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拿破崙帝國和大英帝國
()拿破崙帝國
從領土上來說,1810年和1811年是拿破崙帝國的鼎盛時期:當時除巴爾幹半島外,帝國囊括了整個歐洲大陸。拿破崙統治的區域包括兩部分:其核心是法蘭西帝國;然後是一層層的附庸國。往北和往東是幾個在其傳統政府治理下的盟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丹麥和瑞典。
「霧月政變」,拿破崙上台
1769年8月15日,拿破崙?波拿巴出生於法國東南部地中海科西嘉島上,24歲時在土倫一戰成名,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將軍。
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在法國建立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拿破崙上台後的首要問題就是暫時結束多年來的戰爭,他同俄國人講和,與奧地利人締結《呂內維爾條約》,與英國也達成了和平協議。但在歐洲封建貴族眼中,拿破崙仍然是一位恐怖的人物。
《提爾西特條約》,與沙俄媾和
1803年,英法之間再度發生戰爭。為戰勝法國,英國不斷尋求盟國,組成新的反法同盟。1804年5月,拿破崙稱帝。次年,奧地利、普魯士和英國簽訂盟約,俄羅斯也隨即加入反法同盟。新生的拿破崙帝國面臨當時歐洲最強國家的聯合夾擊。
此時,拿破崙也在為入侵英國積極準備。他在海峽沿岸集結大量兵力以及幾千條帆船和駁船,讓部隊進行海上和登陸兩棲作戰訓練。拿破崙率軍不斷打擊英國在歐洲大陸的盟國。他率部隊從烏爾姆向東推進,在摩拉維亞突然襲擊俄奧聯軍,取得了奧斯特利茨大捷。這次大捷之後,俄國殘餘部隊退入波蘭,奧地利與法國締結了和約,拿破崙從奧地利取得威尼斯地區,把威尼斯併入了受他控制的義大利王國。1807年,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俄國與普魯士邊境涅曼河的一個木筏上進行私人會晤。在會談中,拿破崙想方設法打動亞歷山大,抨擊英國是歐洲一切糾紛的製造者。會談結果,雙方簽訂《提爾西特條約》: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結成了反對英國的同盟,這一同盟在表面上維持了5年。但亞歷山大很快發現,他在這個同盟中贏得的不是和平,而是時間。
「大陸體系」,帝國危機四伏
與拿破崙在歐洲大陸上取得的輝煌勝利相反,1805年10月,法國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再次敗於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眼見從海上入侵英國已成泡影,拿破崙將對英戰術轉向經濟戰,對英國實行嚴格的「大陸封鎖」,不準英國船駛進歐洲各港口。1806年,拿破崙頒布《柏林敕令》,禁止與他結盟的或附屬於他的歐洲任何地區輸入英國貨物。第二年,他根據《提爾西特條約》,命令俄國和普魯士加入「大陸體系」。幾個月後,曾經與英國一道加入「反法同盟」的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國相繼向英國宣戰。拿破崙還要求葡萄牙和丹麥兩個中立國也加入「大陸體系」,但一直唯英國馬首是瞻的葡萄牙拒絕服從命令。為了懲治葡萄牙,控制整個歐洲海岸線,完善「大陸體系」,拿破崙率軍越過比利牛斯山,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場戰爭使得法國陷入了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泥沼,英勇無畏的西班牙人民拖住了拿破崙30萬精銳部隊。與此同時,英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穩住其歐洲大陸最後的這座橋頭堡,不斷增兵援助葡萄牙軍隊和西班牙反法游擊隊。
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英國積累了大量財富,其財政儲備足夠幫助歐洲各國政府打敗拿破崙。在拿破崙統治下的歐洲各國人民也越來越不安定,越來越想獲得民族獨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他的法國盟友很不滿意,因為他除了於1809年吞併芬蘭以外,再沒有從聯盟中得到什麼。
兵敗莫斯科,拿破崙第一次退位
1811年,俄國正式退出「大陸體系」,英俄恢復商業關係。拿破崙決定率軍遠征沙俄。他在東普魯士和波蘭集中了一支70萬人的大軍,於1812年6月侵入俄羅斯。9月,法、俄兩軍在博羅季諾會戰,俄**隊在庫圖佐夫公爵的指揮下成功阻擋了法軍的攻勢。在攻入莫斯科后,拿破崙才發現他佔領的是一座空城。莫斯科人用烈火迎接了這位皇帝,拿破崙醒來后看著被火光映紅的天空不禁大喊:「燒掉自己的家園!……多麼野蠻!這是什麼樣的民族呀!」俄羅斯的寒冬讓拿破崙吃盡了苦頭,在進入俄國的61.1萬法軍中,死於戰爭傷亡、飢餓和被風雪折磨的有40萬人,被俘10萬人。
與此同時,歐洲所有反拿破崙的力量又重新集合起來。俄軍尾隨法軍挺進到中歐,普魯士和奧地利也轉而與沙俄聯合作戰,義大利也爆發了反法暴動。英**隊在威靈頓的率領下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法國本土。1812年12月,拿破崙秘密離開在俄羅斯風雪中艱難撤退的軍隊,依靠雪橇和馬車穿越歐洲到達了巴黎,組建了一支新軍。但是新軍缺乏訓練,隨他征戰多年的許多優秀軍官又在西班牙和俄羅斯的戰爭中大批傷亡。1813年10月,法軍在「萊比錫會戰」中被擊潰。第二年4月,拿破崙宣布退位,被流放到義大利海岸附近的厄爾巴島上。
「百日王朝」,帝國覆滅
1815年3月1日,拿破崙秘密逃離厄爾巴島,在法國儒昂港登陸。海關衛兵見登陸的是拿破崙,立即向他脫帽致敬。拿破崙以洪亮的聲音向當地士兵發表演說,士兵們熱烈歡呼,並加入了他的行列。
3月3日,拿破崙在法國登陸的消息傳到巴黎,波旁王朝政府驚恐萬狀,立即派軍隊前去阻止。但拿破崙所到之處,士兵們聞風而動,紛紛加入,有的指揮官甚至不等拿破崙到來,就把自己的團隊集中起來,高呼「皇帝萬歲」,到前線去迎接拿破崙。
1815年3月20日晚9時,拿破崙在隨從和騎兵的前呼後擁下進入巴黎,重新登上帝位。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於滑鐵盧會戰敗於英國和普魯士聯軍之手。6月22日,拿破崙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到英國在南大西洋中的領地聖赫勒島。1821年,病死於此。
大英帝國
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年代,凡是地圖上塗有粉紅顏色的地方都是大英帝國的領地,其領地總面積比本土面積大100餘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大英帝國統治下的領土的總面積和人口總數都達到了全世界的1/4。這種帝國擴張達到了世界文明史的頂峰。
戰勝「無敵艦隊」,確立海上霸權
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的時代是英國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時期。英國開始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濟從這一時期奠定了基礎。
亨利八世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造戰艦的君主。在他執政的時代,英國工匠將重炮安置在戰艦的貨艙里,在貨艙壁上設計了開合自如的炮門,解決了戰艦容易傾覆的問題,使「遠距離海戰」成為可能。
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鑒於英國國教無意歸順羅馬教廷,命令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1558?1603在位)逐出教會,並命令當時的西歐強國、以羅馬教會捍衛者自居的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發動對英戰爭。但菲力二世正忙於與土耳其和荷蘭作戰,無暇顧及英國,使英國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伊麗莎白女王一方面巧妙運用外交手腕與法國結成同盟,另外秘密支持荷蘭對西班牙的反抗。與此同時,女王著手重建海軍。她縱容海盜出身的約翰?霍金斯和他的堂兄弟弗蘭西斯?德雷克襲擊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和海上運輸線,同時對霍金斯等人委以重任。
1584年,法國爆發王位繼承權戰爭,長期以來遏制西班牙的英法同盟瓦解;同年,英國盟友荷蘭執政威廉遭西班牙刺客謀殺身亡,西班牙在與英國的戰略格局中佔據了優勢。為扭轉不利局面,切斷美洲殖民地向西班牙的供應,伊麗莎白女王派德雷克率19艘戰艦襲擊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另派軍隊前往荷蘭助戰。
1588年7月,一支由130多艘戰艦組成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離開本土,襲擊英國。西班牙人為這支艦隊裝備了1100多門火炮,其中不少是可以發射50磅彈丸的重炮。
英國方面總共集結了197艘戰艦、1.6萬人和2000門火炮。儘管英國戰艦的噸位遠遜於西班牙戰艦,但英艦駕駛靈巧,適於在風浪中穿行。更重要的是,英國戰艦上的士兵全是水手和炮手,英國艦隊有95%的火炮屬於遠程火炮,其統帥查理?霍華德上將不僅有卓越的組織才能,還虛心向「海盜式人物」德雷克、霍金斯請教。
在一個星期的時間裡,「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緩慢航行。英軍使用18艘自殺炸藥船沖向西班牙艦隊,爆炸聲中,西班牙艦隊一片大亂。英國人則充分發揮了他們火炮射程遠的優勢,在西班牙人火炮的射程外襲擊「無敵艦隊」。就在英、西兩軍鏖戰之時,風暴突然襲來,許多西班牙船隻沉沒,最後回到西班牙的戰艦不足出發時的一半。後來,英國人在勝利勳章上銘刻了這樣一句話:「上帝鼓起大風,敵人潰不成軍」。
「日不落帝國」的世界霸權
從1756年至1763年,英法之間進行了為期7年之久的「七年戰爭」。「七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線從歐洲、地中海一直延伸到美洲、印度、非洲甚至菲律賓。在這次戰爭中,英國取得了最為重要的兩大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七年戰爭」幾十年後,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獨立,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北美獨立對大英帝國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此後加拿大的成長和英國在南太平洋新殖民地的建立則顯示了英帝國更大的生命力。隨即,英國在西亞、非洲、美洲獲得了一系列殖民地,建立起了所謂「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成功擴張一方面得益於其經久不衰的海上霸權,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工業革命。1860年前後,英國生產了全世界53%的鐵,50%的煤,消耗的現代能源是美國的5倍、法國的6倍、沙俄的155倍。英國佔有全世界商業的1/5,全世界1/3的商船飄揚著大英帝國的旗幟。難怪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無比自豪地說:「北美和俄羅斯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和西亞是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及西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就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我們洋洋得意、充滿信心,極為愉快地注視著帝國的威風……」
大英帝國的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世界霸權受到沉重打擊。20世紀20年代,加拿大、南非、愛爾蘭自由邦對英帝國施加壓力,要求明確自治領的地位。1926年帝國會議宣布共同聲明:「大不列顛和各自治領都是英聯邦內部的自治共同體,地位平等,它們的外交和內政事務方面都互不從屬,但共同效忠英王,它們在英聯邦中是自願聯合的成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著美蘇兩強的崛起和各殖民地自治運動的發展,英國的世界影響日益下降。二戰期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帶著痛苦和激憤回憶他在出席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1947年,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獨立,此後,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南非等國也相繼獨立。1957年,英國聯合法國、以色列發動的對埃及蘇伊士運河戰爭失敗,標誌著英帝國對世界某一地區的影響也大部分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