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營區篝火

第11章 營區篝火

初冬的夜晚,已有淡淡的寒意,新兵們於是三五成群,生起一堆堆篝火,大家圍坐在一起擺龍門陣。原本荒涼的野地里,經這些篝火的點綴,變得溫暖、浪漫,這,反倒成了城裡面企望不到的特殊風景。

新兵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自懷著不同的目的前來當兵,當然概括起來,也不外乎幾條,這便是:農村青年出來當兵,要麼是想長見識、增閱歷,但更多的是想入黨提干或者改志願兵,從此跳出「農門」,吃上商品糧,過上夢寐以求的「城裡人」生活。

城裡青年出來當兵,主要是想搏一份工作,因為按當時80年代的安置政策,城鎮兵服役期滿后,可以回到戶口所在地,被安排一份正式工作,成為國家固定工,也就是當時常說的「鐵飯碗」。

這批新兵里,還有另外一種從沒有聽說過的特殊情況、有一群特殊人群讓伍斌等人羨慕不已,這究竟是怎麼一種情況呢?原來,有好些個從廣州市來的新兵,他們並非為一份工作而來,當兵之前,他們已經有了固定工作,他們是帶著工資來當兵的!他們之所以當兵,是為了「鍍金」,為日後的發展、人生履歷添「籌碼」。比如,與伍斌同在6班的吳聞、譚全、曾衛等人就屬於這類人。這群特殊群體自然令其他新兵,甚至是前來帶兵的老兵們都另眼相看!

在當時80年代,物價普遍較低,糧店供應的大米,每斤只賣一毛四,而這些特殊兵們,旱澇保收,每月享有150左右的工資,而且,每月的津貼費還照領!這樣豐厚的待遇,讓這些特殊兵們頗有些優越感,他們出手闊綽,說起話來牛皮哄哄,在這一堆堆溫暖、熱情的篝火前後,到處都是他們高談闊論的身影,他們成為了這一個個「篝火龍門陣」的「陣長」、「說書人」!一般的農村兵,在他們身旁,頗有些自慚形穢,自我感覺有些孤陋寡聞、見識不足,都默不作聲,甘當「聽眾」,好歹能從他們的談論「大餐」里撿些「殘羹剩飯」,權當「充饑」。

對這些特殊兵們旁若無人的高談闊論,伍斌頗有些反感,他覺著自己的文化素質應該比他們稍高一籌,身為文人的伍斌,有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心態,他自然不把特殊兵們的物資優勢放在眼裡,只以自己的學識,與他們的見識、閱歷相抗衡,彼此間也能打個平手。特殊兵們由此不敢小瞧伍斌,都覺得他也算得上是新兵群中的一個另類。

當然,特殊兵中也不乏能人,比如跟伍斌同在6班的這個吳聞,模樣斯文,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他這手毛筆字的水平,令伍斌甘拜下風。吳聞的文字功底也比伍斌差不了多少,他的為人也還謙恭有禮,因而伍斌跟吳聞挺合得來,彼此之間經常談論詩詞歌賦等國學方面的知識,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對於特殊兵們的高談闊論抱反感的伍斌,卻對他們的某個行為大為欣賞,那就是: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特殊兵們有時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一同繪聲繪色、深情款款地唱起當時盛行的港澳流行金曲,這些久違的歌曲,第一時間鑽進伍斌的耳膜,讓他全身為之一震,悠然回憶起了在家的溫馨歲月!往事歷歷,點點滴滴,恍如隔世!

那熟悉的鄉音、那抑揚頓挫的歌聲,不失時機地夾雜進旺盛的篝火里,一同燃燒、鍛造得蔚為壯觀,再悠然悅耳地飄向廣袤的夜空,給這塊稱得上是「文化沙漠」訓練基地平添了幾分藝術魅力,使漫漫冬夜從而多了幾分熱情和溫暖。

這一幕引得如同「鴨子聽打雷」般根本聽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的外省兵們也過來圍觀,意思雖沒弄懂,但他們覺得有幾分「港味」、有不少時髦元素在裡面,於是跟著摻和、起鬨、鼓掌、助威,那歌聲、起鬨聲、掌聲,傳出很遠很遠......

諸位,專列開進第十一站,請列位評一評對這些浪漫篝火的感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致我們長眠在邊陲大山深處的青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致我們長眠在邊陲大山深處的青春
上一章下一章

第11章 營區篝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