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弓箭

第一百九十九章 弓箭

歷經多年,終於又出現在了這樣嚴密齊整的軍陣之中,而眼前這陣列比當初的登州各營還要威武整齊的多,能在這樣的軍陣之中帶著自己一手練出來火銃手並肩向前,名振四方,替閔大人效力,沈亮感覺自己死在這軍陣之前也是值得了。

大量的合格銃手已經被他訓練出來,此時就算沈亮死了也不怕身後無人。

所謂薪火相傳,就是如此。

「腰板挺直了。」沈亮輕輕拍打了身邊一個臉色發白的銃手,沉聲道:「該死鳥朝上,不死萬萬年,你腰彎著人家就射不中你了?挺直腰板走,拿出好漢子的樣子來!」

若換了訓練時,這個情不自禁彎腰的銃手免不了要挨一通軍棍,此時沈亮這般說話,那個銃手面色微紅,臉上有了情不自禁的感動神色。

「願為大人效死。」青年銃手考慮了片刻,沉聲應答。

「為大人效死。」沈亮回復了一句,接著便又是目視前方,腳步沉穩的向前而行。

軍陣兩側是鼓手,平時訓練時按照一定的步伐來敲鼓,用來平衡人們的腳步,使得軍陣儘可能的保持完整的鋒線攻向敵人。

空中傳來轟隆隆的響動聲,沈亮瞥向千戶所城的方向,兩邊的軍陣幾乎就是在千戶所城的正門處交戰,現在離的更近了,佛郎機炮就在不足百步處向客兵的陣列發射炮彈。

但炮手完全不懂得怎麼調整射距和射角,炮彈飛向半空,然後飛落到一處荒僻空地上,激起大團的草根和泥土。

客兵陣列中還是一陣混亂,就算連續三輪炮彈都落在很遠處的空地上,並沒有造成殺傷,但每次火炮轟擊威勢太大,威脅也太大了。

炮彈是連續打空不假,但誰知道下一顆是打在空地還是打在人群之中?

客兵們小心翼翼前行,連軍官們喝斥怒罵也不管用,其實軍官們也有些畏懼,火炮在人們心裡威力太大,威懾力確實遠遠超過火銃和弓箭。

兩軍相隔不到百步時,客兵明顯看到了戰鋒隊的火銃手。

這些客兵對火銃手倒是毫不在意,明軍不重視火銃手的傳承是根深蒂固,哪怕是在遼東時組建了純火器的火器營那也是孫承宗的無奈之舉。

如果有可能的話,孫承宗當然是寧願多組建幾個鐵騎營。

老孫頭一手打造出來的關寧軍就是以騎兵為絕對的主力,所謂的關寧鐵騎就是當年的山海關鐵騎營,一直到吳三桂手上這支鐵騎營也沒有斷了傳承,不然順軍六萬主力猛撲山海關時,僅憑吳三桂手中的兩三千人的家丁是守不住關門,更不要說和闖軍主力激戰,直待清軍主力趕至了。

看到火銃手時,客兵們臉上多顯露不屑之意。

這時客兵還是相對密集,大半的客兵聚集成團,情不自禁的聚集在一起。

陣列太密集了,這其實是訓練不足,畏懼怯戰的表現。

人越多,聚集越密,感覺自信心就強一些,如果訓練嚴格些,應該是杜絕陣列過密的情形發生。

也有不少弓手在軍官的吆喝下聚集起來,他們手持弓箭,開始從腰間的撒袋裡取出弓箭出來。

相比那些穿著破爛,拿著劣制兵器,甚至光著腳板在地上行走的步卒,弓手的待遇普遍要好一些,多半人穿著正經的制式軍襖,頭上也不光是一頂折上巾,多半人戴著范陽笠,這種笠帽能夠防晒防雨,總是比光著腦袋要強的多。

還有少量弓手穿著皮甲或綿甲,腳上著靴,腰間撒袋也是有好幾個,這是能夠力射重箭和快速射箭的精銳弓手,他們頭頂也戴著鐵盔,防護能力在弓手來說是夠用了。

弓手在明軍中是相當不錯的兵種了,如果弓術出色,還能騎馬,那就相對容易成為家丁。

明軍在國初之時就有火器,成祖皇帝更是專門成立了神機營,用火門槍和早期的火炮橫掃沙漠。

但國初相對弓手比例還是更高一些,每個百戶在編的弓手最少有四十人,習射的人比習火器的要多的多。

到明末之時,火器更容易上手,雖然劣制也勉強可以形成遠程打擊能力,弓手卻是要長年累月的訓練,明中期之後重募兵輕衛所,衛所普遍崩壞,日常的弓手訓練完全廢棄,這也使明軍募兵中也缺乏弓手補充。

軍中是能訓練弓手,但弓手如果不是從少年時習射,一直堅持訓練,短短時間內練出來的弓手是不堪大用的。

明弓是開元弓這樣的硬弓和小梢弓兩種弓箭為主,但就算是開元弓比起清弓來勁力也弱了許多,清弓更加長大,勁力更強,在戰場上密集的清弓射擊令明軍傷亡慘重,在薩爾滸等著名的大戰戰場上,比如杜松部是薩爾滸一役中的主力,其在霧氣之中被清軍伏擊,明軍如靶子般被清軍秋風掃落葉般的成片射死,八旗兵用清弓為主,不光是勁力極大,射速,持續的連射,還有精準度都遠在明軍弓手之上。

兩軍交戰,清軍以騎兵側擊掩射,正面用大量步弓,箭如飛蝗,每次都給明軍極大的壓力。

所謂滿洲騎射無敵,其實不完且是瞎說八道,八旗雖不以重騎沖陣的戰術打法為主,而是騎兵牽扯射箭動搖明軍陣腳,吸引明軍火銃和火炮的轟擊,亂明軍陣腳,掩護步陣突襲,待明軍陣列混亂開始潰敗時,這些騎兵就反覆衝殺,追殺上百里是常有之事,松錦慘敗時明軍潰逃幾十里,清軍追殺不停,從松山塔山一帶一路追殺,很多明軍士兵情急之下跳到海中躲避鋒矢,然後被海水淹沒,海上遍布浮屍,情狀慘不忍睹。

劉澤清所部客兵中聚集了大約四百左右的弓手,其中精銳弓手不過數十,還多半是從淮安府城出來的所謂精銳,對一支三流軍鎮的雜兵來說,這般的配置已經算是相當不錯。

相隔百步時弓手便開始準備,這時姚文謙等人未發現對方旗軍中有大量弓手存在的跡象,不覺安心不少。

對這些將領來說,弓手才是靠的住的遠程力量,火銃手只能算聊勝於無。

相隔至八十步以內時,客兵中不少軍官下令,接著聽到一陣陣梆子聲響。

在響聲中客兵弓手將小梢弓的弓身仰面向天,手指尾部夾住箭矢尾部,然後拉滿弓弦。

這些明軍弓手的弓力都只在五個力,甚至四個力左右,也就是五十磅到六十磅左右。

一般來說後世的男子練弓箭,入門的磅數就是二十五磅到三十磅。

真正的入門的愛好者,五六十磅也確實是差不多的重量。

弓箭越重,箭的重量也要增加,否則會損傷弓弦和弓身。

但若以弓箭為職業,或是以弓箭為戰爭的器具,五個力甚至四個力的弓箭力量顯然是相差的弱了。

而且明清之際的測算要比後世數據稍許縮水一些,說是五個力六十磅,其實估計也就是五十二磅左右。

而四個力的明弓,大約實際磅數最多四十磅不到。

在後世的成年男子來說,這個磅數已經偏輕。

至於八旗的清弓射手,七八個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每個旗丁成丁在成年前都要由「一個勁兒」到「二十個勁兒」來練習拉力,也就是使用力弓來鍛煉弓箭拉力,勁力和射速的保障就是用力弓來進行日常鍛煉。

準頭的訓練就是其生活日常技能,然後有意從青少年時期就進行騎射的軍事訓練。

到成為成丁或是精銳披甲兵,一般都是使用十個力的清弓,磅數都在一百以上。

這樣的強弓重箭,哪怕明軍披綿甲都很容易被射穿,命中要害一箭也足以致命。

明軍在這樣的箭雨下狼狽不堪,弓手的數量不行,力道淮頭都遜色,火銃的質量和火銃手的訓練也不行,戰敗在所難免。

到清中期之後,武舉標準是馬射三個力,步射五個力,也是嚴重的蛻化了。

由於弓力不足,繼續前行十來步,接近六十步到七十步範圍內,弓手們在喝令聲中撒開手指,箭矢飛掠而出。

四百多支箭矢在半空形成了壯觀的箭雨,比最好的特效還要壯觀幾分。

可想而知若是幾千人上萬人一起射箭,將會是何等驚心動魄的景像。

而被箭雨,特別是重箭弓手覆蓋的無甲士兵,內心將是何等絕望。

騎手和弓兵向來是壓制性的兵種,秦軍用弓弩,漢軍重騎兵,唐軍重甲堅兵利的騎兵,宋人因為缺馬又是重步兵和大量弓弩手包打天下。

至大明時走入一個怪圈,火器不合格,弓手不得力,騎兵也未至漢唐時的實力。

四不象反而不如專精一門,最少眼前這四百多弓手射箭的威力看似驚人,但弓力不足,箭矢就不能太重,也不能及遠,穿透力和破防力就相當有限。

如果雲梯關的旗軍沒有鎧甲防護或盾牌,那麼還會被嚴重殺傷,明軍早期在討伐流寇時無往不利,其因便在於此。

但對面的旗軍顯然並非如此,游兵隊全數是擁有刀牌,身披扎甲或鎖甲加綿甲的重甲刀牌手,在箭雨襲來時,他們舉起手中盾牌,叮叮噹噹的響聲之後,大半箭矢要麼落在鎧甲鐵盔上,要麼射在盾牌上,更多的是落在地面上,插入泥土之中,形成了一小從一小從的灌木般的箭矢從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謀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謀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九章 弓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