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建立班底(求推薦票和收藏)
第三章建立班底(求推薦票和收藏)
天啟帝對弟弟的回應很是高興,接著叮囑道:「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此時朱由檢對明史還是有幾分了解的,所以有幾分遲疑,不過還是點頭道:「是,皇上。」
天啟帝不太滿意,不過他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
自己駕崩之後,弟弟未必會讓魏忠賢得以善終,只是他已經顧不得這麼多了。
正當朱由檢淚雨滂沱,半真半假地作出悲痛欲絕狀時,忽然感覺有隻手從頭上摸過。
微微抬頭,淚眼中只見天啟帝臉帶微笑,好似突然恢復了活力的天啟拉著信王:「來——,吾弟當為堯舜。
聽到這句話,朱由檢腦中不由浮現出一段記憶,當時天啟帝初登帝位,朱由檢猶在稚齡。
看著身上穿戴明黃龍袍的哥哥,忽然羨慕問曰:「這個官兒我可做得否?」
天啟帝聞此大逆不道言論,非但未怒,反而一臉寵溺地摸著朱由檢的小腦袋,笑曰:「我做幾年時,當與汝做。」
不意此時竟一語成讖,當真是造化弄人。
朱由檢猛的伏地啼哭流淚道:「臣死罪。」
……
回到信王府,安撫了為他進宮而擔憂不已的信王妃、田妃、袁妃后,朱由檢直接去了卧室,揮去左右,獨坐床闈,百感交集。
朱由檢知道,自從天啟帝兩年前西苑突破失敗后,身體便一天天衰落下去,即使年紀僅為二十二歲,但身體早已到了積重難返、藥石難醫的地步。
今天,天啟帝說的這番話,既是天啟對他的臨終託付,也是向朝廷釋放他駕崩之後將傳位於弟弟的第一個信號。
歷史上,天啟帝對朱由檢說完「吾弟當為堯舜」的遺言后。
便於當月二十一日駕鶴歸西,朱由檢二十四日登臨大寶,御極稱帝。
明帝國傳位原則非常簡單:
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無子嗣,兄終弟及。
在天啟帝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按照法理情理,作為天啟帝唯一親弟的朱由檢,都是大明帝國的必然選擇。
朱由檢只需鎮之以靜,那麼皇位就必然會落到他的手上。
想到這兒,朱由檢洶湧澎湃的心緒漸漸平復下來。
他已明白,在還有十日天啟帝就要駕崩的情況下,平穩順利地拿到皇位,才是他當前的第一要務。
除此之外,林寒宇還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班子,他深深明白:
但凡做成大事者,身邊都必然有一個成熟、高效、穩定、忠誠的班子,還有一支忠誠強大的軍隊,為他打江山,平天下。
欲建立班子,從後世而來的朱由檢自然不會重蹈覆轍,盲目信任嘴炮無敵的文官們。
這個時代的文官到不是大明歷史上的文官,他們偏向於傳經釋文,講解功法和精神力的修鍊。
說白了也是對大明的百姓進行統治安撫傳道,當他們沒有私心和大明好的時候當然有用,不過現在嘛,呵呵!
不過有些在明末有著赫赫有名的忠臣能臣到是可以好好用用,比如孫傳庭,盧象升,洪承濤等,這些都是可以重用一下的。
不止如此,比起清談誤國的文官書生,在史書上劣跡斑斑的宦官也值得信任,當李闖打進北京城時。
深得崇禎信重的文官們爭先恐後喜迎王師,戰死最多的反倒是向來為人所不齒的太監,何其諷刺也。
尤其是陪著朱由檢上吊煤山的太監王承恩,當時他奉命提督內外京城。
當李闖軍架飛梯進攻北京城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時,王承恩親自發炮攻擊,連斃數人,令敵我皆震驚不已。
「看來我的第一批班底,便便先從自己潛邸出來了。」想到這兒,朱由檢不再猶豫,對門外朗聲喊道:「王承恩,進來見孤!」
沒過一刻鐘,王承恩便走了進來,朱由檢也沒打什麼機鋒,直接開門見山道:「王伴伴,你是孤最親近之人,實不相瞞,今日皇兄召見孤,實有意將祖宗江山託付於孤。」
王承恩聞言頓時大驚失色,連忙跪倒在地,勸告道:「王爺還請慎言啊,此等大逆不道之言,萬萬不可對任何人說起。」
朱由檢他敢對王承恩說出如此膽大包天的言論,自然是胸有成竹,知道王承恩對其忠心不二。
如果連王承恩這個肯陪崇禎上吊的老實人都要背叛他,那麼朱由檢還是早早登上煤山找到那棵歪脖子老樹上吊算了。
朱由檢聽到王承恩的勸告也醒悟過來了,剛才他說的那番話確實有些輕佻莽撞,不過他索性將錯就錯,以換來王承恩對他更加忠心。
朱由檢遂誠懇道:「伴伴是孤唯一信重之人,這些話孤只對你一個人說起,絕不會讓第三人知曉。」
王承恩果然感動得一塌糊塗,恨不得一顆紅心掏出來給朱由檢看,他痛哭流涕道:「小人何德何能,竟讓王爺信重至此,就算小人粉身碎骨,也難報王爺恩情之萬一。」
朱由檢擺擺手,笑道:「好了,你的忠心孤自然看得見,無需用粉身碎骨來證明。如今孤深孚眾望,卻勢單力孤。
唯有你們這班王府潛邸舊人可堪託付,孤便想從你們之中挑選一批忠誠可以任事的人才出來,輔佐孤成就大業。」
王承恩聞言再次拜服,感激涕零道:「小的們都是身體殘缺之人,在世人眼裡再是腌臢不過,能得王爺如此信重,必死心塌地效忠王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由檢滿意的道:「王伴伴,你身為王府總管,想必對王府內的人才了如指掌。你來說說看,王府內可堪一用的人都有哪些?」
王承恩想了想,道:「回王爺,王府內侍中,王德化聰慧機靈,高起潛精於計算,盧九德誠實可靠,徐應元善於交際,這些人或可堪一用。」
朱由檢聽到這幾個名字,感到有些熟悉,貌似這些人都在歷史上留過姓名,不過卻不全是好名聲,
比如王德化,平日自詡忠義,和王承恩一同號稱「二王」,可李闖攻打京城時,他卻開門投降迎闖王,以致於崇禎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無路可逃,最後落得個自掛東南枝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