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四章 天下四分
大燕帝國東南,永安城內,元衍和他的智囊團,在以前楚章帝國攝政王所建造的宮殿內議事。
永安城,其實即使只看帝國的東南部,也算是十分靠南的城市了,元衍在元增登基后,便被任命為東南國公,東南人煙稀少,在當時只有復州城一座城池,位於藍河邊上,所以說是東南國公,其實只是復州城城主。
當然,這一切,在元增十年的那場叛亂后,完全變了,原本作為經濟中心的北方,已經混亂不堪,百姓們,甚至大燕帝國的官員們都紛紛向東南逃跑,因為前傳也說過,西南有蠻族佔據就算了,如今蠻族裡也有人加入到藍天教,順勢將帝國在西南部分擁有的城池都一併佔去了。因此東南部分迅速發展,那時,叛軍北進西進都受阻,於是便向東南方向追擊,後面的故事就是前傳發生過的了。
其實,東南部分最繁華的城市,還是復州城,畢竟起步早,各項設施早就完備,總比從零開始來的快,但是元衍和他的智囊團仍選擇永安城作為他的駐地,原因很簡單,一個是永安城曾經是楚章帝國一位攝政王的駐地,那位攝政王也同樣在這座城市裡大興土木,因此,你懂的,有誰願意放著豪華的宮殿不住,卻住靠近藍河,靠近王家勢力的城市呢?
元衍看了很久的地圖,終於開口問道:「諸位,你們覺得國都現在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境況?」尤用首先說話了,尤用在元衍剛創立智囊團時便一直跟隨在元衍左右,因此在智囊團里也算是有話語權的人。「我覺得,王敬也不敢做什麼,他的軍隊闖入國都已經是很冒犯聖上的行為了,國都內的其他文武百官不會坐視不管。」
「國都里的百官戰鬥力強,還是王敬的軍隊戰鬥力強?誰敢反對王敬,王敬憑藉著軍隊就可以把你直接做掉!」武涅坡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武涅坡性格很直爽,同時他也很會領兵打仗,多次以少勝多,硬生生地擊退了好幾次叛軍渡過藍河的攻勢,使叛軍損失慘重。
「有時候,百官的戰鬥力真的會比軍隊強,王敬出身宰相世家,不會不知道這點,如果他真敢對皇帝做什麼,天下文人墨客的口水就會將他淹沒」劉源雖然很晚才加入智囊團,但是在消滅東南部分的殘餘叛軍時,他的幾個正確的判斷所做出的決定為勝利奠定了基礎。
「是這個理,但是我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第五庸說,李即雲也對此表示了贊同。
此時的國都皇宮內,宮門禁閉,皇帝早就不在宮內,起初剛發現皇帝的失蹤后,宮內亂作一團,皇太后第一時間知曉了這件事情,但是她卻沒有下令讓人尋找皇帝,並且關閉宮門,嚴禁任何有關皇帝失蹤的消息傳出,或許,皇太后也知道此時的皇帝只有離開才能夠活命,皇太后雖然也是王家的人,但是也是皇帝的母親,因此這樣做也是身為一個母親能對皇帝做的最後一件事情了吧。
這時,有內官進來稟報太后,稱宰相已經在宮門外等候。「宰相大人十分關心皇帝的身體健康,不知為何這段時間宮門禁閉,想親自覲見皇上。」「讓他進來吧。」「是。」
王敬行了禮之後,便直奔主題,「太后,皇帝究竟出了何事,為何宮門禁閉,也不上朝,如今天下太平,如果皇帝病倒,那可真不是一件好事啊。」「你是關心皇帝的身體,還是關心占著皇帝身份,阻礙你當皇帝的人的身體?」「太后說笑了,臣與太后是一家人,臣對國自然也是忠心耿耿。」「罷了,皇帝很好,只是天下剛剛經過如此動蕩,皇帝身心俱疲,天下也是,就當做是與民休息吧!」「那,臣只好告退了。」
太后不讓王敬見皇帝,這令王敬十分地想不通,是不是皇帝真出什麼事情,太后在故意隱瞞,可是太后與王敬同為兄妹,無論如何都會一生榮華,太后也確實沒有隱瞞的必要啊。
一個月過去了,皇帝仍然沒有出現,討論這件事情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多,各種小道消息也是傳聞遍地。這時的元增,終於逃到了永安城內,東南國公府前。
「朕知道他的目的,所以朕最後只能做的便是以這種方式阻止他,休想讓王家人奪走我大燕的皇位。」元衍和元增雖然身份不同,此時卻也是一見如故。雖然元增這麼做大部分是為了自己,但是元衍很慶幸元增能這麼做,這樣使得王敬無法逼迫元增禪位,如果王敬非要登基也只能是名不正而言不順。
隨後,皇帝已經到了永安城的消息在名存實亡的大燕帝國境內不脛而走,一時間,除了王氏家族外,其他官員的矛頭都對準了王敬,國都內一片混亂,以前得罪過王氏家族的人一看到國都的形勢變成如今這樣便倉皇逃跑,其他在王氏家族勢力範圍內居住,得罪過王氏家族的人也同樣地倉皇逃跑,一部分跑往西北,一部分向東南逃跑,王敬終於知道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可惜為時已晚。而盤踞西北的元僧以此為借口打著討伐王敬的旗號率領三十萬大軍直奔國都,此時國都王氏家族的部隊只有十二萬,再加上國都一片混亂,王敬決定帶領十二萬大軍離開國都,回到王氏家族控制的東北地區。
於是元僧的三十萬大軍進入了國都,而此時的國都已經沒有了幾個人,宛如一座死城。國都經歷了大燕數代皇帝的營建,兩條大街將城市分為東南西北,使用坊市制度,皇宮位於兩條大街的交匯之處,在城市的正中央,城市的人口最多時甚至有150多萬,但是如今卻僅剩數萬之眾。之前太后已經知道自己的兒子與元僧的關係不可調和,如今太後為了元增甚至連自己的家族也得罪了,王敬在率領大軍走的時候根本沒有派人來到宮裡。可見太后雖深居高位,卻也已經是孤家寡人。最後太后穿上了下葬時的華服,叮囑宮人在她死後為她舉辦太后規制的喪禮,即使到死,她也要維持住太后的尊嚴。元僧惱羞成怒,竹籃打水一場空,竟直接把都城一把火燒了,曾經繁華的國都,就這樣毀於一旦。
元增得知母親去世,失聲痛哭,由於宮門在元僧進入國都的時候才得以打開,於是這個消息在元僧進城后才得以傳開,元增自此恨元僧入骨,但自己也被長期極端地擔驚受怕,而又悲痛不已的情緒所影響,從此便一病不起。
王敬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名正言順地成為皇帝了,於是乾脆在平城——這個因為陳廣的大興土木而變得比大燕國都繁華的城市,稱帝,國號大晉,其他勢力則稱其為北晉。平城原本只是一座小城,比國都整整小了一圈,在大燕帝國統治時期人口最多時有50也是類似國都被兩條大街分為東西南北,中間是官府,陳廣的大軍進入平城后,陳廣和攝政王大修宮殿,最後甚至將整座平城變成了宮殿建築群,沒辦法只好將兩條大街不斷延伸,使得兩條大街的長度變成了原來的三倍,確立了新的邊界重新修整了城牆,使得平城最終成為了這篇土地上最大的城市,北晉大肆宣傳元增的罪過,即使沒有接受元增的禪位,王敬也必須儘力維護自己政權的正統性,畢竟雖然表面上看,王氏家族終於由宰相世家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室,但是只要一不小心就會使整個王氏家族墮入深淵,連宰相世家都做不成,不復之前的榮耀,甚至比皇室還慘。
而元僧仍然沿用大燕的國號,定都國都,由於其勢力在西北,其他勢力則稱其為西燕。
西南的蠻族國師見大燕如此也宣布稱帝,國號大荊。蠻族的人民早已經將國師看作是自己的首領。所以這個轉變也沒有給這個新建立的大荊國帶來更多的不好影響。只是可惜還在國都的蠻族首領,徹底地失去了利用價值,成為了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不過,現在估計也沒人會關心他了,有時候,被遺忘也不一定會是一件壞事......
這時算上西燕,北晉,大荊,再算上元衍的勢力,原本都是大燕帝國的天下,如今已經被分成了四個部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動蕩仍然不會停止。但現在,由於長年累月的征戰和飢荒,哪一國也無力再發動戰爭了,只能先忙著恢復生產生活的正常秩序,然而,這個短暫的平靜,又能持續多久呢......
四個國家,都繼承或者說是仿製了原先大燕帝國的制度,將官員品階分為六品,仍是一種士族政治,官員基本上被士族壟斷,前三品官位父死子繼已經成為不成文的規定並被皇帝所默許,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社會階層里也分不同的地位,士族裡面地位最高的無疑就是王氏家族和元氏家族,長期壟斷皇位和相位,儘管現在大燕帝國終於滅亡,但是天下仍然被元家人佔去了一半。曾經大燕帝國留下的很多東西,依舊影響著這片土地,以後,會有改變么......
似乎誰都沒有做錯,無論是陳廣,元衍,還是元增元僧,甚至是王敬,吳括,都是為了活命,活好命,為自己以及後代爭取到足夠的利益,那麼這究竟是什麼的錯,是這個仍然沒有滅亡的士族制度,還是因為人對於權力和物質的慾望。這片天下的四周都是茫茫的大海,天下之外,究竟還有什麼,沒人知道,似乎也沒有必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