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王者之謀
文庄王此時一人正在他的大殿內,他正在想著的則是關於使節之事。
文庄王也知道兩國使節會於午膳的時刻來到國內,剛好澹臺商也可以與他們一同用膳,這也算是接見兩國使節了。他在想著是否要在明天就直接使節?或許也應該先讓兩國使節在禮儀匯台歇息才是。到了第二天早晨的國議之時,再於議事堂內接見兩國使節。
文庄王看到的是空餘的大殿,這殿內並未放置太多的物件。正門是開著的,文庄王可以看到外面的景緻,其實王宮統領就在這大殿的附近,沒有文庄王的准許,他自是不敢進入其中的。
此時的大殿外也開始下起了雨,文庄王一人坐於大殿內可以清楚的看到雨滴。也只有下雨的聲音了,文庄王再也沒聽到別的什麼聲音,雨滴也越來越多了,文庄王覺得他很久都沒有看到這樣的雨滴了,他還記得小時候在王宮內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他喜歡看雨落到地面的情形,小時候的他會覺得這是神奇的,因為天上什麼都沒有,卻能在地上看到積水。
同時文庄王也在心裡想著:本王該如何勸說兩國的使節?如果他們沒有接受本王所提出的想法?是否會直接導致與這兩國將不再來往?說不定文良王與武簡王還會因此而產生怨恨,可是又如何才能讓兩王樂於接受廟堂的安排?也就是讓廟堂派遣監國宰執!
按照文庄王自己的想法,他覺得這兩王是絕對不會輕易的改變想法,否則他們也不會直接派出使節來這裡了,不過文庄王也會想到,這兩位諸侯王應該是可以想到,他是不會同意與廟堂為敵的,既如此,為何兩王還要這麼做?就如他們都知道對方的想法,卻又想著如何才能讓對方接受不同的想法,可實際上都難以達成這一點。雖說是難以達成的,但也只能勉為其難了,這天下的事情歷來都是艱難的,諸侯國之間是這樣,廟堂之事同樣也是如此。
諸侯王處事並不容易,而皇帝就要面對著更加複雜的局勢了,不僅是各面對著諸侯國之事,還有那邊境上的戎狄之事。
文庄王決定以利害關係來勸說兩國使節,也希望使節能夠在回國之後去傳達他的想法,至少也要讓文良王與武簡王不能公開與廟堂作對,甚至於說想要爭霸中原,然後再挑戰廟堂之上的皇權。
文庄王想到或許他也可以派出使節,就像兩國派出使節那樣,反過來去遊說文良王與武簡王,同時文庄王也打算聯合文易王,文禮王,因為他們並沒有表示出要抵抗廟堂之令,文庄王是打算派出使節的。
但是文庄王又覺得此事並不妥帖,他還不能如此行事,畢竟文易王與文禮王也沒有明確的表示出什麼,如果此時冒然的向兩國派出使節,反而會是一種不利的選擇,既如此,文庄王也不打算派出任何的遊說之客了,因為他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個縱橫家。
說不定他已經是一個縱橫家了,只需要讓兩國派來的使節接受廟堂的指令即可,這兩位使節也會成為遊說之客,只不過是要讓他們反過來去遊說文良王與武簡王。
在決定如何去做了之後,文庄王就在想著他到底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了,他此時想到或許可以讓澹臺宬來到王宮,來到這大殿之內,然後他可以詢問澹臺宬的想法,說不定澹臺宬已經想到了具體的辦法,也只需要讓澹臺宬來到此地即可。
可澹臺宬是在澹臺商的府內,這樣做肯定是會讓澹臺商知道的,文庄王此刻並不想問計於澹臺商,他知道澹臺商可能並未想到些什麼,反而是澹臺宬或許會提出合理的辦法。
只是文庄王在這之前並沒有見過澹臺宬,他覺得只是單獨讓澹臺宬來到王宮不合禮儀,應該讓澹臺宬跟隨澹臺商一起來到王宮內才可。當然了,也要讓宋哲一起來到這王宮之內。
文庄王覺得他似乎都能看到幾人坐於這大殿內的身影了,澹臺宬坐於他的左手邊,宋哲坐於他的右手邊,就如在議事堂內一樣,至於說澹臺宬,或許會立於他的前方,畢竟澹臺宬要說出自己的想法才可。
這其中也會有另一種可能,文庄王覺得此時的澹臺宬也並沒有想好該說些什麼,到時候讓幾人來到這裡也可能商議不出什麼。
文庄王還想著是否要這麼做?其實只要他一聲令下,王宮統領就會立刻去宰執府以及吏首府傳達指令,也只需要半個時辰,他就可以在這大殿內看到幾人了。文庄王起身站了起來,他想在這大殿內走一走,順便也做出一個決定。
文庄王之後走到了大殿的門口,他看到了霧蒙蒙的宮殿,這是他最為熟知的宮中景緻了,而他有時也會期待著可以看到這樣的景緻,因為他之前的許多決定就是看著這樣的景緻做出的,而且所做出的決定也大都是準確的,這似乎是成為了一種祥瑞的預兆。
今天又出現了這樣的景緻,正好文庄王也需要做出決定,以及想好應該怎樣去做。文庄王覺得如果他不是成為了這個諸侯王,說不定就會成為一個縱橫家,也會遊歷於各諸侯國,並且能夠宣揚著自己的學說,可這也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而已,他現在是諸侯王,這是讓多少人羨慕的地位,但文庄王知道,居於此位並不是那麼的過於美好的,這其中的無奈還有一些不得已,又豈會是他人能夠體會到的?
文庄王看著大殿外的雨滴,他已經做出了決定,就由他自己來成為這遊說之客,他要達成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樣,這其中最為有利的一點就是,他是一個諸侯王,擁有這樣的地位,他可以做到其他人難以做到的一些事情。
文庄王想到,如果是澹臺宬會提出什麼樣的謀划?說不定也會是他現在所想到的這樣,所以也不用讓澹臺宬來到這裡了,也不用與澹臺商和宋哲商議些什麼,這一次他要親自來成為一個縱橫家,同時他也是一位王者!
文庄王也想到,當他還處於澹臺宬這個年齡的時候,他就已經成為了諸侯王!掌管著這個諸侯國的一切,但那時也只是看上去而已,輔佐於他的權臣還手握重權,不過這些都已經是過去之事了,他現在已經掌控著王權,也難以有人對他造成實質的威脅了。宋哲不能,澹臺商也不能,在這王宮之中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威脅到王權,威脅到他手中的王權,只有他可以決定著王宮中的一切。
現在的威脅不是來自王宮,而是在於別的諸侯國,文庄王不會把廟堂看成是威脅,相反的,也只有廟堂才能幫著來穩固他的王權。別的幾個諸侯王都有稱霸的意圖,而廟堂則可以阻止這一切的發生。文庄王相信,也只有當今的皇帝可以做到這一點了,但同時皇帝也有削藩之意。
皇帝的威脅來自於諸侯國的爭霸,以及邊境之擾。皇帝希望各諸侯國能夠一起解決這邊境之擾,但這是難以實現的……
文庄王看到大殿外的雨也慢慢的停了下來,而他也想好該怎麼做了。文庄王知道,文良王與武簡王並非真的敢於和廟堂作對,只憑他們這兩個諸侯國也難以和廟堂對抗,所以他們需要拉攏更多的諸侯國,也不僅是他文庄王了,也包括國力較為強盛的幾個諸侯國。
文良王與武簡王首先結盟,然後便直接派出了使節,還是因為國力並不強盛。再者,文庄王也知道這兩國使節會脅迫他同意,他們之所以敢這麼做,依然還是在於國力的問題。這一切都是各諸侯國的國力在主導著。
大殿外的雨已經停了,文庄王也走出了大殿外,他此時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他打算做出拒絕,也是直接做出拒絕,因為在這背後有廟堂的支持。而他也要讓兩國的使節遵從廟堂之謀,也是因為廟堂之中的皇帝才是天下共主,敢與皇權相對抗,那是擾亂天下之序,各諸侯國可以結盟共同來討伐,他就可以舉起這討伐的大旗。
文庄王也想明白了他手中握有的是什麼了,這可是更為重要的大旗,是天下的名義,其他諸侯國也不敢輕易做出反抗,也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用不同國力來做出判斷,雖說各諸侯國的國力不同,但也能做出不同的選擇,國力只是一方面的決定因素。
在想到這些后,文庄王覺得他可能真的適合成為一個縱橫家,但旁人又是難以看出這一點的。
文庄王再次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要改變之前的做法,他不想與兩國使節據理力爭,也不想在議事堂內去辯駁些什麼了,他要親自去禮儀匯台接見兩國使節,也只有他一人去接見兩國使節,隨後要讓兩國使節帶著王令回去。
對於澹臺商而言,自是讓他待在宰執府即可。
等這件事完成後,也很難有人知道這到底是如何發生的,他是諸侯王,也不用讓別人知道的那麼多。既然是王,就應該要讓他人敬重,也必須要讓他人敬重。
文庄王之後叫來了王宮統領,他讓王宮統領親自去到宰執府,並且傳達他的王令。
可以說這是王者之智,王者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