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251,得到比失去多,就是幸福
陳知年把宋文老師當父親一樣尊敬、愛戴,現在宋文老師病了,她是肯定要回去看望照顧的。宋文老師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
現在宋文老師生病了,照顧他的也不過是曾經教過的學生,例如李仁傑和他的家人。
但李仁傑作為青山鎮的一把手,肯定忙,所以陳知年做好了長住青山鎮的準備。
周辭白不放心陳知年一個人回去,所以一家三口一起回青山鎮。周小也不是第一次出遠門,卻是第一次回青山鎮。
說起來,陳知年也很久沒有回青山鎮了。
這幾年都在忙,忙著賺錢,忙著經營自己的小家,感覺離家鄉越來越遠了。家鄉的消息更多來自宋文老師的信或者是老鄉們的八卦。
修了路,建了汽車站,建了圖書館......一樣一樣,陳知年都有捐款,但就是沒有回來看過。陳知年相信李仁傑會把捐款落到實處,不用擔心。
「這條路修得不錯。」汽車飛馳在回青山鎮的路上,陳知年看向公路兩邊不停變換的景色,略感欣慰。
青山鎮越來越好,這是她的願望。
雖然,她從小就想要走出小山村,但這畢竟是她的家鄉,當然希望它越來越好。
「青山鎮變化很大。」周辭白也沒想到,短短几年時間青山鎮能有這樣的變化。周辭白第一次來青山鎮是陪著陳知年一起回來辦出閣酒。那時候的青山鎮算得上是『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道路窄小並且坑坑窪窪,車從上面開過能把人的屁股顛簸出八瓣。
不過幾年時間,青山鎮竟然修出了一條高標準的水泥路。
陳知年和周小也一起趴在車窗口,看著外面一閃而過的風景。周小也嘰嘰喳喳的在說話,「媽咪,是牛牛。」
「媽咪,小兔子。」
「媽咪......」
周小也很興奮,他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小動物。
陳知年卻興緻缺缺,她在為宋文老師的病情擔心。
長大了,就免不了的要經歷生老病死。
小時候,想要拚命的長大,因為只有長大了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長大了才發現,人生有這麼多的無奈,這麼多的無能為力。
看到陳知年一家三口,宋文老師很高興,「你們怎麼回來了?」
「老師。」陳知年聲音哽咽,心口好像被大石塊壓住,鈍痛鈍痛的。宋文老師老了很多,頭髮全白了,臉頰消瘦,眼窩深陷,曾經神采奕奕全是光彩的雙眼也變得黯然無光。
「老師。」陳知年拉住宋文老師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的手,眼淚刷刷的流。
這幾年,陳知年結婚生子,公司越做越大,也越來越忙,雖然一直和宋文老師通信但也很久沒有見面了。乍一看,宋文老師已經沒有了記憶中的儒雅模樣,變得消瘦蒼老。
因為當年的那場運動,宋文老師的身體就一直不太好,而且他把大部分的工資都用來資助貧困學生,自己的生活清貧清苦。
「哭什麼?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宋文老師看得很開,不是看淡生死,而是明白在生老病死面前,人的力量是渺茫的。
再說,他這輩子也沒有什麼遺憾。
他這一輩子就想教書育人。雖然曾經遭受過挫折,曾經傷心失望甚至絕望,但也挺過來了,迎接了新世紀的到來。
看著青山鎮的教育事業越來越好,他也能安心了。
當年,他是逼不得已身不由己的來到這裡,困頓,迷惘,絕望,痛苦,他都經歷過。時代賦予他的傷痛,讓他無比痛恨身處的環境,討厭身邊愚昧無知的人,迫不及待的想要逃離。
但身為一個老師,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一直愚昧無知下去,不能接受身邊有這麼多的睜眼瞎、文盲。
他努力,即使別人不理解。
他堅持,即使在別人眼裡,他很傻。
但是,他不願意也不會放棄。他希望這片土地上樸實憨厚的人能重視教育,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年復一年,他把一輩子都獻給了青山鎮的教育事業,教出了許許多多的學生。不管這些學生是走出去還是回來,都為青山鎮的教育事業做了貢獻。
幸好,在他的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青山鎮教育事業的大變樣,他沒有遺憾了。
宋文老師的病來勢洶洶。在陳知年回來之前,李仁傑就帶送他倒市醫院檢查,不過醫生不建議住院,因為浪費錢。
即使住院,也不過是多活十天半個月而已,在醫院就免不了的要打針吃藥,浪費錢不說還遭罪。
還不如回家休養,開開心心的走,沒有必要在醫院。
宋文老師也不願意住院,他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也做好了離開的準備。曾經,他埋怨老天不公平,但相對很多人來說,他很幸運,他不僅等到了黎明的還迎接了新世紀。
陳知年也問過醫生,去更大更好設備更齊全的醫院有沒有可能?醫生搖搖頭,宋文老師的器官已經衰竭,而且他老了。
而且,宋文老師的身體在三十年前就被狠狠地敗壞過。
醫生讓陳知年盡量讓病人高興些,開心些,盡量滿足他的要求。
宋文老師不喜歡醫院的氣味,陳知年好李仁傑商量后,決定不住院把宋文老師接回家照顧。陳知年每天和宋文老師聊天,說說小時候,然後再說說『幸福家居』。
周辭白則變化花樣給宋文老師做好吃的,再加上有周小也在旁邊活躍氣氛,宋文老師不管是心情還是精神都好了很多。
但陳知年知道,這些都是表面的。
陳知年推著宋文老師出來散步,路過的人笑呵呵的和宋文老師打招呼,知道宋文老師病了都讓他好好養身體。
「青山鎮的山山水水啊。」宋文老師有些感慨,青的山,綠的水,藍的天,白的雲......乾乾淨淨。
雖然青山鎮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真的環境好,空氣也好。
「滿眼的綠色。」宋文老師笑了笑,然後和陳知年說起當年教她寫作文的一些趣事。宋文老師教她要認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要形象,要生動,要貼合實際......宋文老師還記得陳知年曾經把青山鎮的山描寫成艾糰子。
宋文老師對青山鎮的感情比他們鎮凌江的水還要深。雖然來青山鎮是無奈,這裡的人也愚昧無知,但宋文老師慢慢喜歡上這裡。
宋文老師病了,曾經教過的很多學生陸續回來看望。有人因為工作原因,看過老師后又離開,有人留了下來和陳知年一起照顧老師。
這些年,宋文老師的大部分工資都用來資助貧困學生。這些學生都感激老師的幫助,如果沒有宋文老師就沒有他們的現在。
看著自己教過的學生出息,宋文老師也高興,很慶幸,他這一輩子沒有白過。
「希望你們都能不忘初心。」這是宋文老師留下來的最後一句話。
宋文老師走得很安詳,在睡夢中去世。宋文老師的最後幾天,陳知年和李仁傑還有好幾個學生都陪著他,宋文老師是在學生們的關愛和不舍中離開的。
陳知年和青山鎮中學商量后,在學校設了靈堂。接到宋文老師去世的消息,很多從青山中學畢業的學生紛紛趕了回來。很多受過宋文老師幫助的人也從不同的地方趕來。
「阿年。」周辭白很擔心陳知年,但卻說不出『節哀』兩個字。周辭白能理解陳知年的悲痛,宋文老師雖然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
宋文老師於陳知年,是親人,是父女。
周辭白不知道怎麼安慰陳知年,只能跟在她身後,陪著她幫著她一起忙碌宋文老師的葬禮。
陳知年和李仁傑一起為宋文老師的葬禮忙碌,好不容易養起來的肉又掉了。雖然難過,但陳知年卻沒有像林螢光去世時那樣悲痛欲絕。
她學會了剋制自己的情緒,學習了面對,正視。陳知年很悲哀的發現,原來生離死別也是能習慣的。
或許習慣的不是生離病死而是疼痛。
痛多了,就會麻木,然後心硬如鐵,然後麻木不仁。
「累了就休息一會。」周辭白很心疼『嗖嗖』掉肉消瘦的陳知年,摸著她因為休息不夠而略粗糙的臉,「別把自己累壞了。」
「我沒事。」陳知年靠在周辭白身上,「就是有些難過。」
難過又失去了一個親人。
但生活還在繼續,她還有很多愛她關心她的親人,所以必須打起精神繼續生活,因為這樣才對得起那些離開的親人。
因為來送宋文老師的人很多,陳知年好李仁杰特別忙,忙起來就沒有時間傷心難過。大家經過商量,把宋文老師葬在青山鎮最高的山上,讓他一直看著青山鎮發展得越來越好。
雖然青山鎮有很多缺點,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陳知年堅信它會越來越好的。
宋文老師去世了,來送宋文老師的人又陸續離開。但,陳知年一家三口還留下青山鎮,住在清水村。
陳知年教周小也小朋友種紅薯,拔花生,抓青蟲,讓他明白『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陳知年還惡作劇的哄周小也嘗一口小辣椒,讓他辣得氣鼓鼓直跳腳。
看陳知年和周小也相處得快樂,周辭白也放心了。他一直擔心陳知年把傷心難過壓在心底,這樣憋著反而比發泄哭出來更影響身體健康。
看著和周小也打打鬧鬧的陳知年,周辭白鬆了一口氣,慶幸有兒子在。
陳知年只是想通了而已。
長大是一個得到的過程,學識、見識、閱歷、房子、車子,還有朋友、親人。
遇到很多,得到很多,擁有很多。
當然,長大也是一個失去的過程,天真、親人,還有年少無知的快樂。
有得有失。
有人失去比得到多,有人得到比失去多,而她陳知年屬於得到比失去多,所以她更應該善待生活,不辜負每一天。
陳知年帶著周辭白和周小也玩遍她小時候喜歡的遊戲,然後上山找鳥蛋,下河摸魚,還帶著周小也去迴音谷玩。
陳知年對著迴音谷大喊「周小也,媽咪愛你。」
迴音回蕩在山谷。
一圈一圈,一句一句。
周小也驚訝的瞪大眼睛,「媽咪?」
「你試試?」
周小也眨眨眼,學著陳知年的樣子,雙手攏在嘴邊,使勁大喊,「媽咪,我愛你。么么噠。」
山谷傳來「媽咪,我愛你。么么噠。」
一樣的話,一樣的語氣。
周小也驚呆了,但也高興,對著山谷喊了一句又一句。
陳知年玩心大起和兒子,跟著兒子大喊。周辭白抱著水壺站在旁邊,滿頭黑線的看著幼稚的老婆兒子。
「要不要喝水?」
陳知年和周小也異口同聲,「不要。」
不要就不要吧。一會喉嚨沙啞就知道找他要水。
玩夠了,一家三口手牽手的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夕陽西下,橘黃色的陽光灑滿大地。
「兒子,你看火燒雲。」陳知年晃晃兒子的小手,「漂亮吧?在羊城因為視野限制,很難看到這樣壯觀的火燒雲。」
「好看。媽咪,我想騎黃牛。」
傍晚了,辛苦勞作一天的農人扛著鋤頭樂呵呵的回家,放牛娃也騎著黃牛從山裡出來歸家......周小也看到坐在牛背上唱山歌的放牛娃后,也想來一出『牧童騎黃牛』。
「好。」
陳知年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她小時候也常騎在牛背上,但那感覺......好像忘記了。陳知年和周辭白一起把兒子送上牛背,然後一人一邊護著他。
「媽咪,我想唱歌。」
「可以啊。媽咪教你唱青山鎮的童謠。」陳知年得意的揚起眉,「媽咪最喜歡的童謠,唱得最好聽了。我唱一句,你唱一句。」
母子兩人唱得高興。
有些高興和音是否在調子上沒有關係。
周辭白看著沐浴在橘黃色陽光下的母子兩,目光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