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 】 膀胱保衛戰 ②

第35章 【 】 膀胱保衛戰 ②

②、膀胱結核

膀胱結核常常繼發於腎結核,少數由前列腺結核蔓延而來。膀胱結核多與泌尿生殖繫結核同時存在。早期病變為炎症、水腫、充血和潰瘍,晚期會發生膀胱攣縮。病變容易累及輸尿管口發生狹窄或閉鎖不全,而致腎、輸尿管積水,腎功能減退。膀胱結核常由腎結核演變而來。結核性膀胱炎多數患者的最初癥狀為尿頻,以後尿頻逐漸加重並伴有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從3~5次天逐漸增加到10~20次天,如果膀胱癥狀加重,黏膜有廣泛潰瘍或膀胱攣縮,容量縮小,則排尿每天達數十次,甚至尿失禁,患者十分痛苦。

③、膀胱癌

膀胱癌是指發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惡性腫瘤。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見腫瘤之一。2012年全國腫瘤登記地區膀胱癌的發病率為6.6110萬,列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9位。膀胱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甚至於兒童。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高發年齡50~70歲。男性膀胱癌發病率為女性的3~4倍。既往將膀胱黏膜上皮稱為移行細胞,1998年WHO與國際泌尿病理學會聯合建議用尿路上皮一詞代替移行細胞一詞,以區別於在鼻腔以及卵巢內的移行上皮,使尿路上皮成為尿路系統的專有名詞。2004年WHO《泌尿系統及男性生殖器官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中尿路系統腫瘤組織學分類中膀胱癌的病理類型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鱗狀細胞癌、膀胱腺癌,其他罕見的還有膀胱透明細胞癌、膀胱小細胞癌、膀胱類癌。其中最常見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約佔膀胱癌患者總數的90%以上,通常所說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既往被稱為膀胱移行細胞癌。

5

那麼如果膀胱患病了,我們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吃藥?打針?手術切掉?膀胱移植?介入治療?。。。

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首先考慮生病了,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正常的思維模式應該是如何才能預防膀胱不生病,對吧。這才符合治未病的思維邏輯嘛,古代大醫早有斷言:上醫治未病。

6

「上醫治未病「是什麼意思?

此話出自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最高明的醫生治療還沒有發生的病,中等的醫生治療將要發生的病,而普通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病。

7

為什麼要提倡:「上醫治未病「?

《黃帝內經》的觀點和現代醫學的預防醫學觀點有異曲同工之處,現在很多人關心的不是健康,而是疾病,認為只有身體不舒服,病了,才會去醫院,找醫生;而真正關心健康的人,是讓身體經常處於良好的狀態,做到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因此我們在這裡要提倡大家多關心健康,勝過關心疾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介入醫生手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介入醫生手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章 【 】 膀胱保衛戰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