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我眼中的春秋五霸
春秋稱霸和戰國攻城略地不同,春秋爭霸既不能絕其國嗣,也不能毀其社稷,更不能有其土地。
恰恰相反,霸主還要做一個表率,一個合格的「班長」,維護正統、維護秩序、維護各方利益。
為什麼要爭霸?
這是個很有意識(是這兩個字)的問題。
不好回答,也難的更懶得回答,因為放眼世界,你會得出答案——如今的世界格局,就如同春秋諸國一樣。
春秋就是這樣,她就站在我們眼前,同我們一樣重複著曾經的波雲詭譎。為了統治階層的穩固,任何一個國家都想把自己篤信的政治理念與生活方式宣揚到全世界。
包括中國。
這是一條星辰大海之路。
話不多說,在我眼中春秋五霸具體如下(按時間順序):
鄭莊公:討伐不庭,繻葛拒周。
齊桓公:尊王攘夷,一匡天下。
楚莊王:止戈為武,問鼎中原。
晉悼公:文治武功,華夏盡附。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定霸華夏。
不要問其他人為什麼沒評上。
問就是不相信我。
比如志大政中的秦穆公,雖益地三千,但也只是定霸偏隅,體量小,沒有對當時中國產生深遠影響。
又如誠信缺失的晉文公,雖開創晉國百年霸業,但處事詭譎,說好的退避三舍,卻又給人家挖坑,為世人所不齒。
又如東南猛人吳王闔閭,雖令行中國,但篡位弒君,窮兵黷武,為後世亡國埋下隱患。
還有假仁假義的宋襄公,堪比岳不群,都不好意思拿出來了。
評選上的也不完全代表自己的意願,比如鄭莊公,相比其他四位完全是湊數的,但相比落選的又在影響力方面稍微強那麼一點。
古人云: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三皇五帝以道德治天下,夏商周三代則在功名,而春秋五霸檔次更低,所以一個「鬧」稱之。
個人覺得:霸者,還是應當與「重禮儀、超功利」這種德、霸相兼的精神相符合為好。
全書完!
後記:
感謝!
感謝后安村陳二、Wuppertaler等讀者兩年來的支持,沒有你們,本書也不可能堅持到完結,或者說告一段落。剛開始準備寫到楚國滅亡,如今感覺太累了,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金來支撐我靜下來專心創作,暫時寫到春秋吧。
也感謝大家對我文筆的贊同,我深知自己的斤兩,總的來說目前的文風不夠成熟,接下來將進入漫長的二稿階段,就表達內容進行統一和優化,不定時的在某乎發表,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書中也有很多的錯誤、不嚴謹、自相矛盾的地方,我想,這是作為初稿應該具有的一種倔強,改稿之後應該會磨合不少。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去寫一本與當今主旋律格格不入的春秋時期的書。
六個字:「述往事、思來者。」
多說一句便是:「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以上兩句都來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有空可以去翻翻。
但在寫史的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身邊的發生的一些事,不管是家事國事還是天下事,過去都發生過。
歷史彷彿鏡子同影子關係一般,複製、折射、映射。
有人說歷史可以「以史為鑒」,我只能笑笑,歷史只是所有人在時間軸上的皮影而已,該「興」的時候必然會「興」,該被「替」的時候誰也救不了,就和爭霸一樣,沒有誰能一直牛下去。
下一頁便慫了。
有人說歷史可以暖人心,我說你在訛人,歷史不是心靈雞湯,其中虞詐詭譎、屠誅坑戮多了去了,安居樂業只是曇花一現,哪能夠暖人心?
大部分的歷史,都在書寫黑暗。
但是請不要悲觀,歷史教給我們的,叫做「正己」,讓我們在讀史的過程中「正衣冠」,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來自內心的希望。
一個文明、自信、自強的時代,需要很多人、很多代的積累和奮進,正能量的噴薄欲出伴隨著良知的催化,一個興旺的國家便會冉冉升起。
歷史是民族的精神脊樑,唯一能給我們帶來的,是底氣。
這種底氣,叫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