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晉襄公

第130章 晉襄公

晉襄公:「說來慚愧,父親晉文公去世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準確的說,是年幼的太子。

按規矩,文公薨當有我這個嫡子繼承君位,但卿大夫們顯然不這麼看。

這些所謂的股肱無時無刻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晉文公屍骨未寒他們便分為新舊兩派,開始了儲君爭奪戰。

雖然兩派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產生分歧,但在某一點上還是難能可貴的達成了共識——沒把我列為接班人。

幸虧我的母親比較彪悍,據理力爭,數日不歇的在朝堂一哭二鬧三上吊,喚醒這些人的良知,才為我爭得君位。

如果不是我的母親,還指不定君主為誰。

當我坐北朝南,望著階梯之下這些曾經跟隨晉文公的重臣的時候,我便想好了我的治國方針——垂拱而治。

具體原因也很簡單:我太小,他們商量的事情我插不上嘴。

這樣也好,樂得清閑,讓他們玩去吧。

這些卿大夫們也是會玩,靠著晉文公時期的餘威,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一會兒教訓鄭國,一會兒發動箕之戰攻翟國,一會兒發動泜水之役打楚國……

此時晉國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如日中天!

然後,他們把事情玩大了——招惹了不該招惹的秦國。

秦國攻打鄭國不成,借道崤山撤軍,沒想到元帥先軫擅作主張,改變了約陣而戰的形式,在崤山設伏全殲秦國遠征將士,除三位大將外,一個不留全部絞殺。

自詡為禮儀之源的晉國竟然做出這種崩壞之事!

殽之戰被秦人視為永久性的恥辱,秦人也為此持續不斷地向我國發起報復:兩年後年,秦國入侵我國,引發了彭衙之戰;又一年後,秦穆公親率大軍前來複仇,破釜沉舟,一度進攻到晉都絳邑郊區……

此後一百餘年,秦國成為制約我國稱霸最大的麻煩製造者。

當我責備先軫,晉國還沒報答秦國擁立晉文公恩澤、反而攻打他們的時候,先軫反而對我破口大罵,還對我吐口水侮辱。

雖然他事後在箕之戰中以死謝罪,但他造成的損失已無可挽回:為秦、楚聯盟埋下種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機侵擾,最終在晉國如日中天的時候,造成三面受敵的戰略局勢。

晉國憑著自己的能力活生生的給自己製造出來一個強大的敵人。

如果先軫沒有盲目衝動,晉國歷史終將改寫。

先軫戰死,標誌著晉國正式進入屬於我的時代——襄公時代。

關鍵是我長大了,我可以把控自己的命運了。

命運給了我一把爛牌。

雖然晉國西敗強秦,東服魯國,北收衛國,南勝蠻楚,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四面樹敵,必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到了那時,晉國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我頓時明白,稱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並不能為所欲為。

我決定廢止諸多盛氣凌人的對外政策,團結各路諸侯,向諸侯展現霸主之德,改善同中原諸國的關係:

我主動向魯國表達了歉意,熱情邀請魯文公再次訪問晉國,這一次,是我親自接見的魯文公。禮遇備至之下,魯文公驚喜異常;

我又將衛將孔達放回了衛國,還親自前往衛國致意,徹底修復了兩國關係;

沒過多久,曹共公也主動跑到晉國來朝覲……

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並加入晉國這個大家族。

『德霸』使得晉文公建立的霸業得到延續,而且受到諸侯的尊重,這大概就是我所作的一點貢獻吧。

終於把牌打順了,我的生命也走到了終點——布施德治兩年,壽終正寢。

天妒英才!」

評委:「晉襄公性格優柔寡斷,遇事不穩重,處事不決絕,尤其在人事方面,重組六卿問題上舉棋不定、臨陣換人,其老師陽處父也因此被暗殺。

晉襄公死後三年,曾經未入卿的大夫聯合起來發動叛亂,一度動搖國本。

晉文公時期軍政互為約束的制度,在晉襄公時期也合二為一,中軍將(正卿)成為了朝臣中絕對的領班人,使後來的三軍六卿製成為卿大夫篡權的基礎,導致君權旁落,甚至一家獨大的局面,為三家分晉埋下禍根。

可以說晉襄公的政治水平相當低下,當然,這與其執政時間不長也有很大關係。

有人認為晉襄公的功績是阻止楚國北上,我看未必,楚國公族不和,若敖氏漸大,內部紛爭激烈,北上之心合力不足,從泜水之役便可看出端倪。

作為霸主候選之一,除了執政后兩年團結諸侯外,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實難服眾,頂多霸二代,不能再多了。

我們有請下一位,晉景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楚二三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楚二三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0章 晉襄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