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伐徐
公元前977年,在位十九年的周昭王死於意外,其子姬滿繼承周王之位,史稱周穆王。
周穆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帝王,世稱「穆天子」,他智慧超群,治國有方,開疆拓土,使西周成為當時的強盛大國,將西周的勢力和影響,推至西域、中亞各國。
周穆王繼位后,沒有像昭王那樣靠武力征伐四方來平息、緩解國內各種矛盾,而是一針見血指出階級矛盾是統治階層內部出現了問題,沒有樹立立國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思想。
於是,穆王任命兩位高級官員,組織朝廷官員反覆學習執政規範,並且按要求定期做好學習筆記、思想彙報,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整頓內政的同時,周穆王整軍習武,強化科技,改進生產工具和武器,積極擴充武力。在周穆王的統治下,周王室發展並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實力,恢復宗周六師的建制,還多建了一個「七萃之士」的特種部隊。
為吸取父親昭王溺水事件的教訓,穆王還從無到有組建工程部隊,專事搭建浮橋。史載,征伐楚國時,周穆王的戰車駛到據說連羽毛都浮不起來的弱水時,河裡的大烏龜(「黿鼉」)等自動搭起了橋讓周穆王的戰車通過。
這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的工程部隊掌握了預應力連續木結構橋樑的關鍵性技術。
經過十二年的休養生息和積極發展軍事,西周重現昭王初期的鼎盛局面,有了擴充的實力,周穆王決定派強大的騎兵開拓疆土。
除了北方以外,其他地方都被成、康、昭三王基本平定,穆王分析天下局勢,不顧眾臣反對,決定北征犬戎,開通西域。
大軍所指,銳不可當,北征軍一口氣呑並了犬戎五個部落,並對俘虜的戎人實行人口的遷移與收容政策,遷移到古太原一帶(今甘肅鎮原),進行有效的管轄,從而掃清了通往西域的屏障。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穆王北征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沒有把犬戎打服氣,受了皮外傷的犬戎心懷怨恨,到周幽王時,直接出兵滅了西周。
北征犬戎,旗開得勝,充分滿足了穆王的虛榮心,他決定要做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征西域。
北征犬戎后的第二年,周穆王率軍出陰山,渡黃河,經寧夏、甘肅、青海,入新疆,一路或戰或和,一邊旅遊一邊打仗,輾轉至傳說中的青鳥之所憩的地方(今甘川交界處),馬上就可以見到異域風情的西域之主西王母了,穆王很興奮,與西王母會見開場白都打了幾遍腹稿。
但開場白還沒定稿就出事了——徐夷來犯。
徐國(今江蘇泗洪)是個極端不穩定因素,夏朝伐之,殷商伐之,三監之亂時周公也伐之,總之是個打不死的小強。
到了昭王時期,徐國首領徐誕一改原先猖狂搗亂、不成氣候的姿態,認真學習領會了周文王「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張,逐漸強大起來,江淮一帶的三十六個部落全部歸附,範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蘇、魯、豫、皖的部分地區
到穆王時期,徐國勢力範圍廣,實力很強大,連做事不計後果的穆王都對徐國忌憚三分,承認其為東方霸主。
徐誕進一步得寸進尺,自封為王,是為徐偃王,想與周天子分庭抗禮。
穆王也睜隻眼閉隻眼——等收拾完其他國家再來收拾你。
穆王十三年,自信心爆棚的徐偃王不滿足當東方霸主了,他想學周武王,當開國天子。於是,徐偃王趁著穆王出征西域的時候,果斷出兵,照搬當年武王伐商經驗,趁宗周空虛,準備快速攻下周王室核心機構。
但他忘了他沒有姜子牙,殷商也沒有大楚,照搬經驗更是不可取的。
但徐偃王還是有信心的,因為他勢如破竹一路打到了芮國(山西省芮城縣),處於宗周和成周之間,但這時候他犯難了——往西可以打宗周,往東可以打成周,分兵兩路可以魚和熊掌兼得,但不保證能打得贏。
宗周有宗周六師駐防,成周有成周八師駐防,哪一個都不好惹。
對徐偃王來說,怎麼打很傷腦筋。
周成王當時設兩個國都還是有好處的,至少可以讓盲目的人多思考一些。
徐偃王猶豫的時候,穆王也沒閑著,得到消息后,單槍匹馬的坐私家車從西域往家裡趕,同時派快馬通知楚國出兵伐徐,解徐夷之圍。
史書上說穆王一天一夜時間就從西域趕到了成周,我看了下地圖,高速1700餘公里,過路費600餘元,就算抄近路,一天一夜這個時間也有點懸。
順便提一下穆王的司機叫做造父,為飛廉四世孫。這次造父駕車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造父族就改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造父的侄孫非子因善於養馬,而被穆王二兒子周孝王封於秦地,為秦國始祖。
此時楚國的國君叫做熊勝,是一個非常能打的人(公元前970年,在位十一年的熊黵去世,其子熊勝繼承楚君之位)。
熊勝收到穆王的求救信,為了彌補父親熊黵當年沒照顧好昭王,導致昭王溺水一事,立即組織大軍直奔徐偃王老家。
我又看了下,從楚國到徐國也要700餘公里。
兩邊都是長途奔襲。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穆王不通知附近的諸侯國勤王?
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很簡單,其他諸侯國打不過。其二,順便試探楚國。
仔細分析第一個原因,徐偃王當時非常強大,強大到擁有三個集團軍的穆王都對他忌憚三分,其他諸侯國去了也是當炮灰,還讓其他蠻夷有機可乘進入中原。同時,穆王對駐守宗周和成周的周六師和成周八師的戰鬥力還是很有自信,一時半會還不至於亡國,但時間拖長了也難免出現意外。
第二個原因,楚國在昭王的扶持下,肅清了長江流域,一躍發展為一線強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真實實力連穆王都不是很清楚。讓楚國勤王,一是考驗楚國的忠誠,如果楚國按兵不動,穆王平息徐國叛亂后,首先就要組織兵力討伐楚國。二是摸摸楚國底細,楚國出兵伐徐,即可以見識到楚國軍事實力,又可以讓兩國兩敗俱傷,西王室也可坐收漁人之利。
穆王沒有考慮如果楚國打敗了徐國怎麼辦,因為他根本就沒往這地方想。
出征在外的徐偃王也沒往這地方想,因為他的國都圍牆有十二里長,比鎬京的還長三里,並且守備精良,士兵和百姓同仇敵愾。
不知道比鎬京還長三里的圍牆發揮作用了沒有,但是楚國的戰鬥力出乎穆王和偃王的意外——直接滅了徐國。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楚國出兵那麼爽快?
熊勝是一個善於把握時機的人,對於昭王的要求自然要拿捏后決,見機行事,絕對不會用雞蛋去碰石頭的,是一個很賢明果決的君主,更不會為了彌補昭王之死而貿然出兵,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看中了徐國富饒的土地和長期積累的財富。
虧本的生意熊勝絕不會幹。
得知徐國被楚國滅了,徐偃王除了大吃一驚還很傷心,對正在交戰的穆王說自己的國說沒就沒了,要回去看看,發揚仁義的精神來安撫百姓,沒心情打了,等好點再來。
穆王也很生氣,好不容易趕回來,你說不打就不打?
於是穆王大起成周八師之兵,趁徐軍動搖之際殺了徐偃王,將他的兒子徐宗及其遺民北遷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封國。
楚國對徐國一戰收穫頗豐,實力不斷壯大。
不過穆王也很惱火楚國,雖然楚國勤王有功,但滅掉了一個封國太簡單粗暴,有違禮法,楚國又在班師回國過程中,打著穆王的旗號沿途燒殺搶掠,得了不少實惠,一分錢都沒上交,全部中飽私囊。
關鍵是楚國得了便宜還不賣乖,每年進貢還不見人影,連苞茅都不見一根。仇恨便深深的紮根在了穆王心裡。
徐國對楚國滅國一事更加耿耿於懷,幾百年後,齊國約徐國一起伐楚的時候,徐國挽起袖子沖在了第一個。
公元前946年,楚君熊勝去世,其弟弟熊楊繼承楚君之位。
通過幾年的觀察,周穆王覺得熊楊為人善良、忠厚耿直,關鍵一點是不會打仗,於是周穆王準備向楚國下手了,下手的方式也很文雅——打官司,具體執行措施是在楚國強行推行《呂刑》。
《呂刑》是中國流傳下來最早的法典,由穆王命呂侯所做,故稱《呂刑》。該刑法將禮、刑、罰三種手段結合起來,開創了的一種全新的法制模式,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並且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國家司法體系。
簡要來說就是遵從「刑不上大夫」這一「禮法」,規定犯了事的貴族可以拿錢買命,或者買身上的某一部位,明碼實價,童叟無欺。
周穆王決定在楚國強行推行《呂刑》,就是看中了楚國幾十年的財富積累,尤其是二十多年前伐徐一戰中,收穫累累,而給楚國定的罪就是謀殺周昭王,根據《呂刑(草案)》相關條款,穆王要楚國出錢來贖抵謀殺周昭王的罪,要不然就要砍下楚君的頭。
由於《呂刑(草案)》還處於草案階段,沒有經過各級諸侯討論通過,並且穆王要價太高,加上周昭王的死與楚國沒有直接關係(有間接關係),楚君熊楊強烈表示反對。穆王覺得首次推行《呂刑(草案)》必須鏗鏘有力,為日後的普及鋪平道路,於是率殷九師伐楚,以儆效尤。
熊楊一如既往的繼承了先輩「恐周症」的光榮傳統,被穆王打的暈頭轉向,最後被迫簽訂停火協議,被穆王罰的傾家蕩產,積攢起來的老底子全罰進去了。
這件事也間接的導致了後來的楚國與周朝決裂。
但是熊楊也很有個性,一口氣活過了穆王之後三任天子(恭王、懿王、孝王),他才撒手人寰,從這一點上來說,熊楊也很爭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