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劫難

第361章:劫難

劉家在鄉鎮里,陳家在鄉下,所以逼捐的事情劉家在前,十幾天後才輪到陳家。

對各家逼捐的過程也是大同小異,與劉家不同的是縣太爺一般都不會出面,劉家是個例外,一般只派一兩個差役上門。這種逼捐所有的人家都是承受不住的,即便私下裡用賄賂的辦法也不是小數目。

不少人家還是像劉家那樣忍辱偷生,打落牙齒和血吞,可是有血性的人總是有的,不堪凌辱起而反抗的也有。可是小民怎能斗得了官府呢?官府可以用造反的罪名抓人、殺人。於是家破人亡的有之,舉家逃跑的有之,當然也會有去偏僻山區做山大王的,官逼民反嘛。

在利益驅動下,官府也是全力以赴,衙役團丁全體出動,更厲害的是衛所的兵。

明朝的軍隊是衛所制度,衛所里的人家是兵戶,兵戶就是世代當兵,祖輩傳。一個衛所里有幾百上千戶,打仗的時候一戶出一丁就是幾百人,組成一隊,衛所的頭目就是百戶千戶官。明朝的軍隊還有其他組織形式,但衛所兵是最穩定的兵源。

兵戶與其他百姓平時沒什麼來往,幾乎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社會,所以衛所兵對百姓是虎狼一般。

反抗的也不在少數,陳家就是。當官差上門逼捐的時候,陳家老大出來支應,可老二脾氣暴躁,指著官差的鼻子說:「你們這是募捐嗎?三百兩我們拿不出來,純粹就是逼捐!要我家捐銀子是可以的,捐多少我們自己認,總要量力而為才對,你們這是殺雞取卵!有這麼乾的嗎?不捐!我家不捐!」

吵嚷起來就難免磕磕碰碰,然後就動手了,老大緊著阻攔,並喊家僕,可是打一拳踹兩腳是難免的。也不知是被打還是故意的,那官差倒在了地上。

兄弟幾個和家僕連拉帶拽的把老二勸走。老二不服還是不停的叫罵。

老大沒明著對抗,但是軟磨硬泡,只求少捐點,這麼多銀子一時真拿不出來。

陳家兄弟四個都在場,差役也不敢動粗,放話說:你們等著!然後就走了。

陳家是一個大家庭,老太爺老太太還在,下面兄弟四人,劉瓔的老丈人陳世舉是最小的,四房人口合起來有三十多人。

此時的官府逼捐已經有一陣子了,也總結出經驗,對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辦法,都成了熟套子了。第二天兩個衙役帶著十幾個衛所兵來了。

有兵上門,並且拿著傢伙,陳家人縱然不服也是不敢反抗的,可此時說認捐已經晚了,衙役上門是來抓人的,抓的就是陳家老二。

陳家老太爺都出來了,跪在地下求饒,求不要把他兒子帶走。可是官差根本就不聽,命令拿人,結果陳家老二被鎖走了,陳家全家哭天搶地的也沒辦法,只能設法挽救,人命要緊啊。

被迫強捐的銀子不能少,現在又要花銀子去撈人,陳家火上澆油。直到此時,陳世舉才想起來女婿的話,可是後悔也晚了。

老太爺年紀大了,本就朝不保夕,現在是急火攻心一病不起,請醫熬藥的沒幾日就沒了,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家裡辦著喪事,還要打點救人,已經把陳家折磨的筋疲力盡,手頭的銀子眼見得消耗殆盡。可是逼捐還有一大筆呢?這就把陳家逼到絕路上了。

兄弟三個在老太太面前商議,總不能讓陳家死絕了,要留下香火。於是咬牙決定:老二還在大獄里死活不知,家裡留下老四支應著,二房的嫂子和三個孩子都委託給老四照應。老大老三帶著老太太去逃亡,一切都看命吧,只能求佛祖保佑了。

為什麼留下的是最小的兒子而不是老大呢?這是老太太的問題了,偏心,她心疼老大還有長孫,理由就是:將來陳家還要靠長子長孫來支撐,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老三身體單薄,還不成器,就是個紈絝子弟,是無用的廢人。

所以就只能留下老四了。

老大帶著老太太和老三,兩房也有十幾口人,倉促收拾細軟,家裡的三掛馬車都用上了,在夜間乘著夜色出走。其實他們還沒想好去哪兒,唯一緊迫的就是逃離這個是非之地。匆忙間他們頭一站奔鄉下自家的莊子,那裡也是老太太的娘家。不管怎麼說,在那裡可以暫時停留,然後在尋出路。

經過不懈的努力營救,花了一百多兩銀子,連劉瓔孝敬的望遠鏡也送給俞都禮了。在老大他們走後的第五天,終於把陳家老二營救出來了,是抬回來的,那麼強壯的一條漢子,現在氣息奄奄。縱然是能請來的好大夫都請了,但是難以回天,隔不幾日終於撒手人寰。一月有餘,陳家就辦了兩起喪事,盡顯敗落之像。

官府可是沒有憐憫之心,逼捐照舊,拿不出銀子就沒收家產,把陳家的土地都充公,這就徹底絕了陳家的生路。

陳世舉的二哥沒了,留下二嫂和兩個兒子,兩房總共還有七口人加兩個僕人,其他僕婦等都遣散了。

一家人總要活命,萬般無奈之下,陳世舉打發家人厚著臉皮去南田劉家求救。怎麼是厚著臉皮呢?因為親家關係算不得正經親戚。

劉家的管家劉義得到消息后,立刻帶著兩輛馬車把陳世舉一家人接到劉家的一個莊子了暫時安置,陳世舉留下一個家人收拾殘局。

時間已經到了五月,劉義發出信件向福州報告,劉家自然會派船來接應,在福州還有陳家的宅子可以居住,他們到了福州后陳家這一支總算是人口平安了。

……

如果說從歷史上看這一次逼捐殺富的過程還不是最慘的,作為現代人來看這場面似乎還缺一些什麼,缺什麼呢?用現代話說,缺少群眾,連看熱鬧的都少。

要說大場面可以看李自成、張獻忠的游寇隊伍,所到之處,人山人海的無論貧富,一概殺光搶光,寸草不留!大軍過後一片荒涼,累累白骨。

和平年代里也有過義和團,他們燒教堂,殺傳教士和教民,那也是人山人海呀!在那樣浩大的劫難中活下來都是幸運的。

所以說江浙的士紳大家族們還要謝謝朱元璋,他沒把貧苦民眾動員起來,來個窮人殺富濟貧,如此還給士紳留下一條活路,沒有趕盡殺絕。儘管江浙士紳嚇破了膽子,可是日後還有恢復正常的希望,經過努力還可以重振家園。

……

陳世舉一家加上他二嫂一家和僕人,總共九口人,都來到福州,總算安定下來。

陳家出這麼大的事,作為女婿,劉瓔是應該出面看望的,這是正常的人情。劉瓔在哪個位置上,當然很忙,可這事抽時間也要去。因此,在陳家到達福州后沒幾天,他攜妻子就到了福州。

按劉瓔目前的地位,他出行一定是前呼後擁的,並且會有一套很威風的儀仗。但是劉瓔在台員就免除了所有的這些複雜的儀程,眼下他到福州屬於秘密出訪,因此就更加要輕車簡從了。為了保密,下船就乘坐兩乘小轎到了陳家,當然隨從還是一大幫。

陳世舉把劉瓔迎到書房說話,陳桂怡到後面院子去見母親。

在台員,陳桂怡有王后的地位,但是因為劉瓔不主張繁瑣的禮節,因此,除了少有的儀式之外,她在台員還沒擺過王后的架子,仍然是富貴人家少奶奶的樣子,今天回娘家見母親,她的行為禮節依舊,陳家人也沒感覺到有什麼不同。

母女間是骨肉親情,剛經過一場劫難的母親見到女兒就哭了,陳桂怡竭力安慰說:「母親不要難過了,現在不是安穩了嗎?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情緒慢慢平復後母女開始說家常。母親當然心裡明白,陳家一家人是得了女兒女婿的好,現在女兒成了陳家的唯一的靠山,因此她怎麼看怎麼愛,說話的時候總是拉著女兒的手。

陳桂怡詢問家裡的生活,無非柴米油鹽這一套,問可有難處?還拿出50兩銀子的銀票補貼家用,說:「這是我的體己錢,您儘管用,別太難為自己。」

應該說,陳家到現在幾乎一無所有了,二房人口有十多人,日常生活的確有問題,這些銀錢確實可解燃眉之急。

按此時的價值,這50兩相當於一個壯丁兩年的總收入,對於小戶人家足夠支撐個一年半載的。

按說,依劉家的富有,拿出五百兩,甚至五千兩銀子也不是大問題,之所以拿這麼少,是劉瓔的主意。劉瓔對他媳婦說:「現在對於你娘家來說是解決生活難題,如果拿出太多那就有施捨的意思了,讓人有居高臨下的感覺,反倒失去了親情。」

陳桂怡平時對丈夫就是言聽計從的,當然不會有異議。

果然,陳母並沒有推脫,也沒有尷尬,表情自然地收下了,她很高興,覺得不必為每日的開銷著急了。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61章:劫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