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三眼銃2

第261章:三眼銃2

一次研製了三種新武器,水雷和地雷都相對簡單,三眼銃的製作要費一番功夫了,不過這個功夫也不白費,三眼銃完成後下一步就會設計自己需要的步兵武器了。既然離開了大陸也就不受限制了,能做出來的武器都可以使用。

為了保證銃管的強度採用鑄鋼的辦法,鑄造出來的不是三個管的連體,而是單一的銃管,銃管加工完成後三支組裝在一起就成了三眼銃。

此時民間要得到鋼材都是鍛造的辦法,就是熟鐵加生鐵在鐵匠爐上鍛打而成。劉家已經可以直接冶鍊出鋼,用鑄鋼就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銃管都是經過機械加工的,內徑統一,槍膛規整光滑。

。。。。。。

從保證槍管質量上說,選擇鑄造的辦法就不如用軋鋼的產品圓鋼更好。為什麼沒選用圓鋼材料而採用鑄鋼呢?這就要說一說軋鋼了。

在北竿島有煉鐵爐,也可以鍊鋼,可是缺少軋鋼這一個環節。直到在製造通信纜的時候需要銅線才第一次自己製造了軋鋼設備,當然是最簡單的設備。

這個設備太簡單了,是仿照拉玻璃絲的辦法,就是在模具上做一個孔,讓處於半融化狀態的銅從小孔中擠壓出來,就成了銅線。不要看它簡單,這個生產辦法屬於軋鋼的一種,更複雜的軋鋼產品還有鋼板、角鋼、圓鋼等等

現在還是初始階段,現有的軋鋼設備和產品都是最簡單的。目前只有兩大類,一類是拉制銅線或鐵線,沒有直徑更大的圓鋼。另一類是板材,有薄厚幾種。其他種類的就沒有了,現在只有這兩類,因為它們相對簡單。

不要看簡單,有了線材和板材就能製造很多新產品,這些產品放到市場上都是人們從來沒見過的好東西。舉幾個例子:

用鐵線在衝壓機上就可以衝壓出釘子,雖然現在的機器簡陋落後,但是用這種辦法能夠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用不同直徑的鐵線可以生產大小不同的釘子。大家都知道的,釘子用途很廣,需求量非常大,只要生產出來就不愁賣。

在沒有線材之前難道就沒有釘子嗎?有,但是不一樣。

在現代里,我們常見的釘子曾經叫「洋釘」,它是漂洋過海來的,我們自己還不會製造。洋釘之前的釘子是什麼樣呢?那是鐵匠爐打的,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釘子帽是方形的。你見過打馬掌的釘子嗎?就是那個樣子。一顆釘子不知道要煅燒幾次,敲打幾十下,可想而知,那樣的釘子也不便宜。

有句老話叫「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捻釘。」說的就是鐵匠爐用剩下的邊角余料,散碎鐵料來打釘子。

用線材衝壓出來的釘子當然是又便宜又好用。

鐵線的用途還很多,比如它可以做車輪的輻條,與木料的輻條相比,輕便又結實。

板材的用途就更多了,比如用它來做鐵鏟可是比鑄造的鐵鏟輕便了很多。用鐵板還可以捲成管子,鐵管的用途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因為這種管子有焊縫,所以它叫「有縫鋼管」。用軋鋼辦法軋制出來的管子沒有縫,叫「無縫鋼管」,當然現在還沒有,將來會有的。

由於技術還不成熟,動力也不行,所以軋制的線材都是小直徑的,軋制的板材只有一尺多寬。可是「有」總比「沒有」強,線材和板材為很多產品提供了價廉質優的原材料,比如現在製造三眼銃,很多零件就會用上這些材料。

。。。。。。

因為三眼銃可以兼做長槍、狼牙棒使用,這就要防止在舞動它的時候把彈藥甩出去。為此,劉瓔設計的是後膛裝填彈藥和銅帽。後膛的直徑大於銃管口徑,所以裝填的彈藥不會甩出去。此外,後膛直徑大也增加了裝藥量。

後膛的蓋子是滑動拉出的,複位后旋轉一個角度卡緊。尾部有激發撞針,拉出撞針卡住就處於激髮狀態,扣動扳機就放開撞針,接下來激發銅帽就點燃了火藥。這個開槍的動作非常接近於現代的步槍,當然結構和外觀不是步槍的樣子。

很顯然,這樣的設計操作簡單快捷,並且風雨不誤。

還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在後膛上方有個小孔,它可以封閉或打開,這是個備用機構,它的作用是可以裝火藥捻,像老式火銃那樣用火種點火開槍。從技術上說這叫向後兼容性,允許老式的裝填火藥和點燃葯捻擊發的老辦法。

。。。。。。

別看三眼銃比水雷個頭小,可是劉瓔對原始的三眼銃做了這麼多的改進,機構也複雜了很多,設計和製造的複雜程度高出很多,短時間內是造不出來的。所以前後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才把樣品做出來。

它是三根一尺多長的槍管被固定在一個槍體上,槍體的前面有突出的槍尖,那是長槍的槍頭,可以做長槍用。後部是管座,裝上木槍桿,整體像一支長槍。

金屬的頭部重量只有六斤,加上槍桿,裝上火藥,總重量不超過十斤。

減少重量的關鍵點有幾個,最重要的是鋼材質量好。說它質量好是相對的,是不能與現代的鋼材去比較的。鋼材好就可以讓銃管減薄,分量就輕了。第二是加工精細,沒有多餘的東西。

外皮是鑄造表面經過仔細打磨,看著整齊美觀。上面還鑄造了一排英文字母:「MadeinChina」,這純粹是糊弄人的,反正沒人認識英文,頂尖的學者也不懂。再者說,第一波大航海,引領世界潮流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他們也不用英文,輪到英文通行世界還要幾百年後呢。

內孔是機械加工的,光滑,尺寸精準。口徑比火銃小的多,只有12毫米,口徑小了整體尺寸就小了。

老式火銃(包括短銃)口徑很大,並且不標準,一般的口徑都在25毫米左右。所以說三眼銃的12毫米口徑已經非常小了。

銃管長一尺二寸(40厘米),與劉家使用的短銃相比尺寸短了很多。可不要嫌他短,與現代的手槍比長一倍還多,接近於突擊步槍槍管的長度,其威力不可小視。

因為製作精良,這支三眼銃看著就很順眼。

射擊試驗這天,劉瓔、劉詮和相關人等都到靶場觀看。

在一片空地上,前面山坡處立著靶子,距離50米,這是預期的有效射程。

一個士兵在操作,他拉開後膛的蓋子,把一個定裝的子彈火藥裝入後膛。然後裝上一個銅帽,把後膛蓋子推回去,旋轉一個角度,就鎖死了后蓋。

所謂「定裝」就是把火藥和彈丸用硝化紙包起來,像個子彈的樣子。這樣做裝填速度快,並且火藥量標準,也避免彈丸從槍膛滑出去。

槍膛口徑12毫米,彈丸是直徑11。5毫米的鐵球,如果不是鐵球被包在紙袋裡,槍口放低它就能滑出去。

現代步槍子彈頭的尾部直徑是大於槍膛直徑的,密封槍膛可以獲得更大的推力,第二個作用是被壓入來複線讓子彈旋轉。所以現代子彈的外殼是銅的,裡面是鉛。

眼下各方面都達不到那個水平,就採用直徑略小的鐵彈丸,成本也低了很多。

叫三眼銃嘛,它有三個銃管,填裝三個彈藥,一切就緒,士兵把槍桿端起來,拉動一個像是槍栓的東西,那是把撞針拉出來了,然後扛在肩上,一隻手抓住扳機處的類似於手槍的把手,另一隻手扶著槍桿,就可以瞄準激發了。

士兵朝著靶子的方向瞄準,然後就聽到一聲槍響,三眼銃冒出了煙霧。

這就是一整套的射擊動作。

大家都知道的,步槍射擊的時候槍托抵肩以克服后坐力,同時這個姿勢也利於瞄準。可是三眼銃的槍桿很長,也沒有槍托,要瞄準就只能扛在肩上。好在後坐力不大,類似於手槍,還能把握得住。

三眼銃有瞄準的部件,是簡單的準星照門,但是它瞄準的意義不大,因為它本來就沒什麼準頭,主要還是憑感覺。

人們都看著靶子,50米的距離當然看不見子彈孔,那邊有報靶的人。

在靶子前方有一道壕溝,報靶的士兵就在壕溝里,他看得清。他手裡拿著一個長的木棍,木棍頭部是個圓板子,小圓板一面紅色一面藍色。士兵用這個木棍指示彈著點。

還好,第一槍就沒有脫靶,說明準確性還湊合。

靶子很大,一米見方,這是怕靶子小了打不著。靶子是厚木板做的,目的是驗證子彈的穿透力,也就是看看有沒有殺傷力。

就這樣,三個銃管打了三槍,其中一槍脫靶,命中了兩槍。

擊發的扳機只有一個,它管著三個銃管的擊發,只要把撞針拉出來的,都可以擊發,所以它可以三個銃管同時擊發。但是多銃管同時擊發會增加后坐力,如果把握不住,三眼銃可能向後面飛出去,那是要傷人的,這是需要士兵注意的。

為了檢驗子彈打擊力度,劉瓔等人來到靶子跟前驗看。人們圍著靶子,前面後面都看了,半寸厚的木板被子彈打穿了兩個孔。

劉詮很興奮地說:「侄兒你看,這麼厚的木板都打穿了,這要是打在人身上就是一個窟窿。」

劉瓔說:「看著還不錯,就是準頭差點。」

劉詮:「別不知足,老火銃更沒準頭,還不如它呢。再遠十步試試。」

十步就是15米,50米再加十步就是65米了。這是進一步測試有效射程。

「有效射程」就是有殺傷力的射程,不是子彈能打多遠。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1章:三眼銃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