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跑偏了的大明
大明到了崇禎朝可以說是完全的跑偏了,帶偏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崇禎帝本人。
崇禎剛登基時,魏忠賢掌控廠衛,帝國的封疆大吏都老老實實的聽從中央的命令。
這時的皇權依然至上,崇禎帝可以任免重要職位的文武官員。財政雖然吃緊,但是連年的農業稅從沒有斷流過。
財迷皇帝萬曆在內帑的存銀堆積成山;木匠皇帝一把椅子都能賣出上萬兩銀子;兩朝積攢的錢財全都被崇禎帝一人繼承了。
木匠皇帝在位時,但凡缺錢了都會有一個魏忠賢主動站出來給他籌錢,而且從不在農民頭上加賦。
那時候各地駐軍還沒有軍閥化,崇禎帝一紙調令就可以命令數十萬的地方大軍。
那時候的滿清勢力雖然建國但實質上仍然趨向於部落勢力而非文明國家,對大明帝國還沒有有實質性的威脅。
但,自從崇禎帝急急火火的弄死魏忠賢后,大明朝的三大權利集團就失衡了。
鼎分三足,弄死了魏忠賢,就等於崇禎帝把自己的一條腿給砍了。
更更錯誤的是,崇禎帝竟然聽信東林黨的蠱惑,廢了廠衛,讓自己變成了睜眼的瞎子,有耳朵的聾子。
到了崇禎十年,錦衣衛變成了擺設,東廠變成了只會撈錢的機構與為勛貴集團服務的機構。
崇禎帝是個勤政的皇帝也是個聰明的皇帝,可為什麼他做出的事情比昏君都不如,就是因為他活在有東林黨編織的「大明版皇帝新衣」中。
在文臣集團中其實也不都是東林黨這類誤國害國之人,其中就有兩人提出了可以讓大明朝翻盤的建議。
盧象升提出的「因糧」與孫傳庭提出的「清屯充餉」。
盧象升在山西時,就在其治下狠推「因糧」,實施的第二年,糧食就實現了大豐收。
所以說,小冰河期不是糧食減產的主因,缺糧的主因是人不是氣候。
孫傳庭提出的「清屯充餉」與朱慈烺目前想要做的事情是異曲同工,都可以解決大明軍隊缺餉的問題。
盧象升的「因糧」因文臣集團的反對而停掉,崇禎帝雖然看到了好的效果,雖然想在整個大明推廣……
但他無法控制東林黨人,一支獨大的東林黨已經徹底掌控了朝政,聽話的崇禎帝還可以坐穩了,要是不聽話那就是地動山搖。
孫傳庭的「清屯充餉」更是連開始都沒有,因為孫傳庭提出「清屯充餉」的時候,地方軍隊已經開始軍閥化。
自從崇禎帝用騙的方式凌遲了袁崇煥后,崇禎帝在大明軍隊的將領中就沒了信任兩字。
所以崇禎帝根本不敢得罪這些地方「軍閥」,他只要動,地方軍隊就必反。
今年,崇禎帝把溫體仁趕下台,開始重用楊嗣昌后,為了實現快速剿滅流寇和鎮壓關外清軍的計劃,崇禎帝突然加征了「剿餉」和「遼餉」總數超過了五百萬兩。
而且在東林黨人的建議下,突然加征的「剿餉」和「遼餉」都分攤在農民頭上,不得收取商稅,不得從無數富得流油,糧食多到爛在庫里的士紳手中募捐。
明朝還有一個非常畸形的政策,「有功名的人可以免稅」,金舉人銀進士就是這條畸形政策的產物。
但凡有關係的農民都會主動把手裡的田產併入到舉人的家中,因為這樣可以免稅,農民每年只需向舉人較少量的糧食就可以了。
突然加征的「剿餉「和「遼餉「其實就只是向全國各地的最窮的農民們來加收這幾百萬兩的賦稅。
如此一來,恰如以火澆油,本來就活不下去的農民,更是紛紛逃離土地參加農民軍,這以後農民軍四處流竄,各地流民紛紛跟隨,惡性循環,局勢就此失控。
借用《明朝哪些事兒》中的一段文字來直白的說明這害處有多大。
比如原先你一年交一百多斤糧食,全家還能豐衣足食,張獻忠、李自成打過來的時候,你可能會出門看熱鬧,然後回家吃飯。
然後官府告訴你,加租,每年交兩百斤,結果全家只能吃糠,再打過來的時候,你就會出門,幫李自成叫聲好,讓他們往死里打,幫你出口氣。
再後來,官府告訴你,再加租,每年交四百斤,結果全家連糠都沒法吃,不用人家打上門,你就會打好包袱,出門去找闖王同志……
朱慈烺掌控了京營二十萬大軍,可以說是,他憑著這一點就把已經跑偏的大明向回拉了一點點。
二十萬大軍在手沒人敢不忌憚,宦官集團忌憚他,文官集團忌憚他,武官集團也忌憚他,就是大明皇帝崇禎也一樣對他有了忌憚。
乾清宮,夜已經很深了。
崇禎帝看了看伺候在旁的王承恩突然說道,「大伴,你覺得太子是個會練兵的人嗎?」
王承恩聞言心裡就開始抖了起來,他不太敢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不管他回答什麼都會是個麻煩。
眾所周知,他王承恩是曹化淳的徒弟,就等於是曹化淳的人,當初是他慫恿著崇禎帝讓曹化淳再次提督京營戌政的。
但他萬萬沒想到,朱純臣竟然是如此的草包,更沒想到太子殿下又如此的厲害。
太子殿下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徹徹底底地掌控了京營,二十萬大軍在身側讓太子殿下穩得一比,但對其他人,誰人不害怕?
崇禎帝等了良久還得不到王承恩的回答后,又突然說道,「朕當初是讓曹化淳提督京營戌政,可從沒說過讓方正化這狗奴才管吧?」
這一次,王承恩沉吟片刻后就站出來說道,「曹公公是陛下親命的東宮掌事太監,東宮要收權曹公公也不敢違抗呀。」
崇禎帝聞言皺了皺眉,看著王承恩很惱火地冷笑道,「方正化這狗奴才真的是人狠話不多,朕以前怎麼就沒發現他呢?
讓二十萬大軍剃鬚剃頭做出這等對不起祖宗的事情來,竟然沒出一點的亂子,大伴你能行嗎?」
王承恩搖頭,不敢出聲回答。
「哼,你肯定是不行!曹化淳也不行!」崇禎帝輕叱一聲,又說道,「傳朕口諭,於明日早朝前召太子至乾清宮!」
「遵陛下口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