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推進

三路推進

鹽湖城的戰鬥打的極為慘烈,先不說鹽湖城內部及周邊有十餘萬守軍,單單是從溫哥華北部南下的的二十餘萬先頭部隊,就足以讓第一縱隊的兩個集團軍疲於奔命,應對吃力了。

顯然面對數倍於自己的兵力,莫說進攻,後勤防守都極為吃力,畢竟第一縱隊的後勤防線至少有四五百公里如此漫長,僅憑數萬人的分散據點,根本就防守不住,最終第一縱隊的司令部一紙調令,位於前線攻城的部隊快速回撤,僅僅三天就後撤三百餘公里,完全放棄了之前的戰略部署,從進攻轉為防守。

不過顯然歐洲殖民者所要的根本就不是一場簡單的勝利,而是要徹底吃掉位於北美南部的三個華裔縱隊。

顯然在他們看來,只要投入絕對多數的兵力,在短時期內給華裔軍隊造成巨大的傷亡,華裔國內的反戰情緒也會極度膨脹,屆時不管華裔政權願不願意接受,停戰的協定肯定是要簽署的,而在這種情況下籤署的停戰協定對歐洲殖民者自然是最為有利的。

不過顯然他們還是錯估了東西方的文化,中國的老百姓歷來奉行的都是中庸之道,集體之上,對於個人的得失並不是非常在乎,哪怕就是夏青石為了推行民主制度,故意裝逼扶持的和平紅十字會,他們內部的人此時也是立場異常堅定的,在個人與國家民族利益面前,個人,無論是多少個人,哪怕是夏青石自己都是可以犧牲掉了,而西方人卻做不到,只要個人利益有失,什麼國家民族都是狗屁,早就被拋到腦後找不到了。

第一縱隊的進攻被對方的增援部隊完全打散,不過好在撤退及時,倒也沒有造成過大的傷亡,反倒是還保存了大部分東山再起的實力,同時也是因為所佔據的地理位置比較重要,遏制了通往第二第三縱隊的通道,故而也在一旁牽制了不下二十萬歐洲殖民軍隊,不過顯然因為第一縱隊並未被清楚的緣故,歐洲殖民者派出的南下馳援大軍也不敢太過急功冒進,安排了不下五十餘萬人部署在第二縱隊的防線周圍,畢竟第一和第二縱隊乃是華裔的精銳野戰集團軍,隨時都有遠程突襲毀滅能力,要想與東面奔襲的部隊在中美洲匯合吃掉第三縱隊,這兩支部隊必須儘快拔出,否則後患無窮。

大兵團的混戰即可拉開,顯然作為華裔來說,此時卻是被動了,畢竟對方不斷馳援的後續兵力一度達到了一百餘萬,而兩個縱隊卻只有不到三十萬人參與防守,不過藉助戰鬥轟炸機以及飛艇部隊還有彈道導彈部隊的掩護協助,對方始終無法完成大規模集結,甚至連一個集團軍建制規模都能難順利集結,因為每次對方要發動大規模集結進攻的時候,都能被不遠處的華裔偵察兵所探知,接下來就是一通遠程炮火的轟殺了,雖然有消息說他們已經研製出來攔截戰鬥機的防空導彈,但畢竟僅僅只是研製出了,還未大批量裝備部隊,甚至於就算裝備也是裝備在東部沿海幾座大城市的防空,防備從歐洲方向突襲的華裔戰鬥轟炸機,一時半會根本顧及不到北美西南部作戰的這百餘萬部隊官兵的安危的。

不過就當北美政權因為華裔在西南的動作而深感不安,開始大規模馳援的同時,尚軍這邊也開始了預先的戰略部署。

雖然歐洲移民政權在溫哥華附近安排部署了不下一百萬防禦軍隊,但也耐不住華裔極為強大彪悍的航運能力,在溫哥華附近留下二十餘萬駐防部隊之後,尚軍直接將自己的大部分野戰精銳已經印第安盟友的軍隊,都通通通過航運送到了第一縱隊第二縱隊以及第三縱隊的前線。

第一第二縱隊此時的戰鬥強度並不是很大,畢竟二者的戰區離得很近,相互之間還能夠馳援借調,但是第三縱隊此時面臨的壓力極大,一來是戰線拉的過長,二來是第三縱隊所要面對的敵人數量也是出奇的多,不僅有百餘萬當地土著印第安部隊,還有從北美東部陸續增兵趕至的百餘萬殖民軍隊,因為第一第二縱隊的戰略任務沒有完成,沒有能夠封堵北美進入墨西哥的通道,所以導致大量的歐洲殖民軍隊通過邊境通道進入墨西哥境內,對第三縱隊的後裔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當然如果尚軍在不採取行動,第三縱隊所面臨的下場只會與第一第二縱隊一樣,唯有後撤一途,隨著時間的流逝,誰也不能保證,在對方持續不斷的猛烈攻襲中,三個縱隊的防禦還能持續多久,之前吳邪的列子就是最好的佐證,若非有寧王的軍隊在東中部抵抗了絕大多數的壓力,僅憑吳邪手下的二十餘萬守軍帶著一眾印第安烏合之眾,早就被歐洲殖民軍隊趕下海喂鯊魚去了。

而此時在大華夏國內,和平的意識已經佔據了主流,畢竟因為要分贓,很多的將軍高官已經決定建立自己的華裔國家,遷移了數百上千萬人口,而華夏政府此時定下的基調也是和平發展,只要北美地區不出現大規模的傷亡和敗績,再想增兵只怕難於上青天。

當然一旦出現大規模潰敗,夏青石肯定會出兵,不過對於尚軍來說,只怕也就是末日了,因為再出兵的時候,或許自己已經戰死了,就算是沒有死,苟活了下來,只怕自己這一次的政績之旅也要變成滑鐵盧了,這種損失,對於尚軍這種有志於登頂成為首相的雄才來說根本無法承受。

從現實來看,尚軍手中可用的牌確實不多,寧王那邊已經指望不上了,老傢伙志在整個加拿大地區,對於整個美利堅地區確實沒有染指的意思,畢竟柿子要撿軟的捏,在整個加拿大中西部只有不到一百餘萬原沙俄移民帝國已經三四百萬歐洲殖民帝國的軍民依舊在負隅頑抗,而在美利堅東中部地區卻有數千萬歐洲移民,已經七八個強大的殖民國家,寧王叔侄兩又不傻,自然不會去趟這趟渾水。

所以除去原先吳邪手下的二十餘萬軍隊,自己帶來的五個縱隊八十餘萬軍隊還有部署在溫哥華戰區附近的三四十萬印第安盟友軍隊,這些就是尚軍的所有底牌了。

顯然想從部隊的絕對優勢壓倒兵力上戰勝對手,已經根本不可能,畢竟歐洲殖民帝國的人口基數在那裡擺著,三四千萬,理論徵兵至少也是四五百萬,再加上還有很多的印第安盟友,以及南美的毛利政權的三四百萬軍隊,如此大一股力量,尚軍要是沒有其他的辦法根本無法從容應對。

當然,尚軍雖然年輕,但並非魯莽,跟隨夏青石這麼多年,還是學到了不少的東西的,所謂不打無把握的仗,說的就是他此時的這種情況。

之所以傾巢出動,將總司令部從溫哥華搬到了第三縱隊戰區,尚軍也不是沒有全盤考慮的。

首先中美洲地區,地形狹窄,最為狹窄處不過數十公里,處在大型戰艦的艦炮火力覆蓋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在這些地方布防,就算華裔的地面部隊人數不足,只要艦隊彈藥充足,也絕對可以自保,而不必擔憂被對方合圍連根拔掉。

其次整個中美洲還有大量的土著印第安人部落王國,雖然他們之前絕大部分都已經臣服了歐洲殖民帝國以及南美的毛利政權,但是經過第三縱隊之前的規勸,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當地土著政權願意與華裔公平對等談判,並且已經開始有一些勢力以及秘密與華裔簽署了聯盟協議,而他們這些勢力就是尚軍最終能否以劣勢兵反敗為勝的關鍵。

不需要多,只要爭取到二百餘萬印第安人的部隊,一半負責抵禦來自南美的偷襲,一半隨軍出征,負責給華裔輸送糧草彈藥,百餘萬華裔大軍就可以全部騰出手來與歐洲殖民軍隊正面對抗。

因為武器性能的優勢,百餘萬華裔大軍足以橫掃整片美洲了。

四支艦隊一百餘艘戰艦整整來回運輸了一個月,這才將數十萬軍隊以及海量的裝備都運輸到了中美洲地區,依照夏青石之前的指示,尚軍最終將司令部定在了一個叫巴拿馬的地方,一開始尚軍還不太明白夏青石的用意,但是經過仔細研究之後,驚喜的發現,這個小小的巴拿馬地區與當初的蘇伊士地區何其的相似,是鏈接大西洋與太平洋出海口最為狹窄的陸地通道。

夏青石用了十年的時間鏈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為最終的亞歐大戰奠定了基調,這次輪到自己,顯然夏青石是想讓自己複製他的傳奇,只要這次的大戰獲取最後的勝利,可以預見,日後的華夏之主的寶座遲早會輪到自己。

不過很可惜,尚軍等不了那麼久,巴拿馬運河的工程雖然小於蘇伊士運河,但也絕對小不到哪裡去,自己根本就等不了那麼久,畢竟自己此時的情況與當初夏青石西征歐洲的情況不同,此時的自己所代表的華裔勢力,放眼全球都是處在金字塔尖的,根本不需要像夏青石他們當初那般如履薄冰,無論是武器彈藥的先進程度,還是後勤補給的充足快速與否,以及後續資金的投入都沒有任何的擔憂餘地,只管放手去干就可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覆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覆明
上一章下一章

三路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