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緊張籌備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不誇張的說就是國家驕傲。
在戰後的日本的經濟重建中,可以說是中流砥柱。五十年代,索尼集團的創始人盛田昭夫在美國出差的時候了解到了晶體管這項技術。
這位經營天才立刻想到了當時爆紅的高科技產品收音機。
這項新型技術的引用讓索尼乃至整個日本的電子行業成為了世界的領頭羊和模仿對象,日本也成為收音機產品最大的製造國和出口國。
在1959年僅收音機一款商品,向美國出口的數量為四百萬台,到1965年則超過了兩千萬台。
還是在1959年,美國德州儀器的工程師傑克·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這將半導體技術向微小型化、智能化和可靠方面又進了一步。同時也讓傑克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那時美蘇仍處於「冷戰」時期,哪怕IBM在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的基礎上,研發出了計算機中使用的內存晶元,並開始用于軍事裝備的改進。
而在這時日本大力出口的收音機還照樣被看做是低端產品,沒有引起重視。
到了六零年代,美國軍方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方面的需求劇增。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日本也做出了自己的集成電路和內存晶元。
雖然技術稍遜,但日本憑藉著人力成本低的優勢,在生產方面佔盡了優勢。產量巨大,面向全世界出口。
到了七零年代,在貿易方面日本對美國的順差已經很高了,美國為了解決赤字問題,開始搞事情。
日本有家卡西歐公司主打的產品是計算器製造,當時在美國電子產品市場中佔比八成。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卡西歐就成了這隻鳥。
七十年代初,美國隨便找了個借口認為卡西歐公司違反《反傾銷》法案,因此拒絕向日本繼續提供核心IC技術,因為這是半導體技術的核心材料。
從此日企遭受了重大的行業打擊,卡西歐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也曾一度跌破三成。
日本國內當時採取的方法是「不給賣我就自己做」。由國家牽頭,集合國內前五大公司,投入超過七百億日元進行研發。
行業龍頭聯手+國內市場保護的模式還是很有效的。
到了1980年美國惠普公司的晶元測試結果表示,「日本的良品率遠遠高於美國」,加之製造大國的優勢,日本超越美國重回半導體行業的霸主地位也是順其自然。
技術上日本可以成為霸主,生產能力上日本也可以成為霸主。但在政治上,日本永遠都不可能成為霸主。所以才有了日後五國財長聯合簽署的那份協議。
這件事的時間上與胡楊上輩子並不吻合,因為至今還沒有發生,較之記憶中的時間節點已經晚了一年多了。
但胡楊相信這件大事,必然會發生。所以這次考察團摸底的內容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確認各個中小規模無線電工廠管理模式和股份歸屬信息。
然後是盡量捋清每家企業的上下游企業。最終目標是畫出一份行業圖譜。從最上層的五大公司,再到下面每個供應商,最好連包裝配套和運輸物流都到囊括進去。
當然,後面這些並不是硬性的要求。畢竟日本並不是咱們的主場,這些考察團中真正到過日本本土的人比例也沒有超過三分之一。
胡楊對他們的要求就是盡其所能,力所不能及的他會接手。
胡楊的第一站依然是香港,這裡現在聚集了華夏科技將近一半的力量。管沖手下的人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充裕過。
接下來外匯市場會有大的波動,而對於那些與外貿緊密相關的行業也都肯定會被衝擊。香港的四大地產以及其他地產大佬基本都有大筆此類的業務。
所以可以預見的,香港樓市也肯定會隨因為外匯市場的波動而產生起伏。
這就是管衝出手的好機會。
八十年中後期的香港已經是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在這裡進行外匯交易非常便捷。這裡自然也就是胡楊選擇的「作戰」主場。
文書方面的工作,有大秦律所的專職律師負責,肯定不會有任何問題。接下來就只要慢慢的建立賬務並注入資金就可以了。
為了能最大限度提升收益,這次胡楊特意高價從海克斯那邊的家族基金那邊雇了個操盤手過來。這位叫沃爾伯格的專家,常年混跡於歐洲股市,對於外匯市場的操作非常熟練。
按照胡楊的指示,他們現在首先要收入的是美金。在大事件發生之前,美金會有短期的迅速上揚,然後才是快速下跌。胡楊希望沃爾伯格能夠抓住時間差,把美元和日元的錢都賺了。
這個要求的難度是挺大的。因為這需要對美元和日元的額匯率關係把握的非常精準。美元上漲的同時,日元就是相對下跌,反之也是如此。
美元上漲他們會賺錢,而在更低的價格上買入日元,對他們來說同樣也是賺錢。平衡這兩者的關係,就是利潤最大化的關鍵。
既然已經開口找人家借人,那這個消息也就肯定也就不能瞞著蔻蔻了。海克斯家族在歐洲外匯市場也已經開始著手準備。
不過她知會了胡楊,海克斯這邊會主要針對美元和日元之外的歐洲貨幣。
一大筆錢悄然注入外匯市場的同時,胡楊也終於踏上了飛往日本的旅途,但他的第一站並不是九州,而是日本的東京。
很多人都認為日本的首都是東京,這是不對的。實際上日本壓根就沒有法律意義上的首都。
東京只是非常重要的中心城市,卻並不是法定的首都。日本只有個法定的首都圈,其中包括了東京而已。
雖然沒有首都的頭銜,但東京依然是亞洲最重要金融中心,同時也是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胡楊這次獨自上路,身邊連戚揚都沒有帶。這次他是要利用下自己的專業能力,去搞到一些正常渠道無法渠取得的重要信息。
胡楊的主要目標,就是日本工業系統對於美國現在種種行為的看法。
這個傾向很重要,會反映出日本企業對於接下來那份製造協議的「抵抗」程度。因為胡楊聽說過關於那個協議的另外一個版本。
可信度上明顯是不如公認的那種,但考慮到日本財長就在那五位之一,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
雖然有很多因素上的不確定性,但大方向肯定不會改變。從現在已經掌握並落實的各種信息來看,美國的刀已經舉起來了,只是落下的時間近或者遠的區別。
以胡楊的日語口音,想要偽裝成當地人是沒問題的。只用了不到半天時間,他就把自己變成了徹底的東京人,而且有了個身份。一個外貿公司的業務經理。
西裝革履加上公文包的形象,在地鐵中非常的普通。只要是男人,十有七八都是這個造型。
這次胡楊自己到東京來,也是有自己的計劃,也分成幾個階段進行。現在就是他的第一階段,去五大公司的總部踩點。
其實確切的說應該是三大公司的總部。另外兩家雖然也在東京建了大樓作為辦公地,但事實上的總部其實是在九州的。
屬於這五家公司的大樓,都曾經是地標性建築,根本不可能找不到。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胡楊購買了必須的設備,搜集必須要資料,然後通過化妝和盜用身份等等方法混入建築內部。
進入建築胡楊會通過各種通風道和電梯井,想盡辦法靠近核心電子設備,也就是計算機中心這類地方。
這個行為的目的就非常明確了。他想要侵入這些大公司的計算機資料庫。別看中國那邊電腦才剛剛被小範圍的認知。
日本這邊可比咱們早了很多年。像這類大公司,都已經把計算機作為重要的研發設備使用。很多重要的資料也都會存儲在計算里。
因為這的確比紙張更加的安全。至少現在看來是如此。
客觀的看,這種想法並沒有什麼問題。但胡楊的存在是不能作為常規條件來考量的。這他們這麼做就給了胡楊機會了。至少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沒人比他更了解這些系統的漏洞。
當然,情況也不是總那麼順利。前後半個月時間,真正成功入侵也只有兩家公司而已。其他三家,都因為各種不可抗力和無法預測的意外而只能中途放棄。
不過這也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畢竟竊取資料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什麼技術之類的東西,而只是為了能準確的了解這些大公司的內部運行情況,以推測他們接下來的動向,以及未來可能用來應對意外方式和力度。
兩家的資料已經足夠提供參考。至於其他三家的,胡楊雖然沒有搞到核心信息,但他還是搞到了內部人事資料。
這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東西,用好了也足夠達到曲線救國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