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

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

寧渝在小沙彌的帶領下,走到廟裡的大殿中,抬頭便看到了一座巨大的佛像,正對著寧渝拈花含笑。

圓慧方丈從佛像後走了出來,手中捏著三炷香,點燃插在了巨大的香爐里,青煙裊繞,倒使得佛像的微笑越發玄妙。

寧渝不明白這老和尚搞什麼鬼,也不去管他,只是靜靜的站在那裡。

圓慧輕嘆一口氣,望著寧渝道:「小施主,你可知道貧僧為何將你引到這裡?」

寧渝故作不解,道:「不是大師要與小子論禪么?只是小子年幼德薄,論禪倒是不必,靜心聽大師教誨便罷了。」

圓慧微笑道:「小施主不必謙虛,貧僧引施主前來,既是論禪,也是求援。」

寧渝笑道:「大師莫要戲弄小子,若說論禪也就罷了,可這求援讓小子更是聽不懂了。若是大師有何為難之處,為何不尋我祖母?」

圓慧搖了搖頭,道:「前些日子貧僧為小施主祈福之時,突入禪定,天花亂墜,佛音繚繞,深知小公子來歷不凡,將來必成大事。如此此事向小公子相托,卻是最為合適。」

寧渝聽到此話,心中卻是一突,這和尚似乎有些門道,難道他知道些什麼?只是面上不動聲色,道:「大師為小子祈福,小子本當報之,還請大師明言,小子若是能辦到的自當竭盡全力。」

圓慧面色沉寂,原本油頭大耳的臉龐卻顯出幾分神聖,道:「前年山下大水,淹死百姓千餘人,毀田無數,而後去年洪澇稍解,又遇冰雹,雪上加霜,這附近州府百姓十停已去了三停。」

寧渝的腦海里瞬間想起了圓慧所說的這些事情,那些原本似乎離他很遙遠,只是粗淺的記得一些。如今聽來,卻能感受到圓慧話語中的沉重。

圓慧不待寧渝開口,又道:「去年冬天,山下許多百姓活不下去,將家中幼子賣給了府縣中的大富人家,只是這女童好賣,男童則剩下許多,無奈之下,這些人家便將男童送至我寺廟中,再加上一些無父無母的孤兒,上上下下合計二百餘人,大多都是十一二三歲的模樣。如今寺廟田產無以為繼,這些孩童敝寺再難以負擔。」

寧渝雖然年幼,可是心裡也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年紀較大的男童已經可以送去當小廝,或者去青樓做龜奴,年齡小一點的或許還會被人領養,以致於這剩下的都是不上不下的,又正是胃口最大的時候,正所謂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這些孩童尋常人家哪裡養得活?

至於送給官府撫養?圓慧和寧渝都沒有提及這一節,畢竟現在全天下不知有多少這樣的孩童,各地官府不僅無力撫養,更是無心撫養。

見到寧渝臉上微微有些沉重,圓慧便長念佛號道:「阿彌陀佛,此番為小公子祈福,貧僧已深感時日無多,原本當無牽無掛,就此歸去。只是心中這樁事放不下,因此特來叨擾小公子,希望小公子伸出援手。」

寧渝前世也並非什麼良善之輩,一顆心腸早已練得如同鐵石,只是此時心中卻有些猶豫,救下這二百多童子倒也無妨,只是家人會如何看他?世人會如何看他?

要知道在這世道,善良絕非什麼好品質。老夫人等婦孺之輩可以灑出些許糧谷銀錢,也是借著寧渝身子痊癒之名,一來表現寧家的良善,二來也是了結這段緣法,意思就是到此為止。

若是寧渝接下這二百多童子的生計,可不是一擔兩擔糧谷能解決的,雖然對於寧家來說不過九牛一毛,可是這無緣無故的拋出去,就是菩薩也不過如此了,放在家族裡恐怕會為人非議。

君不見後世富豪做慈善也會尋些由頭,得些名利,這也是因為毫無來由的慈善根本走不通。更何況在這個年代,若是處理不好,就成了寧家邀買人心,圖謀不軌。

想到這一節,寧渝就有些猶豫,正待婉言相拒,不料這圓慧和尚不知道從何處掏出一個黑色木箱,將其打開后,裡面並非金銀財寶,而是一摞摞文書,正是那些童子的身契。

圓慧嘆道:「小公子,如今這二百多孩童是死是活,全憑公子做主,若是公子大發慈悲,便將這身契拿去,給他們一口飯吃就成。」

寧渝深深望了圓慧一眼,道:「大師今日可是好生給小子講了一番禪,若是小子鐵石心腸,豈非對不住大師一番良苦用心?不過身契倒不必著急,小子還需親眼見過那些孩童之後,再做打算。」

圓慧笑道:「小公子,論禪不論心,這些孩童將來無論是何緣法,都是他們自己的命,公子無需多慮。」

既有此事,寧渝倒也不急著下山,他為人謹慎,即便是答應了安置圓慧所說的二百餘孩童,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情,至少還需要親自見一見這些孩童,才好考慮作何打算。

不過在寧渝觀察完之前,他沒有將此事稟告給老夫人的意思,畢竟寧渝前世也是三十餘歲,人情世故倒也知曉一二,給領導彙報工作時,將問題拋給領導之前,自己首先需要拿出解決方案,無論方案可行與否,這樣領導就只需做是與否的選擇,而無需大傷腦筋,自然也就會給領導留下穩重可靠的印象。

雖然在如今的寧家,老夫人是寧渝的親祖母,將寧渝視作心肝寶貝,可那畢竟是血脈親情的聯繫,在單獨看待寧渝時,依然是將寧渝當成了孩子,這對寧渝後面行事頗為不利。

有了這番考慮,寧渝便託言於老夫人和寧夫人,感念佛祖大慈大悲,決心在寺廟裡給老夫人祈福三日,三日後再行下山。

老夫人聽聞孫子孝心,自然十分欣慰,原本打算也在山上陪同寧渝,只是考慮到自身與寧夫人並一眾婢女都是婦孺之輩,留在山上怕是引來流言,於是便留下管家周福和兩名護衛先在山上照顧寧渝。

圓慧明白寧渝心中所想,在老夫人下山之後,便領著寧渝向寺廟山後走去,還有兩名僧人擔著四大桶米粥一同前往,管家周福和護衛不放心小公子獨自一人,便一起跟了上來,圓慧也不以為意,眾人便一起向山後行去。

行至途中,圓慧怕寧渝誤會,便一邊走一邊解釋道:「那二百餘孩童放在寺里恐擾了菩薩清凈,於是貧僧便自作主張,將他們安置在山後草屋,每日里會總送些粥米,總不能教人餓死。」

寧渝輕聲道:「若非大師菩薩心腸,這二百餘孩童遲早成為路倒,被那野狗吃了去,如今有草屋寄身,每日里還有粥米度日,已是難為了大師。」

圓慧行了佛理,輕聲念道:「阿彌陀佛,小公子果是明理之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伐清1719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伐清1719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