,一番交談,羊衙十分賞識李衡,認為他具有擔任尚書郎的才能。恰好當時校書郎呂壹,在朝中操弄權柄,任意胡為,朝中大臣畏懼其勢力,沒有一個敢於站出來說話的。
於是,羊衙便和別的大臣一起,在當時東吳國主孫權的面前,竭力推薦李衡,孫權便讓李衡擔任了尚書郎之職。
李衡性格剛直,敢於進言,孫權接見他,他在孫權面前慷慨陳辭,曆數呂壹的過失,滔滔不絕數千言,說得孫權也面有愧色。
數月以後,孫權果然誅殺了任意弄權的呂壹。因此之故,李衡的名聲大震,得到朝廷提拔。
後來,李衡擔任諸葛恪的司馬,為諸葛恪掌管府中之事。
沒有想到,諸葛恪不久就被朝廷誅殺,李衡便自己請求出為丹陽太守。
這時候,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休(235年─264年9月3日),封琅琊王,住在丹陽的虎林。
孫休倚仗著自己的高貴身份,常做一些不法之事。李衡不避權貴,對孫休多次依照法律,給以處罰。
李衡的妻子習氏,賢惠而有識見,預見到李衡這樣做,必然會帶來災禍,便勸丈夫明智一些。說孫休畢竟是貴胄,大不見小不見的,不必那麼認真。
可是,李衡秉性剛直的個性,不肯聽妻子的話。
沒有料到永安元年(258年),孫休繼會稽王孫亮之後,被議立為帝,即歷史上的東吳景帝。
這一來,李衡想到以前多次處罰孫休的情景,君臣之間結下這樣的宿怨,自覺處境不妙,十分惶急。他不無悔恨地對妻子習氏說:「當初我不肯聽你的話,以至於弄到今天這樣的地步,真是後悔莫及。」
左思右想,感到沒有出路,便想投奔曹魏,這實際上是個迫不得已的下策。
妻子習氏,在這危急關頭,卻並不驚慌,力勸丈夫不可去投奔曹魏。
習氏勸李衡道:「你千萬不可出此下策。想當初,夫君本是個平民,先帝提拔你,任你為官,對你的恩情不可謂不重,你對現在的皇帝,已經多次地無禮,現在又想要背叛他,以求活命,今後你還有什麼臉,去見東吳的人呢!」
李衡這時已完全沒有了主意,只得問妻子道:「既然如此,有什麼辦法可想呢?」
習氏對丈夫說:「琅琊王(指景帝孫休)素來好善慕名,如今剛登帝位,正想要向天下人自我顯露一番,他絕不會在這個當口,報復前嫌而殺你。你可自動作為罪囚,投到監獄中去,陳述自己以前的過錯,主動請求朝廷治你的罪。如果你主動這樣做,肯定能得到皇帝的寬大,不僅僅是活命而已!」
到這時候,李衡對妻子的勸說言聽計從,立刻就穿上囚服,主動投到監獄中,上書向朝廷請罪。
果然如習氏所言,孫休見李衡主動這樣做,為了表現其寬宏大量,沒有治李衡的罪。他特意下了一道詔書,說道:過去李衡在先帝(孫權)手下,當然要忠其事,忠實為其服務。
言外之意是並不怪罪以前李衡所做的事。
這道詔書中,明確地說明讓李衡仍然可以回去當他的丹陽太守,不要自起疑心。不僅如此,孫休還索性好人做到底,乾脆給李衡加了個「威遠將軍」的官職,以顯示自己的帝王氣度。
習氏就這樣幫助丈夫,度過了這個難關。
…………
後來,李衡常常想置辦一些產業,妻子習氏卻始終不同意。
李衡不死心,暗地裡讓人在湖北的一個地方建造了屋宅,又種植了千株柑橘。
李衡臨死時,叫來自己的兒子,對他說:「你的母親總是不讓我為家中治辦產業,所以我們家才會如此貧窮。現在不怕了,我置下這些房屋果樹,也夠你生活的了。」
李衡死後二十多天,兒子便將父親的話,告訴了母親習氏。
習氏得知李衡悄悄種下千株柑橘后,教育兒子道:「人患無德義,不患不富。若貴而能貧,方好耳!用此何為?」
意思是說,人怕的是沒有德行道義,倒不怕不富裕。如果高貴而能守貧,這才是好的,要這些果樹之類,有什麼用處啊!
從這一番話,可以看出習氏的品行和識見,都遠遠地超過她的丈夫李衡。
266敢說皇上有生活作風問題?!
三國時期,蜀漢的劉琰稱得上是個人物,但他卻沒什麼本事。
劉備當時身在豫州,兵缺將寡,謀士又少,而身為魯國人的劉琰深諳儒道,被求賢若渴的劉備看中,「厚親待之,遂隨從周旋,常為賓客」。
劉琰(?-234年),字威碩,豫州魯國(治今山東省曲阜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劉琰有名士風流,擅長談論,深得劉備厚待;官居高位卻不參與政事,只隨諸葛亮談諷議,但為人偏執好鬥。
劉備在豫州期間,征任劉琰為從事。由於劉琰與劉備是同宗同姓,而且為人很有儀錶風度,善於交談議論,經常作為賓客的身份跟隨著劉備應酬交際。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夏,劉備擊敗劉璋取得益州,任命劉琰為固陵郡太守。
…………
在劉備的庇護下,劉琰從一般的從事,一步步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員。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李嚴二人輔政,具體還是由諸葛亮掌權。
劉禪受父親的影響,繼續對劉琰這個叔叔級的元老厚待,封他為都鄉侯,在朝中的地位僅次於李嚴(「班位每亞李嚴」),也就是蜀漢大臣中的三號人物。
不久,劉禪又提拔劉琰當了衛尉中軍師后將軍,后升遷為車騎將軍。
劉琰雖然身居要職,但此人不具體幹什麼事,算是個虛銜,整天領著一千餘士兵跑這跑那,每當在朝中議事,他能做的只是像個應聲蟲一樣的贊同諸葛亮意見。
除此之外,劉琰還有一個特點,即生活奢侈,喜好聲色,「車服飲食,號為侈靡,侍婢數十,皆能為聲樂」。府上侍婢有幾十個,都能歌舞奏樂,劉琰又教會了她們誦讀東漢詞賦家王延壽的名作《魯靈光殿賦》。
連他都說自己「稟性空虛,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間埏迷醉,言有違錯」。
劉琰與蜀漢前軍師魏延不和而爭吵,說的話狂妄荒誕,受到諸葛亮的責備。
劉琰寫信向諸葛亮檢討道:
「我天生本性空虛無能,本來德操品行就微薄,再加上有沉溺飲酒荒廢事情的惡習,故自先帝以來,人們對我的議論紛紜不斷,幾乎使我垮掉。
「多蒙明公您能明察我一心為國,寬恕我身上的穢垢惡習,扶持幫助我渡過難關,獲得現在的爵祿職位。近來喝醉了心智迷亂,說話悖理錯誤,您又仁慈地寬容了我一時莽撞,不將我送到司法官員那裡審判,使我得以保全性命。
「我一定深切自責約束自己,改正錯誤以死報國,並以此向神靈發誓;但如果無處可以效命的話,我就無臉面再見眾人了。」
諸葛亮於是遣送劉琰回成都,保持其官位不變。但劉琰感到不得志,因而舉止失常、神情恍惚。
從一方大員,成了京官,雖說平級調動,但劉琰失去了貪婪享樂的經濟來源,變得「失志慌惚」起來,難免會做出一些不尋常的事情來。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正月,新年伊始,大臣們都派妻子入宮,向太后朝賀拜年,劉琰新娶的年輕美貌嬌妻胡氏也在其中,結果,到了晚上還沒回來。
劉琰連夜打聽了一圈,其他人的妻子都回來了,敢情就自己的妻子沒回來。
劉琰心裡著急,第二天,去皇宮一問,說是「太后令特留胡氏」——讓胡氏陪自己聊天嘮嗑。
劉琰聽人這麼一說,總算放下心來,但過了好幾天,胡氏還是沒有回家,等啊等,最終「經月乃出」——胡氏在皇宮整整待了一個月!
如果胡氏是個黃臉婆,劉琰也就不那麼在乎了,可偏偏胡氏年輕貌美,與年邁的太后根本不是一代人,哪有那麼多話要說。
劉琰本就好色,不由得「疑其(胡氏)與後主有私」。
自古嫦娥愛少年。當時,劉禪二十七八歲,正是好年紀,加之也好色,劉琰很容易就聯想到了胡氏劈腿,跟劉禪如膠似漆地搞到了一處。
劉禪畢竟是皇帝,誰敢找他質問評理?逼問胡氏,胡氏堅決否認此事。
劉琰認為自己吃了啞巴虧,認定胡氏肯定有此事,不由得怒火中燒,於是,便辣手教訓妻子胡氏,「呼(卒)五百撾胡,至於以履捕面」——找來手下五百名軍卒群毆胡氏,甚至用鞋底抽打胡氏的臉蛋——也他母親的忒狠了點兒了吧?
把胡氏抽成豬頭后,劉琰還不解氣,最後把胡氏趕出了家門(「而後棄遣」)。
胡氏也不是省油的燈,有新女性的特質,一紙訴狀,告到了朝廷(「具以告言琰」),具體告的什麼,史料中沒記載,大概是「誹謗皇帝」之類。
誹謗還是沒有誹謗皇帝,這是個沒有人出證的說法。畢竟,胡氏是一面之詞;但既然胡氏說了,也不能完全否定。
旋即,劉琰便被關進了監獄。
經審訊,司法部門給出了這麼一個罪名,「卒非撾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意思是說,軍卒不是用來打老婆的人,臉也不是用鞋底抽的地方,你如此教訓妻子,天理不容!
奇葩不?忒奇葩!
按說,劉琰罪不至死,而結果卻是「琰竟棄市」,在鬧市被砍頭。當時,正準備北伐的諸葛亮尚在成都,此案如此判決,到底打了誰的臉呢?一個「竟」字,給後人留下了無限驚愕和猜想。
劉琰竟然因為毆打自己的妻子被判處死刑,其實在這件事的背後,並不只有他毆打妻子這一項罪罰。
當時蜀漢政權的象徵是後主劉禪,他就是蜀國的封建君主。劉琰大放厥詞,竟然懷疑妻子與君主有染,而且還弄得滿城風雨。
這種侮辱當今皇上,藐視皇權的行為,自然會被封建君主所不容,哪怕他戰功赫赫,又是兩朝老臣。
劉琰看似是「撾妻殞命」,實則是他破壞了皇帝的聲譽,甚至以下犯上,其實,他的死就是在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