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義兵舉事 八道國割

第24章 義兵舉事 八道國割

◇朝鮮義兵驟起

雖然李舜臣的水軍在海上屢挫日軍。但是朝鮮官軍在陸上還是接連敗退,為保家衛國而被迫提起的少許勇氣與信心在兇殘的日軍面前也蕩然無存。損兵折將多達十餘萬眾,南方諸道鎮撫兵及漢城禁軍各營兵馬盡喪。

據《宣祖實錄》記載,當時承平日久的朝鮮,重文輕武之風盛行,「舉國習俗只知讀書不知兵,若識天字則為貴人,持弓矢者例為賤之」,從而導致戰爭爆發是幾無可戰之兵,一經交鋒迅即潰散。

朝鮮官軍的接連潰敗也造成「卒不信將,民不峙官,官民仇敵「的惡劣局面。在日軍的迅猛攻擊下,朝鮮八道盡失,朝王李昖向大明求援,並與執宰大臣們乞求內附大明避難。

國家淪亡在即,平日盤剝百姓的權貴與商賈們選擇前往強盛的大明避禍,而納稅供養他的廣大庶民既無特權也無財富供他們逃避戰火,只能選擇在日軍的暴政下為奴而生或做人而亡。

朝鮮大片國土淪喪,日軍所過之處屍骨累累,城市村鎮都被劫掠一空。和平時期,當封建統治階層的權者們奢淫無度,相互勾結成利益集團瓜分全民財富。

同時利用軍隊法條等國有權力來保障他們的既得利益,而且真正創造這些財富的人民卻往往淪為被變本加厲壓榨的草芥。大眾還必須接受這種不平等的遊戲規則,統治者通過虛假宣傳告訴他們,只有這樣才算是「愛國」。

朝鮮平民發現侵略者的屠刀帶來腥風血雨之時,繳納賦稅供養下的軍隊卻不堪一擊。當人們的生命財產無法得以保障,親人流離失所,狼煙四起遍地焦土的亂世來臨之時。這些平時忍辱而活的庶民開始奮起抵抗,豎起了抗爭的大旗。

打得朝鮮官軍望風奔潰的東瀛武士們開始驚奇的發現,給他們帶來麻煩的不是朝鮮官軍,而是看起來那些順從、木訥的朝鮮庶民和儒生組成的民軍義勇,還有那些以前不斷遭到朝鮮官府緝拿的盜匪與所謂的亂黨。

這是一種無比的嘲諷,這種嘲諷從古至今在那些腐朽專治的國家一直都在上演,和平時期勞苦大眾們自身創造的財富被統治階層所剝奪,而當國難當頭來臨的時刻卻要承擔起救國救難的重任。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說,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另一個註釋就是,當國家興盛分紅髮利時,匹夫沒份;當國難當頭需人拚命時,匹夫有責。

在日軍殘酷暴行下,朝鮮各地的鄉士與富有正義感的官員開始組織義軍抗爭。首舉義旗的是慶尚道散財募士的玄風儒生郭再佑。

隨後京畿道監司沈岱募兵於京郊,前司憲府掌令鄭仁弘起於陝川,訓鍊院奉事權應銖起於永川,前戶曹佐郞金沔起於居昌,前義禁府都事趙憲起於忠淸道,金堤郡守鄭湛、前中樞府僉知事高敬命起於全羅道。

朝鮮僧侶也不甘落後,奉恩寺住持靜修大師的弟子相繼起事,惟政起於金剛山、霊圭起於公州、處英起於智異山。

但是,時值朝鮮全境戰火遍地,四處起兵的朝鮮義軍因募兵征餉經常與當地官府爆發衝突,以至官軍義兵互不協統,且相互掣肘。(「義兵舉事,或取棄置田稅米,或發無守空縣倉穀,以爲糧餉,邑守以有土賊,令捕之。官義兵,互相掣肘,泮渙無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壬辰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壬辰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章 義兵舉事 八道國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