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眼淚戰法奪人心

4.眼淚戰法奪人心

人心都是向長的

拿破崙的妻子約瑟芬是前博阿爾內子爵夫人,一向水性楊花,生活放蕩。當拿破崙在義大利和埃及戰場浴血搏鬥時,新婚不久的她卻與一個叫夏爾的中尉偷情私通,對拿破崙毫無忠貞可言。她原以為拿破崙會戰死在沙漠中,已經不再等待他回來,而要像沒有拿破崙一樣安排後事。

1799年10月,拿破崙從埃及回到法國並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消息傳到巴黎后,約瑟芬驚呆了。拿破崙成了歐洲最知名的人物,法國的救星,前程無量。她欺騙了拿破崙,並想拋棄他,這時又後悔了。

於是她不辭辛苦,坐著馬車,長途跋涉,去法國南部的里昂迎接拿破崙。她想在拿破崙與家人見面前見到他,並趁著他的興奮矇騙住他,不使自己的醜事暴露。

她好不容易到達里昂,可是拿破崙已從另一條路走了,並與家人會合。拿破崙對妻子的不貞早有耳聞,只是不怎麼相信,當他確信約瑟芬對他不忠時,他暴跳如雷,下定決心與其離婚。

約瑟芬知道大事不好,日夜兼程趕回巴黎。

拿破崙吩咐僕人不讓她走進家門。她勉強進了門,只覺心跳氣急,不知怎樣來應付與丈夫見面的場面。片刻之後,她靜下神來,決定壯著膽子去見丈夫。

約瑟芬來到拿破崙的卧室門前,輕輕敲門,沒有回答。轉動門把,無濟於事。

她再次敲門,並溫柔而哀惋地呼喚,拿破崙沒有理睬。

她失聲大哭,短促**,拿破崙無動於衷。

她哭著,用雙手捶打著門,請求他原諒,承認自己一時的輕率、幼稚而犯下了錯誤,並提起他們以前的海誓山盟……說如果他不能寬恕,她就只有一死。仍然打不動拿破崙。

約瑟芬哭到深夜,不再哭了,她忽然想起孩子們,眼睛一亮,燃起了希望之光。

她知道,拿破崙愛她的兩個孩子奧當絲和歐仁,尤其喜歡歐仁,這是打動拿破崙心腸的好辦法。倘若孩子們求他,他可能會改變主意的。

孩子們來了,天真而笨拙地哀求著說:「不要拋棄我們的母親,她會死的!……還有我們,我們怎麼辦呢?……

人心都是肉長的,約瑟芬這一招終於成功。拿破崙雖然懷疑約瑟芬已背叛了他,然而她的哭聲在他的腦海里泛起他們相愛時的美好回憶。奧當絲和歐仁的哀求聲衝破他心中設下的防線,他已熱淚盈眶。

於是,房門打開了,拿破崙與約瑟芬重歸於好了。後來拿破崙登基時,約瑟芬成了皇后,榮耀之至。

調動眼淚戰法,對人哀哀以求,動之以情,這種求人術,古今中外,數不勝數。

宋大宗年間,曹翰國罪被罰到汝州。曹翰苦思返京之策。一天,宮裡派了個使者到汝州辦事,曹翰哪裡肯放過這個機會。他想辦法見到了使者,流著淚對他說:

「我的罪惡深重,就是死也贖不清,真不知怎樣才能報答皇上的不殺之恩,現在只有在這裡認真悔過,來日有機會一定誓死報效朝廷。只是我在這裡伏罪,家裡人口太多,缺少食物活不下去了,我這裡有幾件衣服,請你幫我抵押一萬文錢,交給我家裡換點糧食,好使家裡大小暫且糊口。」

說到傷心之處越發淚流不止。

使者回宮中如實向宋太宗做了彙報。太宗拿過包袱打開一看,裡面原來是一幅畫,畫題為《下江南圖》,畫的是當年曹翰奉宋太祖旨意,任先鋒攻打南唐的情景。

太宗看到此圖想起曹翰當年的功勛,心裡很難過,憐憫之情油然而生,決定把曹翰召回京城。曹翰的打動人心戰法奏了效。

你有沒有與人談話時,對方突然哭起來的經驗?這是你的不幸。想想以前,是否有過類似的事?當你和先生、太太、子女為某件事爭論不休時,你佔據了情、理、法,各項事實完全偏向於你,而讓對方毫無辯解餘地,對方突然淚流滿面求你饒恕時,你怎麼辦?你會想:「好啊,這會兒你無話可說,任憑我處置了吧!」

得了吧,大多數的人會說:「噢,對不起,別哭嘛,我不是故意的,或許我火氣大了些。」甚至更進一步道:「別哭了,我答應你就是了,你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好了。錢在桌子上自己拿去買點東西吧!」

不僅僅是女人的眼淚,男人的眼淚有時比女人的更有用。這是因為一般人都相信「男兒有淚不輕彈。」一旦哭起鼻子來,那一定會使在場的人丟盔棄甲而逃。

一家公司曾經用一年時間來解僱一位高大魁梧的領班。想要解僱一位努力工作的人並不是說句「你被解僱了」那麼簡單。

通常公司會經由人事部門的經理,安排職員會晤,然後解釋公司的立場並介紹一些其他工作的可能選擇。員工在接到暗示后,通常會自行另謀發展,甚至替公司省下一筆遣散費。

經過是這樣:在過去的12個月當中,人事室經理與這位領班會晤了四次。而每次都在尚未進入主題時,領班已經泣不成聲了。也許他有演戲的天份,但是對這位人事經理已達到了絕佳的效果。每次經理都對公司說道:「如果必須開除他,你們自己去說吧,我辦不到。」就這樣,領班一直在那家公司做下去。

有些政治家也常常用眼淚來收買人心。

日本國會有一次在討論政治倫理問題時,中曾根首相為了徵詢日中角榮的意見而和他會晤。在談話中,田中前首相感嘆地說:「我聽孫子說,在學校同學們都譏笑他,所以不想上學了。我心想很難過,爺爺的錯誤竟要孫子來承擔。」說罷,已是淚流滿面。

中曾根首相看了,不禁也熱淚盈眶,並立刻告訴田中:「我們必須在政治與倫理間訂立規範。」

敏感人士認為,中曾根首相被田中的眼淚矇騙了。

一般的人都是感情型動物,只要你能博得同情,你的所求目的就可達到。

在日本的一次國會議員選舉中,有一位日中派的候選人,由於田中形象的陰影使他處於不利的形勢,但仍當選了。他就是採取「我被沉重的田中事件的十字架壓得透不過氣來」等低姿態,以流淚的神情來爭取民眾的同情,而他的夫人也立於街頭,向來往的行人哭訴,因此獲得了多數民眾的同情票。

哭或哀怨的戰術,能夠很輕易地動搖他人的感情。

告狀求人,光哭不頂用

當人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又無法忍氣吞聲時,就需要訴請有關部門或請求上級領導處理。這也是求人的情形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很有普遍性。在這種情況下,單憑一張狀紙或幾封書信往往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求人者有時還得一次又一次地登門、上訪,進行口頭告狀,因為,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可以起到書狀所無法起到的作用。

然而,許多求人者儘管屢次告狀,但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這裡,原因固然很多,但告狀缺乏策略,恐怕不能不是一個重要因素。

有人說女人告狀比男人強,因為女人說著說著眼圈兒就紅了,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淌了下來,聽者就是鐵石心腸,也免不了會動心的。

這話頗有一定道理。可是,事實上,大多數告狀者都是心裡有氣,積鬱已久,一旦有了訴說機會,總是難抑內心激動,往往情緒憤懣,言詞激烈,給人的感覺倒不像是一個受害的弱者,而是一個咄咄逼人的強者了。

一位遭人欺凌的受害者在向某領導告狀時十分衝動,口出狂言、污語,使得這位領導很是反感,因而,問題遲遲不予解決。後來,此人絕望了,痛苦不堪,幾欲輕生,反倒引起了這位領導的同情與重視。

當然,這並不是說,凡告狀者都要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流下幾滴眼淚。而是說,告狀者在求人時,應該設法調動聽者的同情心,使聽者首先從感情上與你靠近,產生共鳴。這就為你問題的解決打下了基礎,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你將受害的情況和你內心的痛苦如實地說出來,處理者是會動心的。

激發責任感

同情心可以促進當權者對受害人的理解,但這並不等於說馬上就會下定處理的決心。因為處理者要考慮多方面的情況,有時會處於猶豫之中,甚至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想過問。這時候,告狀者就得努力激發處理者的責任感,要使處理者知道,這是在他職責範圍以內的事,他有責任處理此事,而且能夠處理好此事。

有位教師,教學科研成績突出,各項條件俱備,但職稱總評不上,原因是他與校領導關係不好。

此君上告到上級主管領導處。這位領導聽后推辭說:「評不上是你學校的問題,學校不上報,我又有什麼辦法?」

此君早有心理準備,立刻說:「如果學校能解決,我就不會來麻煩您了。我是逐級按程序反映。您是上級領導,而且又主管這方面的工作,下面在這方面出了問題,您是有權過問的。如果您不及時處理,出現更**煩,那就晚了。我想,只要您肯過問,您的意見他們會聽的。」

這番話很奏效,這位領導很快改變了態度。

這位求人者的言外之意是:「處理此事是您的責任,如果你不過問就是失職,那麼,我還會向更上級領導反映,那時,您可就被動了。」

任何一個領導,都不願給上級領導留下推卸責任、玩忽職守、把矛盾上交的壞印象,只不過在現實中,常常忘了這一點罷了,這時,就需要有人來點撥。

催問有耐心

求人者總想儘快解決問題。可實際上,事情往往難如已願。顯然,被動地等待是不行的,還得一次又一次地向有關部門或領導催問。

催問很有講究,弄不好會適得其反。

進行催問,不能有急躁情緒,要耐心地、不厭其煩的登門拜訪,申訴你的理由和要求。別指望很快就能得到答覆和處理,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

催問時,態度要誠懇,語氣應平和。即使受了冷遇,碰了釘子,或者處理者發了火,你也要沉住氣,只要問題能處理,受點委屈也值得。你依然要心平氣和地陳述你的看法。

說話時,要注意用語的分寸,多用懇請語氣,千萬不可用「怎麼還不處理呀?」「不是說今天就給我答覆嗎?為何講話不算數?」「你們到底什麼時候解決?」「這個月底前必須處理!」等等的責問句或命令句。如果改換另一種詢問口氣,可能效果會好得多。

在催問時間的間隔上,要越來越短,次數上要越來越頻繁,以造成處理者的緊迫感,頻頻催問很可能引起對方的煩躁,這不要緊,只要你是有理有節,就沒有關係,只要你堅持不懈,就會帶來轉機。

一位被領導穿小鞋的受害者向上一級領導告狀之後,這位上級領導不想過問,受害者於是頻頻催問,以至於連這位領導的妻子也嫌煩了,她對丈夫抱怨道:「這個人怪可憐的,天天來,煩人不,你就給他解決算了。」這位領導想想也是,因此,才下了決心,處理了這一問題。

曉之以利害

有時候,儘管事實俱在,是非清楚,儘管告狀者作了種種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催問,然而,事情還是得不到解決。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事情涉及方方面面,關係複雜,牽一髮要動全身,處理者深感棘手,乾脆不管;二、處理者與犯法者感情深厚,徇情庇護,不能秉公執法;三、處理者本人與此有牽連。

這三種情況都會使處理者的天平傾斜。他們可能會採用「冷處理」辦法,以拖延的戰術,慢慢消耗你的精力,磨滅你的意志。比如,處理者會說:「給我個面子怎麼樣?」「有理讓三分吧!」「退一步海闊天空嘛!」以這種中庸哲學來瓦解你,使你放棄正當的要求。

這時候,你就得指出這是不可調和的是非問題,是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並堅定地表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只要你態度堅決,緊追不捨,「冷處理」就會失去效應。處理者只好拿出最後一招――以權壓人了。

這時候,你仍不要灰心,應作最後的努力,即一面申明大義,一面曉之以利害,可以鄭重其事地告訴處理者,這事如果得不到公正處理,自己將會採取怎樣的行動以擴大事態,讓處理者明白,將會發生怎樣嚴重的後果。因為,凡是徇情枉法者,都是心虛的,他們最害怕事態的擴大,因為一旦事情鬧大了,他們就有逃不掉的責任,他們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前途。

下跪――要命的手段

有些求人者在緊要關頭萬不得已時,會突然採用一種致命的手段:在百般求告,仍不見效,走投無路之際,口中大叫:「看在老天爺份上,您就高抬貴手,開開恩吧!」緊接著身子挺直,雙膝向下,「撲通」一聲,跪倒在被求者面前。

這可是一種要命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場面並不少見。

下跪求人,是「眼淚戰法」的一種極端的發揮。其威力之大,遠非其他手段可比,簡直會使被求者屁滾尿流。

也許有人對這一舉動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認為此舉低三下四,尊嚴掃盡,豬狗不如。須知,非常手段要用在非常時刻,必要時,捨出老臉,「捨生取義」,也無不可。德國宗教領袖雪地長跪求教皇的壯舉,就堪稱一絕。

在封建社會,人往往把代表最高權力的皇帝和國王比作太陽,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卻說皇帝、國王只不過是月亮,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權威,那就是教皇,只有教皇才佩稱為太陽。

教皇是基督教會的首腦。教會本來只是管理宗教事務的團體,但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各個王國內封建主割據林立,連年混戰,造成王權衰弱,局勢混亂,這時只有羅馬教皇可以統一指揮各國、各地區的教會,加上各民族又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教會在群眾中影響很大,這就使得羅馬教廷成了凌駕於各國之上的政治實體,教皇成了各國國王的共同的太上皇。國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來主持;和國王同行時,教皇騎馬,國王只能步行;接見的時候,教皇坐著,國王要屈膝敬禮。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神權高於王權。

不僅如此,教會還在各個國家擁有1/3的土地,並且向各國居民收取「什一稅」(即每人收入的1/10交教會)。文學、藝術、哲學、法律等都必須為教會和神學服務。一個人從出生、成年、結婚一直到老死,處處都要受教會的管理和控制,教會擁有自己的監獄和刑法,還用「開除出教」的辦法來對付一切反抗者。一個人如果被開除了教籍,他的一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也就失掉了。這是一種最令人害怕的懲罰,連國王、皇帝也不例外。

1076年,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里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下兩立的地步。享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在矛盾激烈的關頭,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里高利則針鋒相對,在羅馬的拉特蘭諾宮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號召力非常之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

亨利面對危局,被迫妥協,於1077年1月身穿破衣,只帶著兩個隨從,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里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請罪懺悔。

但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只好又前往卡諾莎去拜見教皇。

到了卡諾莎后,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亨利恢復了教籍,保住旁位返回德國后,集中精力整治內部,然後派兵把一個個封建主各個擊破,並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面前,格里高利棄城逃跑,最後客死他鄉。

顯然,亨利的「卡諾莎之行」是別有用心的。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並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他想利用苦肉計取得和解,贏得喘息時間,以便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再和教皇較量。結果,他成功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俘獲人心的溝通藝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俘獲人心的溝通藝術.
上一章下一章

4.眼淚戰法奪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