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時間過得很快,好像不過是眨眼的功夫,就到了楚悅兒及笄的日子。
六月六日那天,整個定國公府車水馬龍,幾乎整個京城的有頭有臉的人家都來到了定國公府,所有人都以能夠給楚悅兒從一份及笄禮為榮。
定國公府再次包下整個得月樓,凡是送了及笄禮到定國公府的人家都能以定國公府的送禮憑證到得月樓參加宴席。
只有少數幾個定國公府的通家之好以及楚悅兒認定的朋友們可以進定國公府的正廳觀禮。
楚悅兒的朋友並不多,這麼多年來經常出入定國公府的也只有靜怡郡主陳晶以及蘇美玉幾個。
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靜怡郡主作為楚悅兒的贊者自然是早早的就來到了定國公府。如果不是皇後娘娘不能出宮,這個正賓的位置顯然就是妃皇後娘娘莫屬。
不過,即便皇後娘娘不能出宮,但是及笄禮卻是早早的送進了定國公府,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皇後娘娘對於楚悅兒這個兒媳婦的滿意程度。
既然皇後娘娘當不了正賓,長公主東方韻自然當仁不讓的成為了楚悅兒的正賓。至於有司,則當仁不讓的由陳晶擔任。
對於楚悅兒來說,及笄禮一點都不新鮮,歷經三世,這已經是她第三次舉行及笄禮了。
不過,這一世和上輩子上上輩子略有些不同的就是,她的正賓和贊者由長公主和靜怡郡主母女兩個擔任,而有司也變成了陳晶。
她記得,她的上輩子上上輩子,有司都是由楚星兒擔任。
但是現在不管是楚星兒本人還是附身在楚星兒身上的任務者都已經灰飛煙滅,死的不能再死了。
整個及笄禮在莊嚴而又略帶喜悅的氣氛中有條不紊的舉行。
當楚悅兒一頭黑亮柔順的秀髮被皇後娘娘親自派人送來的太子妃專用的七尾鳳釵給簪了起來的時候,整個及笄禮終於完成。
就算楚悅兒現在的身體素質比起前面兩世好了不少,在整個及笄禮的流程全部完成的時候,楚悅兒還是感覺到些許的疲倦。不過,和身體的疲倦不一樣的是她的精神十分輕鬆。
她總算又一次完成了及笄禮,從今天開始,她就已經成了一個大人。
雖說因為之前身體中毒過的原因,她不能和東方翎及早成親。但是,好歹心裡也有個念頭不是。
再過三年,她就十八歲了。
三年的時間其實也不是太長。
不過,很明顯這不過是她單方面的想法。東方翎現在就只有一個感覺,三年的時間實在太長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一千多個日夜。哪個說三年的時間不長,看他不錘死哪個。。。
及笄禮一過,楚悅兒再次恢復了從茗月軒到覺遠居兩點一線的生活。當然,有時為了安撫越來越想早點抱得美人歸的東方翎,她還是要不時的去一趟得月樓,和東方翎聚上一聚,偶爾也親親抱抱舉高高。
當然,東方翎也會不時的抱怨幾句,楚悅兒都當做耳旁風似的,聽過也就算了。
對於楚悅兒的這種態度,東方翎又是好笑又是無奈,但是卻沒有半點辦法。
就在楚悅兒及笄禮之後的一個月,北翟終於發動了大景王朝的戰爭,整個邊城風聲鶴唳,請求支援的戰報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只是,和往常的戰報一到,整個京城都緊張到不行的氛圍不一樣的是,這次的戰報一到,朝廷很快就安排了護國大將軍帶領大部隊直接前往邊城支援。與此同時,不管是工部負責的各種盔甲武器還是戶部負責的糧食錙銖都很快準備到位。
朝廷的迅速反應讓定北侯程固大喜過望。
他鎮守邊城幾十年,自認十分了解北翟皇庭的一些舉措。北翟皇室這次驟然對大景王朝發動戰爭,顯然是準備傾全國之力和大景王朝一較高低。
很顯然,這次的戰爭不是北翟皇室滅亡就是大景王朝徹底淪為北翟皇庭的階下囚。如果戰敗,大景王朝最好的結局是向北翟俯首稱臣,年年納貢。
作為大景王朝的臣民,他自然看不到任憑北翟皇庭的鐵騎通過邊城,直入大景王朝的境內,讓整個大景王朝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原本,在向朝廷發出戰報的第一時間,他就做好以身報國的準備。
畢竟,他自己也知道,就算他已經在第一時間用最快的速度發出了戰報,但是向這種大型戰爭,朝廷即便是各種準備工作都要十天以上。尤其是大景王朝兵部的武器打造一直不如北翟皇庭的工藝深厚,打造出來的武器根本不是北翟武器的對手。
而且再加上戶部要準備大型戰爭要用的糧食錙銖,這畢竟不是小數目,定然是需要在全國範圍內的糧倉徵調的。他算過,就算用最快的速度,朝廷的大軍也要在半個月之後才能到達邊城。
而這大半個月的時間,就需要他和整個守護邊城的大軍拖住北翟皇庭的腳步,不讓北翟的鐵騎通過邊城,踏入大景王朝的腹部地區。
只是他都沒有想到,他都已經做好了以身報國的準備,但是朝廷的大軍卻僅僅只用了六天的功夫就趕到了邊城。
兵貴神速。
即使是北翟皇庭都沒有想到,他們還沒有攻破邊城,大景王朝的援軍就已經到達了邊城。
這種種跡象讓整個北翟皇庭都震驚不已。
他們很自信,在他們即將對大景王朝發動戰爭的時候,大景王朝一點消息都不可能得到。可是,事實就是,大景王朝的朝廷早已做好了戰爭的準備,要不然人家根本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集結這麼多大軍,甚至還有那麼多的武器盔甲糧食錙銖。
當北翟大軍兵敗,甚至連邊城都沒有攻破的消息傳回京城的時候,景昭帝暢快的在金鑾殿上大笑出聲。
「這次多虧了朕的太子殿下。不管是工部的武器盔甲還是戶部的糧食錙銖,都是太子殿下吩咐提前準備好的。雖說當時是為了以防萬一,但是沒想到北翟皇庭果然是狼子野心,已經對咱們大景王朝覬覦很久了。既然這次是北翟皇庭主動發動戰爭,那咱們就不必客氣了,讓定北侯和護國大將軍直接帶領大軍直搗北翟皇庭,將北翟皇室一舉消滅殆盡好了。至於北翟皇庭的領土,等將北翟皇庭消滅之後再商量好了。」
景昭帝感覺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的意氣風發過。
北翟皇庭佔地廣闊,皇室之人從來都是英勇好戰之輩,他們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大景王朝的野心,一心想將大景王朝發展成自己的領土。
自從他即位以來,北翟皇庭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雖然每次都是以北翟皇庭的失敗作為結束,但是他也早已煩不勝煩,恨不得將整個北翟皇室的人都消滅殆盡,或者將北翟皇庭的領土徹底變成大景王朝的版圖,這樣才能一解他的心頭之恨。
常言道,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
可是,偏偏北翟皇庭就是那個千日做賊的,而他們大景王朝被迫成為那個千日防賊的。定北侯程固被迫鎮守邊城,已經有幾十年不曾回過京城和家人相聚了。
如果這次能夠徹底將北翟皇庭徹底消滅,他的定北侯也可以解甲歸田和家人團聚了。
對於定北侯程固來說,沒有什麼比家人團聚更重要的事了。
「吾皇萬歲,太子殿下英明。」
如果說之前還有少許的大臣們對東方翎這個太子不那麼信服的話,那麼經過這次的戰爭,所有大臣們都對東方翎心服口服起來。
就像現在,所有文武大臣都跪倒在金鑾殿上高呼「吾皇萬歲,太子殿下英明」。
所有文武大臣們都清楚,如果不是太子東方翎提前讓工部準備了足夠多的武器盔甲,提前讓戶部準備好了糧食錙銖的話,北翟的鐵騎這時或許已經衝破了邊城,進入了大景王朝的腹部,讓整個大景王朝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這種種的跡象都說明,太子東方翎絕對是一個深謀遠慮胸有丘壑的人。有這樣的一國儲君,是他們整個大景王朝的福氣。
「眾卿們,那麼現在你們覺得,咱們現在是應該乘勝追擊,直接攻入北翟皇庭的皇室,將整個北翟都消滅了,還是應該就此守護住邊城,被動的等待北翟再次發動戰爭?」
眼看所有文武大臣們都對太子東方翎心服口服,景昭帝頓時更加心花怒放起來。
沒有什麼事情比自己後繼有人更讓人開心的事了。
他相信,有東方翎這樣的接班人,就算以後他死了,也有臉面見大景王朝的先帝們,讓他們能夠在地下安心了。
「回稟皇上,工部現在庫存的武器盔甲尚且不少,應該足以應對這次的戰爭。微臣覺得,應該乘勝追擊,打出咱們大景王朝的威風,也好讓南疆西宆兩國不敢輕舉妄動,認為咱們泱泱大國很是好欺負。」
讓景昭帝怎麼都沒有想到的是,最先站出來提出該乘勝追擊的居然是工部尚書趙青。
「回稟皇上,趙大人說得對,咱們就該乘勝追擊。最近幾年以來,咱們大景王朝一直風調雨順,剩下的好幾個糧倉裡面都是滿滿當當的糧食,足以應對這次的戰事。而且,現在天氣正好,無需準備棉衣靴子。如果能在冬季之前徹底結束戰爭,對咱們朝廷現在的負擔應該不是很大。」
戶部尚書錢謙也難得的沒有唱苦,而是實事求是的開口證明這次戰爭還可以接著繼續。
這對於戶部尚書錢謙來說,已經是很難得的一種肯定了。
「回皇上的話,如果冬季徵兵能準時開始的話,這次戰爭對咱們的國力影響不會很大。如果南疆和西宆也開始蠢蠢欲動的話,咱們也有辦法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眼見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都支持這次乘勝追擊,吏部尚書秦朗也趕緊表態。
「臣等附議。」
眼見最有發言權的工部戶部吏部都有了決斷,其他的文武大臣們也全都恭敬的對著景昭帝行禮附議。
「既然眾卿們都覺得應該乘勝追擊的話,那咱們就乘勝追擊好了。只是,前線雖然有定北侯和護國大將軍,但是朕覺得應該再派一個人去全權負責和北翟皇室的談判。如果北翟皇室識相的話,咱們也許不用斬盡殺絕。」
北翟皇庭的佔地雖廣,但大多數都是寸毛不生的貧瘠之地。而且北翟人生性勇猛,對於新的朝廷或許會有很大的抵觸。因此,以景昭帝的意思覺得,與其將整個北翟皇庭的佔地納入大景王朝的版圖,還不如讓北翟皇室俯首稱臣年年納貢。
這樣的話,即使沒能將整個北翟皇室都斬殺殆盡,但是一樣能得到最好的報酬。
畢竟,如果讓北翟年年納貢的話,對於大景王朝也許會更好一些。
「啟稟父皇,兒臣願意前往。」
東方翎第一時間跪倒在景昭帝的面前,斬釘截鐵的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常言道,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太子,你身為咱們大景王朝的一國太子,怎麼能身先士卒,前往戰場呢?不行,朕絕對不能答應。」
景昭帝怎麼也沒有想到,第一次請求前往邊城參與戰爭的居然是太子東方翎。
他對東方翎寄予厚望,哪裡捨得東方翎帶人奔赴前線,立刻搖頭開口說道。「對,皇上說的對。太子殿下身份貴重,怎麼可以奔赴前線。萬一殿下出了什麼事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還是工部尚書趙青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很顯然,作為太子殿下的鐵杆擁護者,他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東方翎奔赴最危險的地方。
「臣附議。皇上說得對,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殿下身為一國儲君,自然不能輕易赴險。如果必須有人趕往變成的話,也應該是微臣才是。畢竟,這是微臣的本分。」
兵部尚書何康也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且自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