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評述柴榮滅佛
提起神佛,我們往往都會心存敬畏。逢年過節,也更是不忘向神佛祭拜,祈求護佑。
而作為從漢朝便傳入我國的一個宗教,佛教更是由無到有,由有到盛。杜牧更是曾在詩里言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也就看出佛教在南朝之盛,發展之速。而佛教之教旨,從某種善惡因果與道德而言,也對人的行為規範進行了約束,從而適用了統治階級的需要,也成就其野蠻生長。
但中國歷史上卻發生了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而作為五代第一明主的柴榮便主導了其中之一,我們稱之為柴榮滅佛
作為一位在歷代史家記載中,無可否認的五代第一明主,其可謂是集萬千史家之所厚愛,慨然於其早逝。
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新五代史》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其宏規大度,豈得與庄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資治通鑒》
其在五代紛繁亂世中,曾立誓"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但他卻僅僅在位六年,年僅39歲便溘然長逝。事業未竟,於是就有了說法,柴榮是得罪了神佛。其所下詔的滅佛運動,讓其:"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誅殺過當,享祚不永,豈不由此乎。"都是刑法嚴峻,誅殺太多,作孽太重,才導致如此啊。
可事實當真如此嗎?此言大謬。而持有柴榮滅佛報應說的,更不是真正的佛家弟子,更不是真正的信佛。
佛教在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互借鑒,融合,形成了中國的佛教,一個有血有肉的教派。從我們十三棍僧救秦王到以後的歷朝歷代無一不與時代使命相契合。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這才是佛應有的道,這才是真正的因果輪迴。
可到了五代末期,佛教更盛
釋氏貞宗,聖人妙道,助世勸善,其利甚優。前代以來,累有條貫,近年已降,頗紊規繩。近覽諸州奏聞,繼有緇徒犯法,蓋無科禁,遂至尤違,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漸至繁多,鄉村之中其弊轉甚。漏網背軍之輩,苟剃削以逃刑;行奸為盜之徒,托住持而隱惡。將隆教法,須辨否臧,宜舉舊章,用革前弊。《舊五代史》
本是助世勸善的佛教,卻成為了藏污納垢的場所,逃避軍役,勞役之人;作姦犯科之人比比皆是。民間更是毀壞銅錢築造銅像,本身寺廟所享有的免稅、田地等特權下,寺廟集中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嚴重的危及到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倘若是您,您位帝王,您會不下令滅佛嗎?
幽雲十六州之痛,軍士征伐,那一項不需要錢?
而作為有道明君,他也不是一如其他三位滅佛之君之所為,而是有尺度,分寸的滅佛。
諸道府州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仰停廢,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並騰並於合留寺院內安置。天下諸縣城郭內,若無敕額寺院,只於合停廢寺院內,選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院僧尼各留一所,若無尼住,只留僧寺院一所。…………遭官司刑責之人,及棄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細作、惡逆徒黨、山林亡命、未獲賊徒、負罪潛竄人等,並不得出家剃頭。如有寺院輒容受者,其本人及師主、三綱、知事僧尼、鄰房同住僧,並仰收捉禁勘,申奏取裁。《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
面對朝野反對,佛教勢盛,他更是一干到底「且吾聞佛志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皇帝都說到「捨身」這個份上了,誰還敢再說什麼呢,他更是自己親自搗毀佛像。「天子一言九鼎,豈可因一佛像而廢之,朕必親往探之。」
為君如此,何愁周之不興?據此滅佛之後「是歲,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廢寺院凡三萬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萬一千二百人」。
此次滅佛可謂是極大的為其征伐天下,提供了財力,人力支持。英明練達、果敢敏捷、開明偉岸,卻壯年而逝,卻被人說成是佛教的因果報應,信則有矣,不信則無。當真是對歷史,對這位明君的不敬。
而他的死可以用現代醫學的過勞死來解釋,哪來的報應之說。史載,其「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在攻伐北漢,取秦隴,平淮右後更是親力親為,御駕親征,攻打幽雲十六州。不費一兵一卒,挾天子之威,便收復三關三州。
倘使其合理作息,好生休養,又何來鐵血大宋(「貼血搭送」)的幽雲十六州之痛,及其以後的靖康之恥。
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期雖然短暫,但他的治國確讓中原之地重新煥發了新生。自唐末以來中原陷入亂世,各方軍閥和節度使互相征伐,國家的勢力被不斷的削弱。尤其是後晉取後唐而代之後,幽雲十六州被兒皇帝石敬瑭送給了契丹人,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最後屏障丟失,使得中原隨時都處於契丹軍隊侵略的鐵蹄之下。再加上北漢等北方漢人政權不能自強不息,反而向契丹人稱臣納貢,使得中原越發積弱。這使得中原形勢急轉直下,朝廷軍隊無力抵擋契丹人的入侵,百姓們生活困苦,中原大地滿目瘡痍。
在此極端不利的歷史條件下,後周世宗柴榮勵精圖治。他對外擊退了北漢、契丹和南唐三方聯軍的入侵,對內任用王朴、范質等文臣使得國力開始恢復。然後他又改革軍閥治國的弊病,開創了文人政治的先河,使得後周後來居上成為中原最為強大的國家。在這些改革的過程中,朝廷自然會觸及到各個軍閥集團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引發國內的動亂。然而柴榮高明的利用文人政治的優點,通過各種政治利益的交換,平衡了國家和軍閥勛貴的利益關聯,使得國家能夠在平穩的政治環境下得到發展和壯大。
柴榮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其最大的功績便是這一系列的改革在四五年時間便得以完成,而且沒有引起內部衝突和動亂,這顯示出他極其高明的政治手腕。不僅如此,他手下能人輩出,有王朴這樣天才的政治家為相,也有趙匡胤、高懷德、張永德、李重進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朝廷新貴,也得到了符彥卿等老一輩的軍閥節度使支持,國家的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柴榮在治國上被稱道的同時,他在宗教方面的態度卻被後世人所詬病。尤其是他在崇佛滅道方面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引起佛教徒的不滿,至今人就是被人談論的污點。
中國古代沒有出現過政教合一的國家,但是佛道兩教對國家的影響力卻非常大。歷朝歷代的皇帝們都有信教的傳統,比如唐朝的皇帝大多信奉道教,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宣稱李唐皇室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後人。而唐朝的皇后卻大多信奉佛教,女皇帝武則天在修建龍門石窟時,便讓工匠將自己的容貌刻到這些佛教雕塑上。這樣的傳統使得朝廷對宗教非常優待,出了很多面除徭役、稅賦等特權政策,使得宗教弟子們在民間有著高人一等的地位。這種情況最為極端的便是在南梁的時候,梁武帝蕭衍居然以出家為名逼迫朝廷支持佛教,可謂是荒唐之極。
由於宗教在國家政策中佔有特權的地位,他們所佔有的資源漸漸的便侵蝕到了國家的根基。很多地方土豪地主為了藉助宗教的特權政策,他們和寺廟和道觀的主持勾結起來無序擴張,對當地百姓進行巧取豪奪,加劇了貧富分化和土地兼并等社會矛盾,成為寄生在國家血脈上的毒瘤。為了剷除這些毒瘤,皇帝和朝廷都會想辦法限制宗教的無序擴張,其中最為著名便是"三武一宗滅佛"事件。這四次"滅佛"事件的主導者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後周世宗柴榮。
五代時民間信佛之風極盛,很多人通過捐錢修建私家寺廟,私自剃度僧尼等措施來獲取朝廷在宗教方面的特權政策。他們甚至大量收購銅器,並熔錢鑄佛,逃避各種應該繳納的稅賦。為了改變這種不良風氣,柴榮從即位的第二年開始就發布了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對"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等一系列民間行為進行了管制。除了一些歷史悠久的重點寺院,或者是官辦的宗教場所,其它的都在關停之列。
即便是被保留下來的官辦寺院,對於其中的僧侶也有一定的要求。這些僧侶都要求有一定的佛學基礎,能夠背誦和解釋一定量的佛經,並得到家族長輩的允許。而且柴榮對家庭和寺廟中私自鑄造銅佛進行了打擊,一旦發現輕則沒收,重則死刑。這樣一來熔錢鑄佛的風氣得到遏制,被收繳的銅佛也投入火爐鑄為銅錢,增加了國家的財富。經過這一系列的整治,後周全國的佛教寺院被大幅度削減,最後僅僅剩下兩千餘所。當然那些依託著佛教的毒瘤家族也跟著被消滅,後周的國力得到加強,社會環境也得到改善
與對道佛教的嚴酷不同,柴榮在對待道教方面是非常推崇的。他對道士煉丹和點石成金的法術很感興趣,還派人將道教隱仙派的大宗師陳摶老祖請到宮中居住。陳摶老祖並沒有傳授柴榮煉丹的法門,而是勸他集中精力在治國理政上面,不要想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柴榮接受了陳摶老祖的建議,並任命對方為諫議大夫。後來陳摶老祖離開汴梁回終南山,柴榮也進行了一番賞賜,並且下令當地的官員年節時期要對陳摶老祖進行慰問。後來成州刺史朱憲赴任,離開汴梁時柴榮讓他順道給陳摶老祖帶去布帛和茶葉,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由於對待佛教和道教的不同態度,柴榮在兩教之中的評價截然相反。在佛教弟子眼中,柴榮就是那個"佞佛"的惡魔,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而道教弟子則非常推崇柴榮,後世還將其塑造成為了神仙角色。由於後周太祖郭威在創業初期非常艱難,柴榮負責打理後勤事務,還要通過做行商掙錢來貼補軍費,所以柴榮便成為了道教神仙中的財神皇帝。這種風氣在中原地區的道教中頗為盛行,柴榮也就成為老百姓心中經營瓷器、茶葉、雨傘、礦石、磚瓦等行業的保護神。這種祭祀傳統至今都還有保留,過年時候在鄉下也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