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秦穆公

第133章 秦穆公

秦穆公:「開始之前我先講一個故事:孔子在一次與齊景公的交談中,曾經談到秦國。齊景公問:『秦國從一個弱小的西方狄戎之國,而後變強的原因是什麼?』

孔子想了一會,說道:『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

孔子這段話說的就是我——絕大部分是我——秦國第九位國君,趙任好。

大家都知道,咱老秦人是商紂王手下名將惡來之後,因始祖秦非子養馬有功,周孝王便將秦地(今甘肅天水一帶)賞賜給我們養馬,並同意我們『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雖說秦地這個地方與西戎接壤,整天打打殺殺,但總比居無定所要好得多。並且,艱苦的環境反而能激發秦人勇猛好動的尚武精神,使秦國永遠保持強大軍力。

後來秦襄公把握時機,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立下大功,周平王封其為子爵諸侯,還順水推舟的將周朝的發祥地岐山以西賞賜給了我們——那個地方的戎狄更多。

於是,養馬和打仗便成為老秦人的日常,鞠躬盡瘁的為周王室守護西部邊陲。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秦國國勢強盛,戎狄不敢有所圖。

最後,碰上了我這樣一個『志大』的君主。

我的志向不再限於西部蠻夷之地,我嚮往中原——嚮往一沃千里的富庶,嚮往夜不閉戶的長治久安,嚮往恪守周禮的精神文明建設。

最根本的目的,打西戎沒意思了,我想學齊桓公,稱霸中原。

於是,我開啟了漫長的爭霸之旅。

經過思考,我決定同一個文明大國建交,作為和中原諸侯爭霸的紐帶。

我拿出地圖看了看,覺得應該和晉國建立良好的雙邊關係,畢竟一河之隔,不管西征犬戎還是東出中原,都需要晉國的強力支持。

並且,晉國是根正苗紅的姬姓大國,同其建立關係不僅會得到中原諸國的認可,對以後的事業也會很有幫助。

於是,我便向晉獻公提親,主動做了他的女婿,搞好了雙邊關係。

晉獻公去世后,晉國陷入驪姬之亂,他的二兒子夷吾向我許諾,如果我助他當上晉候,他便以河西地許我。

我一聽,划算啊,便遂了他的願,這就是後來的晉獻公。

晉惠公是個沒有誠信的人,他當上晉候后就反悔了,告訴我土地是先帝的土地,割讓河西之地給您大臣們不同意,還批評我擅自許諾,我據理力爭都沒用,特此給您陪個不是。

我是個很大度的人,沒有同他計較,畢竟雙邊關係很重要,但我還是小看了他。

又過了幾年,晉國鬧飢荒,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晉惠公向我借糧。救助災荒、敦睦鄰國,是國家應盡的道義,我二話不說,力排眾議,八百里泛舟送糧,解了晉國的燃眉之急,規模之大,史稱『泛舟之役』。

很巧的是,就在向晉國賑災的第二年,秦國也鬧起了飢荒,我滿懷信心的向晉惠公借糧。我相信,晉惠公不會置大災於不顧,禮尚往來也是雙邊友好相處的基礎。

日盼夜盼,終於盼來了——晉國的大軍。

糧沒借來,兵馬倒是來了不少。我心裡很苦,也很憤怒,在韓原與晉軍大打一仗,將晉惠公生擒。

我盯著晉惠公不知怎麼辦才好:殺了他,我的夫人(晉惠公姐姐)尋死覓活;放了他,大臣們義憤填膺,怒壑難平。

一國不能無君,更不能有個被俘的君,於是晉國做了讓步——以河西之地為代價,換取晉惠公,並且還將太子圉送往秦國作人質。

河西之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不假思索,同意了——先割地,再放人。

這一次,晉惠公沒有食言。

事後,我秉承和諧發展的目的,將韓原之戰佔領的除河西以外的土地歸還晉國,定盟秦晉二國隔河而治。一不做二不休,我還將女兒懷嬴嫁給未來的晉君太子圉,提前搞好雙邊關係。

沒想到等晉惠公一死,太子圉招呼也不打,便偷偷跑回晉國繼承君位,成為晉懷公,卻留下我的女兒獨守空房——背信棄義,子學父樣,一丘之貉。

晉人虐我千百遍,我待晉人如初見,我還是沒放棄同晉國交好的願景,因為我相信,我的寬容會得到晉國的理解和重視,它日晉國一定會成為秦國最重要的夥伴。

不久,我遇到了晉惠公的哥哥、晉懷公的伯伯——重耳。

這個人很特別,給我的印象特別好,素質也很高,感覺是個靠譜的人。

我決定在聯姻的路上不忘初心,將五個女兒嫁給了他,其中就包括晉懷公的原配懷嬴。

就這樣,我成了晉文公的姐夫兼老丈人——秦晉之好就是這樣來的。

然後,我又派三千大軍助重耳登上君位,也就是晉文公。

沒想到我這位小舅子兼女婿實在太能幹了,他在位期間,伐曹、攻衛、敗楚、救宋、服鄭,硬生生登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

其手腕強硬、辦事雷霆,讓我稱霸的念頭壓根沒法實施。

也許這就是命。

我繼續等,急不可耐的那種。

等了九年,終於把晉文公熬死了。

正在此時,前方線報,鄭國守備不嚴——我感覺機會來了。

趁晉國大喪,我不顧蹇叔、百里奚等人的反對,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將率軍偷襲鄭國,以此獲取爭霸中原的資格證。

我太興奮了,以至於忘了一件大事——弔唁晉文公!

誰知鄭國事先防備,秦軍偷襲不成,悻悻而歸。回國途中路過鄭國的屬國滑國。滑國是個姬姓小國,爵位為伯爵,比我還高一級。

估計三將怕回去無法向我交差,就順手滅了滑國,搶了不少戰利品,結果捅了大簍子,惹得晉國很不高興,後果非常嚴重——晉軍在秦軍必經之路殽山設伏,生擒三將,盡滅秦軍,曝屍荒野,『無一人得脫者』。

我知道,在晉國大喪期間滅掉姬姓國是不妥的,沒有送花圈弔唁晉文公也不妥的,無視晉國這個霸主也不妥的,踐踏踐土之盟也不妥的,但,晉國有必要將我軍屠殺殆盡么?

姻親之國,扶立三君,秦晉之好,我不負晉,晉就這麼對我的么?

『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我為自己的一意孤行後悔不已。痛定思痛的同時,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終世與晉為敵!

去他娘的雙邊關係,我決定不再舔狗,啊不,舔晉。

還有,此仇必報!

世人都說秦國為什麼不守信用經常欺騙他國,因為秦國受到傷害了,而且傷痛了,老秦人學聰明了,再也不輕易相信任何人的許諾了。

兩年後,我興兵伐晉,敗歸。同年冬,晉聯合宋、陳、鄭三軍伐秦,攻克彭衙,二國關係徹底破裂。

一年後,我心有不甘,親自挂帥,舉全國之兵力伐晉。這一次,我『濟河焚舟』,背水一戰,表明了此戰不勝不歸的堅決態度,士氣大振。

晉人很聰明,面對我軍強烈的復仇意志,他們『不敢出』,選擇了堅壁清野,拒不出戰。

我率領軍隊在晉國遊盪了一個多月沒遭遇到任何有效抵抗,最後後勤難以為繼,攻下王官后順勢渡河至崤山,將三年前大敗於此的秦國將士們掩埋安葬。

拜祭在烈士墓前,我悲痛不已,大哭三日,作《秦誓》悔過。

東進之路徹底被阻,我斷了稱霸中原的念想,另闢蹊徑,一心一意向西開拓地盤,終獲所成——『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境南至秦嶺,西達臨洮,北至鹽池,東到黃河。

成績斐然,威名赫赫,周襄王也派遣召公過賜我銅鼓十二面,封我為西方之『伯』,『遂霸西戎』。

一個人的成功不完全歸功於努力,找准方向,世界便為你讓路。紮根邊陲,吞併西戎,經營關中平原才是老秦人的路,才有百年之後向中原發展、謀取霸業的可能。

為了不讓老秦人心存東進爭霸之心,走我的老路,我背負罵名,讓一百七十七名賢良為我殉葬——沒有賢臣輔助的秦國,是成不了氣候的。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此舉儘管遭人非議,但卻是不得已而為之。

果然,終春秋之世,秦國再沒有能力東出殽谷,只是在復楚之戰中嶄露頭角,其餘時間一直渾渾噩噩地被十六代國君統治了近兩百年。直到兩百四十年後,秦孝公的一紙《求賢令》,才壯烈拉開了秦國統一的大幕。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多花點時間,介紹下我高屋建瓴開創的引以為傲的一項制度——客卿制度。

所謂客卿制度,就是任用外國人在本國做官的制度。

雖然當時各國也有程度不一的客卿制度,但仍脫不開宗法血緣的關係,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

齊桓之強,蓋用管仲。

管仲是何方人氏呢?

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按照現在話來說,是城裡人。

哪裡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姓同天子一樣,姬姓。他也是周穆王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

而姜姓齊國世代與姬姓聯姻,二姓為甥舅關係。

換言之:齊桓公任用外姓人管仲,並未超出宗法血緣的範圍。

楚莊王用孫叔敖而霸天下。

孫叔敖又是何方人氏呢?

春秋時期楚郢都人,羋姓,同楚莊王為叔侄關係。

終楚一世,僅有彭仲爽和吳起兩個外姓做過令尹。賢明如楚庄,也沒能夠突破宗法制的藩籬,晉國大夫士會曾經評價楚國用人制度:『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

楚王在挑選人才的時候,在同姓人中,首先選比較親近的人;在異姓人中,首先選舊臣的後裔。

當然,晉國用人制度比楚國也好不到哪去。

我們先看看輔佐晉文公的第一批六卿。

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

先軫,姬姓,先氏,曲沃(今山西聞喜)人。

胥臣,姬姓,胥氏。

欒枝,姬姓,欒氏。

郤缺,姬姓,郤氏,冀(今河津范家莊一帶)人。

趙衰,嬴姓,趙氏。

就一個嬴姓,其餘全部屬於晉國公族。

往大了看,晉國歷代將佐共有72人,除了臾駢、箕鄭父和屠擊3人外,餘下69人均來晉國六卿十一個家族。

十一個家族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韓氏六個家族屬於晉國公族(姬姓),智氏、中行氏、魏氏屬於周室公族(姬姓),只有祁姓和嬴姓兩個外姓。

《國語·晉語·文公修內政納襄王》中說的很明白,晉國用人制度是:『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友故舊。胥、籍、狐、箕、欒、欲、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諸姬之良,掌其中官。異姓之能,掌其遠官。』

說白了,晉國任用官吏與楚國大同小異,都遵循著『昭舊族,愛親戚。諸姬之良,掌其中官。異姓之能,掌其遠官』的宗法常規。

顯而易見,這種用人制度造成的弊端是顯而易見——容易形成家族勢力,架空國君權利,甚至顛覆國之根本,比如楚若敖氏之亂、三家分晉、田陳代齊。

我突發奇想,如果任用六親無靠的外國人士在本國做官,便不會『聚親在朝』,更不會縱容家集團的出現了。

並且,我還認識到一點,任何霸業的建立,都是離不開人才的,國家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如果我尊賢尚功,從天下招賢,后授爵封邑,不論是從國家方面考慮,還是從君主方面考慮,客卿制度無疑都是極具優越性的。

最重要的一點,在秦國,宗法觀念比較淡薄,推行客卿制度障礙較小。

於是,我敢為天下先,克服重重阻力,大膽任用百里奚、蹇叔、公孫支、由余、孟明生、白乙丙、西乞術、丕豹、內史廖、士會、伯樂、九方皋等宗族之外或本國之外的大量人才。

事實證明,我這一步走對了:內修國政,教化天下,『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關中得以大治。這一成就,完全就是百里奚、由余、內史廖等人的功勞。

不僅如此,客卿制度甚至影響到了秦國後期的統一大業:衛人商鞅入秦,變法圖強,從此稱雄諸侯;秦惠王用魏人張儀連橫諸侯,破了蘇秦的合縱,東取三川,西並巴蜀;秦昭王用魏人范雎,遠交近攻,蠶食三晉,削弱楚國;秦始皇用楚人李斯,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秦)卒之所以兼天下,諸人之力也。』也許,客卿制度才是我留給老秦人最寶貴的遺產。」

評委:「秦穆公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任何優秀領導者的品質都能折射其身:心胸寬廣、愛才納賢、文治武功、名炳千秋,使一個世人眼中粗鄙好鬥的半野蠻秦贏小國,變成顯赫一方的西方霸主。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秦穆公對於中原的影響確實有限,所謂的霸主也只局限局部而已,唯一的功績便是穩定了周王室的西方邊陲,並且殉葬賢良又為其失分不少。

因秦穆公對西部所作的貢獻,又因其靈活大膽的客卿制度奠定了秦國統一大業的根基,還是將其納入霸主候選。

綜合評分:

德:★★★

能:★★★★★

勤:★★★

績:★★★

廉:☆

好,我們有請下一位,天選之子,晉悼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楚二三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楚二三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3章 秦穆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