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桂林城
「如果這陽朔的知縣有問題,早晚會治他,不急於一時,」韓臨看著自己手裡咬了幾口的饅頭,皺了皺眉頭,「這做饅頭的麵粉特么也不是什麼好貨。」
一龍點了點頭,十分認同:「看來這陽朔真的是爛透了。」
「比起北邊天災人禍,這南邊的老天爺還算給面子,沒什麼大的災害,但這人禍是一點不少,百姓依然過不上好日子,唯有天下一統,才是百姓安居樂業的基礎,」韓臨頓了頓,對一龍說道,「買點乾糧,我們走吧。」
「是。」一龍應道。
韓臨二人來到江邊,見到一個老翁躺在竹筏之上小憩,便付了些銀兩給他,乘著竹筏沿江而上,一邊朝著桂林府城前進,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
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真可謂「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沿途韓臨見岸邊沒什麼碼頭,即使隔了很遠一段路程有的也是老舊了的,快喪失原本功能的破碼頭。灕江,南下可達珠三角地區,北經靈渠接通中原地區,本可通過航運、客商往來,促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上的交流,鞏固中央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和管理,如今的作用還遠沒有被開發利用好來。韓臨最多見一些竹筏載著些散貨或者散客來往,顯然辱沒了灕江交通水道的名聲,或許是北邊大亂,需求減少,或許有本地勢力作怪。
灕江兩邊偶爾能看見少許人家,離江水不遠處可見水稻在田中,綠蔥蔥的一片,長勢還不錯,接下來幾個月若沒什麼意外,應該能得到一個豐收。
「老伯,你們這兒近年來糧食都是豐收的吧?」韓臨向老翁詢問道。
「唉,」老翁嘆了口氣,「公子說的沒錯,近幾年都是豐收年,但不是我們這種老百姓的豐收,是那些大人們的豐收,我們只能勉強糊口罷了,遇到飢年,不知道餓死多少人哩,我活了幾十年,都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這裡的田地都是你說的那些大人們的嗎?」韓臨繼續問道。
「基本上都是的,不僅如此,就連在這江里捕魚,收穫都要交出去許多。江邊還有大老爺的人收啥子運輸費,只要從他們眼前經過,就得交錢,不交的就把竹筏、船給收繳了,運氣不好還要被打一頓,像我這樣載客的,都得按人頭交錢,」說著,老翁看了看韓臨,「兩位公子大方慷慨,直接給了小老兒我足夠的銀子,以往的客人沒有不嫌太貴的,我就只能降低些價錢,可是太低了又連那運輸費都交不起,一天下來根本掙不到幾個錢。」
韓臨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感嘆道:「你們真是不容易啊,」說完,韓臨注意到前方江面上出現幾排竹筏,在江面變得較窄的地方像螃蟹一般橫來橫去,每排竹筏上都是兩個凶神惡煞大漢,要沿江而上的船隻必須在右邊靠岸交錢,從上游下來的船隻則在左邊靠岸交錢,不說這種事的性質好壞,這些傢伙幹起來還真是井然有序,基本上沒有造成擁堵,倒頗有些本事,只不過沒有用在正途上。
韓臨看著前方問道:「前面便是你所說設卡收費的地方了吧,可知道究竟是何人的手下?」
「這些我一個老傢伙哪清楚啊,只聽說是府城的大人物的命令,之前有個年輕人仗著些小聰明逃避運輸費,被查出來后直接被打了個半死,再被抓進了牢里,後來就沒了消息,只怕死在了裡面,之後所有人都老老實實按他們定下的規矩給錢,」老翁搖了搖頭,「他們每隔一段設一個站,也不管你從哪裡來,每個站都要交錢才能過,一個人便要半錢銀子,簡直就是搶,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他們要搶,我們只能任他們搶。」
走出去十幾里,韓臨二人換乘了一隻客船,第二日巳時終於在府城前下了船。
城門前進進出出的人穿的大多也都是漢族服飾,與中原、江南等地的百姓沒什麼區別,壯族人的花衣短裙,短衫花幔等少數民族服飾倒是不多。不過也有富貴人家身著色彩艷麗、花紋多樣的壯錦製成的衣物,別有一番風味。
韓臨知道陳劍的混編旅在桂林城東北堯山腳下駐紮,過了堯山便是靈川。韓臨沒有選擇去找陳劍,而是直接入了桂林城,後面自有人通知陳劍。
韓臨二人在桂林城中隨便逛了逛,這裡比陽朔好了不止一籌,還算繁華,看來那些權貴們也不希望自己眼皮底下儘是一番凋敝景象,剝削倒是沒有那麼厲害,就如同山上的強盜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搶劫自己山腳下的村莊,甚至說不定還會接濟一下,保障自己的生存基礎。
傍晚,陳劍派人送來了搜集的桂林府的情報信息,韓臨二人在客棧吃了晚飯便回房細細看來。
原兩廣總督王正黎已經在廣州伏法,廣西巡撫之位自崇禎即位以來已空置多年,就連三司中的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一職也是空缺著的。至於左右布政使據說常年不管事,已經被架空或者與桂林本土勢力狼狽為奸了,提刑按察使司倒是曾發出一些聲音來,按察使唐陌應該還是忠於朝廷的,只不過崇禎駕崩,現在朱家有金陵的弘光與廣州的永曆兩個朝廷,唐陌自然會有些無所適從,加上孤掌難鳴,他在廣西自然也是毫無建樹。
廣西兩大壯族家族,韋氏在桂林,覃氏在南寧府,廣西總兵便是韋家的人,名為韋通,副總兵則是覃家的人,名為覃襄,廣西的營伍兵也就分為兩大陣營,分別駐紮在桂林府與南寧府,儼然成了兩家的私人武裝,不過現在到的確是兩家自己養著成千上萬的人馬,崇禎在位的時候朝廷便沒有糧餉供給到廣西,現在永曆也沒有和隔壁的廣西建立足夠的聯繫,更不用說弘光朝廷了,後者的視線從來就沒有放在西南偏遠地區過。
待到兩人看完陳劍送來的信息,再好好消化消化,已經是子時三刻,韓臨二人也有些疲倦,便準備休息,韓臨睡在床上,一龍則是把桌椅搬到房門後面,要倚著房門入睡,以防萬一。
誰知韓臨剛要上床,耳中便聽到「咕嚕」一聲,回頭一看,剛剛放下桌子的一龍的肚子再次發出「咕嚕」的聲音,一龍對著韓臨尷尬一笑,撓了撓後腦勺,無奈的說到:「這肚子不爭氣,我也沒辦法,主要是之前收到陳劍旅長的消息之後,倉促地吃了些就迫不及待地上來了,少爺你也知道,我不像你,我的飯量比較大,這會兒過了這麼久,所以這肚子就開始叫喚了。」
韓臨哈哈一笑,一龍平時話不多,沒想到還有這樣的一面,於是說道:「現在又不是行軍,亦或是執行什麼任務,你既然餓了便下去找找店家,看還有沒有什麼食物可以給你填飽肚子。」
一龍聞言,立馬移開桌子,開門準備出去,韓臨突然喊到:「等等,我和你一起去。」原來韓臨本來不餓,被一龍這麼一弄,肚子也有些餓了。
韓臨二人來到樓下,只見一個小二已經趴在酒桌上睡著了,櫃檯後面掌柜正坐在那在撥弄著算盤算賬。
那掌柜見到韓臨二人下來,立即起身輕聲問道:「有什麼可以為兩位公子效勞的嗎。」
韓臨笑道:「也沒有什麼重要的事,只不過我們二人此時還未睡著,肚子有點餓罷了,可有什麼東西拿來充饑?」
「廚房倒恰好有幾個玉米,兩位公子若是不嫌棄便拿了去,也不要什麼錢了。」掌柜說著從櫃檯後面走出來,領著韓臨二人走向後面的廚房。
一龍在韓臨耳邊低聲說道:「這玉米我倒是沒怎麼嘗過,聽說是外夷帶來的,不知道吃起來怎麼樣。」
韓臨微微一笑,答到:「自然是不錯的。」
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主要糧食作物,原本是體型很小的草,喜高溫,經美洲原住民培育多代后才出現較大型的玉米。
16世紀時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誌》,稱其為「玉麥」,其後嘉靖三十九年《平涼府志》稱作「番麥」和「西天麥」。「玉米」之名最早見於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可惜玉米這種高產的糧食作物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全國範圍內種植的還很少,一直到清朝才大力推廣,和玉米有著同樣遭遇的還有番薯,所以清朝人口才能夠快速增長。
廣東現在同樣很少這些作物,不過韓臨已經讓人著手培育推廣了。但廣西卻是玉米在中國最早被種植的地區之一,效果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