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殷地安
遠征艦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了一年多,他們終於到達了美洲大陸。
按他們的航速來說,兩萬里的航程雖然很遠,可是也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原因在於不熟悉的航路會走冤枉路,繞來繞去的。還有躲避預測的壞天氣,或者機器故障,蒸汽機還屬於新產品,出故障也在所難免。總之,長途跋涉中遇到的問題很多,這就耽擱了時間。
所幸的是他們一路上沒有遇到大風暴,正如劉瓔所說,赤道附近大風暴很少。可是現在他們靠近了美洲大陸終於遇到了風暴,而且風力很強。展七雄下令儘快靠近陸地,那邊有一個小海灣,可以躲避風浪。
實際上他們到達的位置是南美洲中部,那裡都是溫帶和次熱帶的氣候,正類似於大陸的東南沿海,所以風暴也會很多。
由於風太大,各船的風帆都降下來了,只靠機器動力航行。但是艦隊里有一艘貨運商船,它沒有機器動力,主風帆放下來了,但是小一些的輔助風帆還要使用,否則就駛去了動力。因此它的航速最慢,就落到了後面。
靠近大陸要避免擱淺和暗礁,可是風浪中就很難測量了。
艦隊打頭的是那艘小型的快船,它為整個艦隊探路。還不錯,快船順利進入了海灣,海灣裏海浪明顯的小了,進入海灣后就安全了。
其他艦船隨著快船的路線向海灣靠近,可是就在此時險情發生了,最後面的那艘商船擱淺了。
其實商船比那三艘戰艦還要小一點,戰艦都是2500料的,到現在為止是船廠造的最大的船,而那艘商船只有1500料。
商船是跟在最後面的,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安全的。但是在風浪中後面的船不可能完全沿著前面船隻的蹤跡走,而大陸沿岸海底地形複雜,航道差幾米就可能撞上暗礁。而在大風浪中又不容易探測,所以意外就這樣發生了。
稍後,人們發現擱淺的商船損壞嚴重,船頭部分已經明顯損壞。之所以這麼嚴重是因為風浪中船隻起伏太大,因此碰撞的力量就很大,等於是顛簸中船體砸在礁石上了。而海底的礁石都是堅固的石頭,不會有土壤。這就是硬碰硬了,木質的船體不會太堅固,於是破損比較嚴重。
眼見的有人落水了,並且商船有沉沒的危險,可是救援的手段有限。因為風浪大,如果放下救生的小船,那小船頃刻之間就會被海浪打翻。
展七雄命令走在後面的遠征二號與旗艦遠征一號一起去救援,另一艘艦船隨著快船也已經進入了海灣,他們也是想去搭救的,但是軍令如山,展提督下的軍令那個敢違背?於是遠征三號隨著快船進入了海灣。
快船是小船,更適於做救援,船小就靈活,並且不容易擱淺,可以更靠近事故現場。但是此時風浪很大,船越小則危險性越大,所以就不能讓它冒險。
遠征一號和二號上的水手,在軍官的指揮下準備救生圈繩索等物,並且每一個人腰間都拴著繩子,把自己固定在短樁上。這是因為船隻顛簸的厲害,用繩子綁住防止落水。
看那擱淺的商船,眼見得支撐不住了,在側傾,看樣子很快就要沉沒。
兩艘救援船從兩個方向艱難地向沉船靠近,船上的水手都儘力呼喊:「快跳水!游過來!」
這麼大的風浪,跳下去是九死一生,可畢竟有生存的希望,如果隨著船隻下沉只有死路一條。
船上有充足的救生圈、救生衣,平時值班的水手都隨身穿著救生衣的,並且水手都識水性,所以跳下船還是有生存機會的。
兩艘救援船已經靠到沉船旁邊,當然也不敢完全靠近,怕受到拖累。救援的水手們只要看到人影,就拚命地拋擲救生圈,那救生圈都是帶著繩索的,只要落水者抓住,就能被拉上來。可是風浪太大,能掙扎游著抓到救生圈的不多,這就要看他們的水性了,更多的是運氣。
擱淺的商船終於還是沉沒了,包括船上的貨物都沉入大海。
這艘商船是艦隊的補給船,當然貨物很多,大宗的有糧草、有用於與土人交換的商品,就是瓷器布匹之類的,現在全部損失掉了。
風暴中的船隻被海浪拋來拋去,很兇險,船上的水手根本就站不穩,如果不是被繩索捆著,怕是不少人會被拋到大海里。但是為了救人他們一直堅持尋找落水者,艱難中時間顯得漫長,直到風暴漸漸減弱。
其實這一段時間不長,還不到半個時辰(一小時),但是兇險激烈的場面顯得時間漫長。
現在風浪小了也看得更清楚了,他們又找到三個漂流的屍身,再沒見到活著的落水者。
清點一下,兩艘救援船隻一共救上來11人,打撈了五個屍身。所幸那艘船上人數最少,一共有28個人,這一次海難犧牲了17人。眼看著到達美洲大陸了,卻遭遇到這麼大的損失,艦隊的官兵心情都很沉重。
按照規矩,他們舉行了祭奠儀式,艦隊全體在甲板上為死者送行,艦船上汽笛長鳴,聲音凄厲。死者的屍體被海葬,更多的已經隨著沉船而葬身大海了。
按照規矩,犧牲士兵的家人會得到優厚的撫恤,台員官府會贍養老人,撫育未成年子女等等。
。。。。。。
既然已經到達了目的地——美洲大陸,那就要開始尋找需要的植物了。在尋找過程中,艦隊還要不時的轉換地點,他們選擇的方向是向北移動。
這是因為劉瓔給他們定下的最重要的地理坐標就是赤道,按照觀察太陽和定位測量,艦隊目前在赤道以南,因此就要向北移動。
實際上赤道的位置剛好在南北美洲的中部。
對於重要的植物劉瓔都盡量給出特徵描述,像玉米、紅薯、辣椒等等常見的物種劉瓔當然認識,描述的就很詳細。但是非常重要的橡膠樹劉瓔卻沒見過,就只能描述其最重要的特徵了,那就是樹榦上會流出白色的樹脂,樹脂凝聚后很有彈性。
其實「橡膠」就是南美土人的語言音譯,它的原意是會流淚的樹,這個特徵也很明顯。
說到南北美洲的土人,最大的群體是印第安人,他們與太平洋島嶼上的土人屬於不同的人種,與亞洲大陸上的人種是近親,從人種學上說屬於蒙古人種。因此他們的語言更接近於亞洲大陸,而與海島上馬來人的語言區別較大。從這個角度說,遠征艦隊的水兵與他們交流溝通要容易些。
關於印第安人有很多傳說,比較可靠的說法是,遠古亞洲的黃種人通過狹窄的白令海峽,從亞洲大陸到了北美洲大陸。
大家都知道,白令海峽不寬,可是它地處北極圈,極其寒冷的,或許古人有辦法克服嚴寒。更大的可能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地球氣候有變化的周期,那麼在溫暖的時期里,白令海地區或許就沒那麼冷。
亞洲人種通過白令海峽到了美洲,這是有學者考證的,是比較可靠的說法,具體細節我們就不說了。
還有一種說法不那麼可靠,但是有道理。這個說法是說:美洲的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國人!
在中國的遠古有夏商周朝代,其中商朝的國都曾經遷移幾個地方,時間最長的都城叫「殷」,就是現代河南安陽那個地方。所以商朝又叫殷商。
後來商朝被周朝取代了,在殷商亡國的戰亂中,有一個殷商人的分支逃離了中原,他們一路向北,最終有一部分跨過白令海峽到達了北美洲。
到了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這些人無時無刻不懷念故國,於是他們經常互相詢問:「殷地可好嗎?」這句話慢慢演變為「殷地安!」,它成了人們之間的問候語,就相當老北京人見面問候:「吃了嗎?」。
到了近代,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到了美洲。他們不知道應該怎樣稱呼當地的土人,於是就用當地土人最常用的這一句話作為這個種族的名稱,即:印第安人(殷地安人)。
可惜我們不能發圖片,讀者們可以自己尋找一些印第安人的照片看,無論男女老幼,他們與漢人一模一樣!
現代的漢族人與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面貌特徵還是有區別的,可是印第安人與漢族人的外觀完全相同。
當然以上只是個有趣的傳說,考古證據不足,還不能當做歷史事實,權做八卦故事聽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