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紙幣

第374章:紙幣

古代發行錢幣的衙門叫錢監,它都是歸屬於內務府的,就是歸皇帝的。劉瓔提出:台員的錢監要歸議政院來管。這讓劉謹和劉誠不能理解了。為此劉瓔做了解釋,他說了大明發行寶鈔的經驗教訓,這教訓就是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濫發寶鈔,終於讓寶鈔成了廢紙。可是這一波寶鈔災難讓朝廷搜颳了大量的錢財,民眾的財產損失巨大。這一切都是利益的趨勢,就連皇帝也經不住這種誘惑。當然民眾的損失的災難最終會傳導給朝廷,因為民間窮了嘛,官府的稅收必然減少。

因為大明寶鈔事件正是眼前發生的,所以大家一聽就明白,這就讓劉瓔的說辭特別有說服力。

他繼續說道:「有朝廷的前車之鑒,我們就要避免重蹈覆轍,因此我的設想是把錢監歸於議政院。具體的做法是選拔兩三個議政員來監督錢監,所謂的監督就是不參與錢監的日常事務。錢監是獨立的衙門,另有主官來管理,可是它受議政院的約束。您們看我說清楚沒有?」

劉誠說:「你的意思是說,錢監是個獨立的衙門,他不歸內務府管了,但是議政院里有兩三個議政員專門監督他們。」

劉瓔:「二叔您說的對。當遇到重大事項的時候,比如說這一次發行錢幣,所有的事務都在議政院里討論和表決,錢監只是按照議政院通過的章程去承辦而已,同時還要有專門的議政員來監督他們實施。這樣做要比皇帝一個人做決定保險的多,如果有人想濫發錢幣,有那麼多議政員是不會所有的人都同流合污的。我作為台員王,對錢幣有什麼想法也只能向議政院提出文案,合理的才能執行,不合理的同樣會被駁回。」

劉謹問:「瓔兒,我還要問一個事情。發行紙鈔的獲利巨大,這一筆利錢歸誰呢?怎麼處理?」

既然歸議政院管了,劉謹是議政院長,所以他就要問了。因為這可不是小錢,是很大的一筆錢,在加上發行銅錢的利就很可觀了。

劉瓔說道:「朝廷發行銅錢為什麼從來就沒有濫發貶值呢?不就是因為銅料也是本錢嗎?也就是說,銅錢不是無根之水。所以,要想杜絕濫發紙幣,就必須允許自由兌換,百姓們手裡的紙幣可以在錢莊里兌換成銅錢或銀兩,錢莊的紙幣可以到錢監兌換白銀。那麼錢監的手裡就必須有白銀儲備,按發行紙幣的比例,必須有庫存的白銀支撐。」

劉謹不懂經濟,劉瓔這一番話把他繞糊塗了,他問:「我不太明白了。照你這麼說為了發行紙幣錢監還要準備一批白銀啦?」

但是劉誠懂一些,他說:「大哥不用擔心,就拿銅錢來說,錢監需要購買銅料鑄錢,這銅錢並不是直接發給百姓的,而是發給民間的票號,票號是要用銀子來錢監兌換的,所以錢監的開銷就能收回來。印製和發行紙幣也是這個辦法,民間的票號來錢監用銀子兌換,錢監就有了抵押紙幣的白銀,紙幣通過票號就流通到市場上了。按我的理解,大侄子的意思是說發行紙幣收回來銀子不能隨便用,要入庫作為發出去紙幣的抵押金。這樣一來,紙幣的價值就有銀子做擔保了,不至於貶值。」

劉瓔說:「二叔說的對,就是這個道理,按此辦理,我們的紙幣就不會走大明寶鈔的覆轍。對於錢監來說,他們還是有盈利的,那是因為收回來的白銀不是全部做抵押,而是有個比例。因為發出去的紙幣也不會全部都回來兌換,並且民間的紙幣也有自然損耗。錢監要保留多少抵押白銀呢?我們就不多操心了,因為銀監裡面有行家,他們有自己的章程,但是議政院要嚴格監督他們,不要有違法貪墨。」

劉謹說:「對,是應該嚴加監管,鑄錢印幣和發行都是暴利,這個利是王權之利,應該收歸國庫。」

在現代里,貨幣的發行是一門大學問,它可以調控經濟運行,所以現代的錢幣發行機構和規則要複雜的多。這道理劉瓔是懂的,但是古人在經濟上的學問差,與錢幣相關的機構都過於簡單,劉瓔也不好改變太多,他懂得適可而止,能有些促進和革除大的弊端就很不錯了。

台員錢幣制度的改革或將影響大明王朝,這完全是可能的。比如在現代里,某些貨幣的信譽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從而成為國際貨幣,其影響力也就擴大到很多國家。

台員與大明這麼近,並且商貿密切,那麼其貨幣規矩就會滲透到大明,也能讓大明有些改良,若如此則善莫大焉。

劉誠說:「眼看快過年了,年終事務繁雜,錢幣的事過了年在辦好不好呢?」

劉瓔點頭應許。

……

到了新的一年,就是洪武七年,台員的新銅錢開始出現在市場。

發行大小銅錢沒問題,人們都習慣了銅錢,並且也習慣了不同朝代更替新錢,並且對新錢,人們還有個新鮮感,特別是這一次大銅錢數量多了,不像大明大錢很少,自然使用方便。這些新銅錢馬上就在市場上流通開來,甚至通過馬祖島很快就流通到了大明。都是一樣的銅線,在大明一樣可以使用,因為大明的大銅錢數量非常少,因此需求更多,這就使得流失到大明去的大錢也比較多,於是導致在台員市面上大銅錢不夠用了,只好繼續投放,這是后話了。

然後又過了兩個月,台員的小額紙幣也投放到市面上了。因為人們的需要,馬上就得以流通,但是總有知道大明寶鈔之事的人,自然會對紙幣擔心,顧慮重重。民間的這種疑慮也有傳染性,人們互相影響,甚至於出現抵制的風頭,有的店鋪拒收紙幣。

民間的大小事情很快會反應到各級衙門,劉誠得知此事後深感不安,同時他也很生氣,抱怨民眾不懂事。於是他發布了命令:抵制王朝錢幣者違法!拒絕接受錢幣的商家可以送官問罪。

他的這個命令沒錯,貨幣是zheng權的一部分,拒絕錢幣就是拒絕官府。但是下達這樣的命令有些簡單粗暴。

告示在各縣各地張貼出來,當然會震懾市面,沒人再敢拒收。於是紙幣真正使用起來,當然不會有貶值的事情發生,更重要的是零錢的實用性,一旦流通起來,人們就離不開了,不利的謠言也就銷聲匿跡了。看來該強制的時候就要嚴厲強制,不能太心慈了。

像銅錢那樣,台員的紙幣也通過澎湖、金門、馬祖這幾個地方流傳到大明,因為它方便使用嘛。當然數量很少,都是商人攜帶過去的,沒有銀號的參與就不會大面積流通。

外來的貨幣流入當然是大事情,終於驚動了官府。對銅錢可以通過銀號收集起來重鑄,其中大銅錢數量比較多也引起了官府的注意,他們也開始增加大銅錢的發行數量,這也算是促進吧。數量不多的紙幣讓官府有點吃驚,因為朝廷發行過大明寶鈔,在他們的認知里紙幣就是空手套白狼,是騙錢的。對朝廷發的寶鈔各級官員都不敢說話,可是外來的紙幣絕對不行。於是福州發布告示,禁止使用外來的紙幣,並上報朝廷邀功。

但是福州發布的這個禁令不大管用,在福州城禁止了,可是沿海的小城鎮里,依然有台員的紙幣流通,這當然是因為它方便實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零錢數額不大,不影響大局,官府也就不那麼認真了。

……

淡水城裡王府終於完成了內部裝飾可以使用了。

洪武七年四月初一,正是春夏之交,這天的清晨在王府舉行大朝會,這是第一次讓王朝的儀式有了寬敞的環境。

此前的王府不過是臨時湊合,是個小院子,作為重要議事的正房堂屋不過是普通的兩開間,只能擺放簡單的桌椅,三五個人說話尚可,人再多就擁擠了。堂屋前面的院子就是普通的院子,寬不過三四米,長十米的樣子,十來個人就站滿了。在那裡也有兩三次朝會,都是嚴格限制人數,只有重要的和相關官員才能來。

本來今天沒什麼重要的政務,況且劉瓔並不過問日常政事,今天就沒必要召開什麼大朝會。可是之所以興師動眾的召集百官集會是因為有劉謹建議,劉誠等重要官員也一致贊同。

劉謹的建議是:作為一個王國,國王就是國民忠心崇拜的神,更是凝聚王國的中心,因此國王必須經常現身,接受百官朝拜,這並非繁文縟節,而是必要的儀式,你見過哪朝哪代皇帝不上朝的?所以大朝會一定要經常舉行,一個是重要節日要舉行,沒有節日的時候至少每個月要有一次。

要說不上朝的皇帝還真有,而且有好幾位,都出在明朝。劉謹他們當然不知道了,現在才是明朝初年嘛。不上朝的皇帝在明朝出了四位,最有名的是萬曆皇帝,他有28年不上朝的記錄,以至於很多大臣從來就沒見過皇上。

劉瓔想想也是這麼個理,要維繫王國,他這個國王不能成為虛無縹緲的神話,總要實實在在的存在才好。於是最後定下來每個月的初一,是大朝會的日期,遇到大的節日也要舉行。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4章:紙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