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再勸撤兵

第470章 再勸撤兵

范文程和洪承疇都微微皺眉,多爾袞能力很強,但心性確實不行,大丈夫能屈能伸,多爾袞此時考慮的不是戰爭形勢和十幾萬將士的性命,卻是自己的顏面問題,這證明人在失意不順的時候,更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點。

范文程拱手道:「攝政王,此時的形勢,必須果斷,拿出壯士斷腕的氣魄來。現在臣最擔心的不是京城當中的流賊,而是遠在內地的流賊軍隊會不會趁機北上斷我歸路。還有吳三桂會不會趁機西進,投靠流賊,合力進攻於我,如果這樣,則大事去矣。」

多爾袞眉頭深鎖,他背著手來回踱步,道:「院長,本王在盛京出兵之前,沒把流賊看成一件大事,只認為,近年來明朝在咱們滿清不斷打擊下,日漸虛弱,而流賊身處中原腹心之地,因勢趁便,直趨京師,滅亡明朝。直到本王到了京師城下,與流賊數次交手,這才慢慢明白,原來這些流賊早成了氣候,不但兵強馬壯,而且火器大炮也不遜於咱們。此時本王知道京師已經變成了一塊硬骨頭,很難啃下來了。但選擇撤兵,無功而返,放棄京城的財富和爭奪天下的機會,本王又十分不甘。只是本王尋思,咱們雖然攻城不利,但兵鋒銳利,實力強大,天下有目共睹。吳三桂比咱們弱的多,他必定不敢向西投靠流賊,冒犯咱們滿清。而且京師如此危急,即便范青從內地調兵,也必然選擇到京師勤王,豈會派兵斷咱們歸路?這招數太險,流賊一定不會這樣做。所以本王打算再圍攻京師幾日,如果流賊真的來了援軍,咱們再撤軍也不遲。」

范文程直言不諱的說道:「攝政王英明,只是臣擔心,再在京師城下拖延幾日,恐怕就來不及了!」

多爾袞吃了一驚道:「怎麼來不及了?」

范文程拱手道:「攝政王,以前咱們對流賊情況所知不多,道聽途說,判斷出現誤差,以至於現在出現這樣的險境,臣也有不查之責。」

洪承疇在一旁微微低頭,感到有些慚愧,因為在出征之前,多爾袞也詢問過自己流賊的情況。自己根據數年前在中原剿賊的經驗,判斷流賊實力不強,結果誤導了多爾袞。這誤判的責任,自己才是最大的。不過流賊在三四年中,就能發展到現在這種狀況,在軍事、政治、科技上都如此成熟,是任誰都想不到的。

范文程接著道:「這次入關之後,臣特意留心收集了現在賊首范青的情報,所得情報讓臣大吃一驚,如果這些情報都是真的,那麼范青就堪稱古今第一奇才,從崇禎十一年到現在十六年末,五年中間,他在軍事上無論大小戰鬥,沒有過一次失敗,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料事如神,英明決斷,古代的諸葛孔明復生,恐怕也不過如此。而且臣分析了他用兵的方略,發現他喜歡用險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是他用兵的特點。現在京師雖險,但眾志成城,城高池深,大炮犀利,顯然咱們是攻不下來的。所以臣猜測范青必定會用險招,以身為餌,拖住攝政王大軍,然後斷我歸路,以圖謀一次將咱們十幾萬大軍徹底吞沒。」

洪承疇此時也拱手道:「臣也是這樣的意見,咱們大軍雖然進入內地,但地方生疏,情報不明,雖然佔領了薊縣,但明朝眾多縣鎮,還有長城的幾處口子,咱們都無兵防守,也不會有當地明朝百姓給咱們送情報,所以咱們現在如瞽如聾,一旦有變,必將措手不及,請攝政王詳慮啊!」

范青會有這麼大的胃口?多爾袞不禁覺得脊背上冒出冷汗來。只是他還沒忘記自己攝政王尊貴的身份,所以表面上依然保持著莊嚴冷靜的神情。他心中想起范、洪二人十多天前,在第一次與順賊野戰,獲得小勝的時候,就曾勸諫,說京師不可能被攻克了,與其被敵人牽制在京師之下,不如擄掠一番之後,退兵回到關外。現在想來這話很有道理,自己圍攻京師,實在失策。只是大軍已經包圍京城十多日,損兵折將,卻沒得到一點利益,這樣鎩羽而歸,又怎能甘心?

他沉默片刻,又道:「今日全軍出征,萬國共睹,不能輕易撤退。只是萬一真如二位先生所料,流賊斷我歸路,而吳三桂西來投順流賊,與本王作對,你們有什麼辦法解救目前的危機?」

范文程道:「攝政王,目前我滿清兵力雖比京師流賊的人多,也不過十多萬人而已。而流賊的主力部隊多分散在陝西、湖廣、河南、山西一帶。如果流賊召集各處留守軍隊,一起增援京師,人數可比咱們多上數倍。反觀咱們滿清部隊傾巢而來,再無援兵可調,所以流賊可分兵斷我歸路,但咱們卻實無良策。此外,吳三桂一直在山海關騎牆觀望,咱們滿清固然實力比他強許多,如果單獨挑戰,吳三桂必不敢來。但此時咱們大軍頓挫堅城之下,士氣已衰,而流賊援兵將至,形勢對咱們極為不利。此時吳三桂必定會選擇投靠流賊,主動進攻咱們,以得擁立新皇之功。」

多爾袞微微皺眉:「可流賊畢竟是逼死崇禎皇帝,滅亡明朝的罪魁禍首,說起來與吳三桂有不共戴天之仇。咱們滿清打著為崇禎報仇,剿滅流賊,平定內亂的旗號進關。吳三桂即便不來投靠咱們,也應該豎起複明旗幟,號召遠近,與范青為敵。怎會主動投靠流賊,進攻咱們呢?」

范文程道:「吳三桂雖然表面是明朝臣子,以忠臣自居,但其實已成為遼東一軍閥,凡事考慮的都是自身利益,對崇禎毫無忠誠而言。看崇禎調他入關勤王,他磨磨蹭蹭,十天才走到永平附近,毫無君父被圍,危在旦夕,急如星火,心急如焚的狀態。一聽到京城被攻破,崇禎自縊,立刻就從永平退兵,也不為崇禎發喪,也不敢進攻流賊為崇禎復仇。此後一直盤踞在山海關中,首鼠兩端,騎牆觀望。所以臣斷定如果咱們攻克京師不利,而流賊援兵又至,吳三桂必定會率軍西來,主動投靠流賊,與我為敵。」

多爾袞沉吟道:「吳三桂與咱們交戰多年,所以本王深知他們的虛實。吳三桂的兵號稱遼東鐵騎,在明朝軍隊中算是戰鬥力比較強的,可比咱們滿清軍隊依然差了許多,而且兵力也不多,只有三四萬人。所以在寧遠和山海關,吳三桂不敢出城與咱們野戰,只能採用據城死守的策略。他就算率領全部兵馬過來投靠流賊,與京城中的流賊加起來也不過與咱們人數相當,如果交戰,你認為勝負幾何?」

范文程拱手道:「如果咱們清軍剛剛入關,士氣高漲,銳氣正盛,兵鋒所至,所向無敵,這時吳三桂就算與范青聯手野戰,也不是咱們滿清的對手。可現在咱們頓挫在城牆之下十幾天,屢次攻城受挫,後勤不足,援兵沒有,士氣低落。反觀流賊,屢次抵擋住咱們攻城,信心十足,而援兵又至,本土作戰,京城百姓同心,吳三桂再來投降。如此一來,此消彼長,臣對勝負形勢不敢預測啊!」

多爾袞心中一震,他知道範文程的意思,清軍有可能在野戰上失利,不敵吳三桂和范青的聯軍。但他對此十分懷疑,在他的心中,一直抱有滿清野戰無敵的想法,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滿清上下所有將領都抱有類似的想法。

多爾袞沉默片刻,忽然站立起來,在大帳中低頭彷徨,深深的嘆了口氣。

范文程和洪承疇都感到有些惶恐不安,也跟著站起。范文程雖然是漢人,但投靠滿清較早,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多爾袞,二十年間,已經歷經滿清三代首領,每一代首領都把他倚為心腹,使他成為滿清初期炙手可熱的紅人。但是他作為漢人士族,深知從古至今,伴君如伴虎,隨時都會出現忠言見疑,正直招禍。是不是近來他連續勸阻攝政王放棄圍攻京城,已經使攝政王不快。多爾袞一心想要奪取京師,進攻中原,平定漢人天下,建立不世偉業,對於不合心意的話,就不願意聽了。

帳篷內經過一陣壓抑的沉默之後,忽然帳外有一名白甲兵報告,「啟稟攝政王,有緊急軍情稟報。」

「進來說話!」多爾袞立刻收起自己沉重的表情,坐在主將位置上,表情變得威嚴起來。

這名白甲兵進來之後跟攝政王和范、洪二人施禮之後,多爾袞道:「站起來吧!有什麼緊急消息?」

這名白甲兵叩頭起來,站著說道:「啟稟攝政王,據咱們派到山海衛的細作回來一個,說吳三桂已經整頓兵馬,向西而來了!」

多爾袞表面照常,心中大驚,不由得向范、洪二人看了一眼,問道:「吳三桂已經出發了么?他的兵馬現在何處?」

「回攝政王,吳三桂已經出發了,離開了山海衛,但這名細作在山海衛當中,不知道吳三桂的行軍路線,也不知他兵在何處?」

多爾袞點頭,讓這名白甲兵退下。嘆了口氣道:「范院長,洪先生,圍攻京師之後,你們二人屢次勸阻本王是有道理的,現在吳三桂已經西來,如今該如何應付才好?」

范文程和洪承疇對視一眼,都沉默不語,不敢急著回答。

多爾袞道:「二位先生不妨有話直說,今日吳三桂剛剛離開山海衛,還不到兩軍交戰的時候,所以二位有何意見,說出來也不晚。」

范文程沉吟不語,他已經數次勸阻多爾袞撤兵了,但多爾袞明顯心中並不情願。他熟悉多爾袞的稟性,知道他心性狹隘,喜歡遷怒於人,如果這次圍攻京師能夠全身而退也就罷了,如果是一場慘敗,只怕他不但不會記著自己勸諫的功勞,還會心中忌恨。

洪承疇與多爾袞相處時間較短,他投降清朝之後,得到皇太極的殊遇,心中感動,一直存著報恩之心,但他並不知道眼前已經不是心胸開闊,禮賢下士的皇太極,而是猜忌執拗的梟雄多爾袞。他見多爾袞語氣頗有誠意,想著目前局勢,三軍生命所系,大清國運相關,於是略微遲疑片刻,說道:「此事關係極大,臣不敢直言。」

「你說吧!只要有道理,本王一定聽從,縱然說錯了,我決不怪罪於你。」

洪承疇認為這是他勸阻多爾袞迅速撤兵的一個機會,如果放棄這個機會,他必將留下終生悔恨。於是他拋開顧慮,懇切的對多爾袞道:「攝政王,兵法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咱們大清對於這次入關,奪取京師本來信心十足,所以入關之始,士氣高漲,兵鋒銳利,所戰皆克。可圍攻京師以來,屢受挫折,頓挫堅城之下十幾天,毫無進展。損兵折將。同時看到流賊並非以前想象那般容易對付,所以士氣下降,人心思歸,這是咱們大清軍隊的現狀,也就是所謂的『知己』。然而對於知彼而言,最為缺乏。圍攻京師之前,咱們十分輕視流賊,把流賊看成毫無戰鬥力的流民、饑民一般,卻沒想到原來流賊本是一支訓練有素,久經陣戰的部隊,而且科技先進,大炮犀利,賊首范青善於收攏人心,這些都是咱們在關外不能預料的,也就是『不知彼」。另外還有更可怕的,現在京師以西,尚有二十萬以上的流賊部隊,是否已經出動?現在到了何處?是否會斷我歸路?這些情況全然不知,如在夢中。自古用兵,在出兵前,十分重視『廟算』。孫子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請恕臣死罪,容臣在大戰之前得盡忠言,以報攝政王知遇之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順第一謀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順第一謀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470章 再勸撤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