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 朝鮮僧兵舉義
在義軍起兵之際,憤慨於日軍暴行的朝鮮和尚也不甘落後,紛紛提刀出世超度日寇前往「極樂世界」。朝鮮妙香山清虛禪師靜修,為國內僧眾之首,其行高律嚴,弟子遍布全國,適逢國難,他召集門徒僧眾一千五百千人晉見朝王李昖,願赴軍前效力,李昖大喜,賜封靜修為「一國都大禪師,八道禪敎都摠攝,扶宗樹敎普濟登階尊者之號」,組織僧軍禦敵護國。
靜修遂駐屯於順安的伏興寺。傳檄八道寺剎。其門下弟子處英及惟政等均糾集勇武僧眾莫不來赴。他們以「八道禪敎都摠攝」靜修為首,總數達六千之眾,因其組織較為嚴密,具有一定信仰,而且部分信徒在作戰中視死如歸。故而,這支具有一定戰鬥力的僧兵武裝令日本頗為頭疼,倭酋遂調集精銳與日本僧兵對其合力剿殺。兩國的勇健僧眾就此展開相互攻殺,傷亡慘重。
朝鮮史料記載:「有淸虛禪師休靜者,起於妙香山中,僧尼所尊稱西山大師者也,淹貫釋典,又能詞翰,編交朝中士大夫。其高弟上足,遍滿一國,至是糾率門徒一千五百人,仗劍上謁於行在。上謂之曰,國難如此,爾未可弘濟耶。師且泣且拜曰,國內緇徒之老病不任行者,臣已令所在之地焚修以祈神助,其餘臣皆召募以來,欲赴軍前,何惜一死,願效忠赤。上大嘉,命賜一國都大禪師,八道禪敎都摠攝,扶宗樹敎普濟登階尊者之號。乃率其眾,屯於順安之伏興寺,傳檄八路寺剎,高弟處英,起於智異山,惟政起於金剛山,健禿勇衲,莫不來赴」。(朝-申炅《再造藩邦志》)
相對朝鮮在遭受侵略時臨時組建的僧兵武裝,日本的僧兵部隊最早可以追朔到公元九世紀的日本平安時代。當時日本臣服於大唐,也許是受到中土少林寺僧兵部隊的啟發及日本國內割據勢力相互攻戦的影響,從而導致較大的日本寺廟都豢養有僧兵武裝,日本寺院武裝可謂是由來已久。
這些具有武裝的僧兵部隊直至十六世紀日本戰國時期發展到頂峰,居然出現石山本願寺與戰國霸主織田信長對持的局面,而織田信長的胞弟織田信治、織田信興或直接或間接均死於本願寺武裝僧兵之手。(1570年11月,本願寺法主權僧正顯如,指揮其僧官下間賴廉、下間賴龍、丹后賴宗、願證寺坊主證意率八千兵馬大舉攻入尾張小木江城,城將織田信長の弟織田信興戰敗自刃。)
而森可成、林通政、氏家卜全等多名織田軍將領亦與僧兵交戰時斃命。此外比叡山延歷寺的僧兵武裝也與織田信長發生頻繁的武裝衝突。最終延歷寺被織田信長屠滅焚毀。因血腥鎮壓僧兵武裝的織田信長被稱為「佛敵」。寺院的法主為加強門徒的戰意,對一向宗徒灌輸與「佛敵」交戰而亡乃是一種升華。
這些武者惡僧,將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戰死殉道,視為其走向西天極樂世界的坦途,故而,一向一揆的僧眾在交戦中格外悍不畏死,由此可見日本僧兵之兇悍。壬辰戰爭爆發后,大批日本僧兵亦被秀吉徵招跨海征韓。在久經錘鍊的日本僧兵面前,初出茅廬的朝鮮僧軍雖戰意高昂,但需付出血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