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古羅家嶴
估計安全係數在70-90分(盧建國認為更高一些)十人收起望遠鏡向山谷村子走去,不過等他們的身影顯露村裡與地里勞作的大人小孩一下獃獃地站住了,望向他們的目光只有麻木、驚異、冷落、警戒,總之冷冰冰的沒有一點熱度,更不可能會主動招呼。
而且是一走近那夯土牆的風化,茅草屋頂的霉變,人們臉色勞累的憔悴、營養不足的膚色枯黃,衣杉染色差勁的斑駁,還有布質的粗糙、破碎、馬虎的縫補,足上赤腳草鞋等細節愈加明顯與活生生,讓十人十分震撼原來這一切乃是真實而不是史書上的幾個字。
由於太驚訝、緊張及這十人實際上都沒有太多社會歷,根本缺乏這樣狀況與人交流經驗,一時間雙方是一方定定地盯著他們看,一方是默默向前走,猶如兩個互不相干的場景。
這倒也對,雙方本來是互不相干的兩個時代之人,還有如他們僅是從這裡路過這樣子也沒什麼關係,但他們還要向這村裡的人打聽消息。還有此地距他們出入這時代的蟲洞最近的人類定居點,肯定是要對他們有所安排才行,因而這樣穿村而過肯定不行。
還好趙秉忠父母是做小生意的,他也跟父母練過攤,見此忙咳嗽一聲讓大家一下驚覺過來,知道應該在這裡打聽一下消息以及與這村子的人拉一拉關係。
可是他們真是不善於與陌生人搭訕,這會兒面對的還是冷冰冰的古人,不管是語言方式還是搭訕技巧都讓他們覺得為難。
''大爺,您好!請問這裡是什麼地方?我們去京城還有多遠?''
好在趙秉忠有幾分底子,一醒悟過來馬上緊走幾步,向一個頭髮全白七十多歲的老人微笑著一躬后開口問道,一切比較自然而然。
''幾位怎麼走到了這裡呀?''
那知這大爺不答反問,不過這也難怪,這裡確實是沒有大路連小路也沒有,從樵道下來肯定會引人生疑,換其他人也一樣。
''唉呀,別說啦,我們是戰亂時逃難西域的本地人,年代久遠一是老人念舊想找到祖居祭祖一下,二來西域也有一些土物想在京城試試銷路,那知問路時言語不通走了岔道,因為不甘心退回去望著方向走才走到這裡。老人家的語言小子倒是聽得懂,正好打攪一下討杯水喝再詳細問問路等。''
趙秉忠如此說法倒不是他靈機一動,乃是眾人在行動前預備過幾套模板,這個說詞最為合適。那是如果是穿越時空在古代,因戰亂逃離後來找來祭祖尋親,甚至是復歸故里應該普遍。
當然模板早已預備,在這裡十分坦然地敘述今天這十人也只有趙秉忠才行。當然他今日這麼一說今後就是眾人的標準答案,不然惹人生疑就不好了。
聽趙秉忠這麼一解釋村民的神情緩和了一些,而且白髮老人將十人引進了不遠的一個小院。趙秉忠抓緊時間套話,於是邊走還不忘邊恭維對方,為的是套套近乎增加好感。
''老人家貴姓。''
''免貴姓羅,這裡的人基本上都姓羅。''
''噢,那這裡該是羅家村?''
''對、對,外人稱這裡為羅家嶴。''
''老人家高壽,小可看您真是健壯。''
''客官客氣,老漢痴長一甲子零一,已經幹不了什麼重活,再下去只給子女添麻煩了羅!''
''啊、啊、、、、、、咳咳、咳、一甲子掛零還、、、不容易啊!''
趙秉忠的恭維差點兒無言可接下去,這裡語言與普通話雖然有些不同,但眾人本是京津冀人能聽懂。這時又在仔細聽兩人交流,一方面及時了解,另一方面學習學習趙秉忠經驗。
可聽到白頭老漢才六十一虛歲心裡與趙秉忠一樣驚訝與不敢相信,這老漢看樣子有近九十,考慮這時生活艱辛眾人估他七十之外。那知以為是大爺輩,原來只是大伯,讓他們覺得表錯了情。
''嗬,老人家,之前我們打聽時聽話不大理解,只能再向您打聽清楚,現在到底那個年號啊?''
''天啟六年,好像是四月十八吧,反正小滿快了。''
''天啟六年木匠皇帝?''
''還有魏忠賢!''
''噓、、、''
羅老頭這天啟二字一說幾個補過課又耐不住的人止不住插起了話,吳世傑趕緊噓了一聲止住了這幾人,還好這裡乃鄉下地方又是面對鄉下老頭,在城裡如此說話真有可能闖禍。
''列位客官在小老這裡還沒什麼關係,進了京城可不敢亂開口,惹出禍來不小。''
''是是是,我們在西域住久了有些不仔細,虧您老提醒,下面一定注意。''
這話果然敏感,真還好先進的是小山村。就這樣趙秉忠還是連忙對羅老頭說了好話,另外這時也快到老頭的家沒有旁人在。
進了院子羅老頭吩咐媳婦燒開水后,眾人坐在幾條白坯未漆已黑黝黝的長凳上聽趙秉忠與老頭繼續交談,其他九人索性沒有插嘴還是讓趙秉忠一個人發揮。
就這樣在水開前趙秉忠將最主要的問題已經打聽一遍,接下來十人捧著粗瓷大碗皺著眉頭喝了開水。實際上眾人帶有水壺與礦泉水,可是趙秉忠為了打聽找出的借口他們必須圓。
另外為表示感謝,趙秉忠拿出了二包鹽。這鹽是批發來的無碘粗鹽,只有一元一斤,乃是呂子明自己用紙袋分裝的,不過在明代就不足一斤了。
鹽是古代最基本的需求,幾乎僅次於糧食的硬通貨,在越原始的社會越硬檔。不過它實在是笨重又有點犯忌的,之所以這次帶了幾十斤乃是擔心進入較原始社會其它東西不好交換。
但對吳世傑他們來說販鹽一點問題也沒有,只有幾倍利也不大合算,所以除了實在是沒有辦法,他們是不屑販鹽的。
這時知道乃是明末又在京城幾十裡外,這鹽就是一個人雞肋,送掉二斤一點也不在乎。而且趙秉忠靈機一動決定將鹽留在羅老頭這裡按他們的價錢賒賣算了,這樣可以交好本地人,對他們也可以輕裝上陣。
對這個提議吳世傑等人十分贊成,反倒是羅老頭覺得受之有愧,推讓很久只肯受了一包。另外對這樣的雪鹽按他們購買粗鹽價格賣了還可以賒下替村民感謝了很久,因為這樣的鹽起碼可以賣出他們所吃的鹽三倍價,萍水相逢這個優惠確實是太大了。
不過羅老頭一張羅鹽馬上分光了,而且賒賬也不多,吳世傑他們收到了一些碎銀子和不少銅板,加上一些雞蛋索性給了點麵粉錢,讓羅家媳婦攤了雞蛋餅,十人吃了雞蛋餅才離開了羅家嶴。
離開羅家嶴在一個僻靜處十人進行了一次小討論,這個討論就是總結一下在羅家嶴的經驗,覺得趙秉忠比較適應與這時代的人打交道,明確此行暫時由他主持此行買賣業務。
另外也討論一下天啟六年對眾人此行可能的影響,討論下來認為魏忠賢最多也就是文官或官場方面影響大一些,對他們此行的成敗影響微小,只是大家仍然要低調謹慎,畢竟這時代比現代社會各方面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