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合肥四姐妹:最後的閨秀

一 合肥四姐妹:最後的閨秀

合肥四姐妹

最後的閨秀

當年宋氏三姐妹一一觸摸到了中國權力的最頂端

而張家的這四個女孩子卻悄無聲息地邊接起了一個時代文化的脈絡

這許多的榮耀雖有後人平添逸聞的成分

而回到小喬初嫁的那段日子

每個女子都確然有過自己真實存在的生命歷程

並非如坊間傳聞的光鮮亮麗

也非如後人平添的許多浪漫矯情

只是尋常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罷了

一個女子的遠嫁和一個盛世的到來。

光緒三十二(1906)年,一支送親的船隊自長江而下,遠航了兩百多公里,越過蘇皖邊境,一路從揚州到了安徽蕪湖。他們先是由水路而後轉到陸路,載著女方母親費十年之功置辦下的富庶嫁妝,等到大隊人馬走得人困馬乏,總算是上了岸。這一路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可算是讓人開了眼,嫁妝從四牌樓綿延到了龍門巷,每件大小什物上都寫著大大的「陸」字。

按合肥的風俗,新娘比新郎年長才算是吉利。時年二十一歲的陸英正好比張武齡年長四歲,這位大家閨秀,性格沉穩卻處事利落,按老太太的心思,這個媳婦是可以照顧好她年輕的丈夫的。而老太太過世后,這一大家族內所有的婚喪嫁娶、田產收支大小事宜都被這欽命的媳婦看管得十分妥帖。

其間她還為張家添了四女六子,她的短暫人生,幾乎就是在生產與待產之間度過的,除了子女口中的一些回憶片段,這個被稱為「靜女」的閨秀勞累了半生,卻早已隱進了歷史的霧靄里,成了一座碑。

最後的閨秀,女人如斯的生命歷程。

元和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合肥老張家的這四個女子名字里都是帶「腿」的,意思顯而易見,女孩子終究是留不住,要嫁人隨別人走的。而男孩子的名字里都帶了寶蓋頭,暗含了老父希望他們都能留守在家的願望。世事滄桑,四個女子終究遠嫁他鄉,踏遍了大半個中國,甚至跑到了海外,而張家的男孩子們也並沒有契合老父的初衷,留守在合肥的老宅。

話說這四個女孩子,長女元和嫁了著名的京劇小生顧傳玠,二女允和的夫婿是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女兆和更是為人所知,因了沈從文那些著名的情書,那鄉下人筆下的「三三」早已為眾人所愛慕,而最富才情的充和更是遠嫁到了國外,成了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的妻子。

元和是長女,在陸英與張武齡結婚的第二年便出生。那時祖母盼子心切,按她的話說是「男孩子也好,女孩子也好」。這位一生都未曾生育過的老人,這回是真真的盼孩子盼到了發瘋。於是元和的降世便可謂是得天獨厚,受盡了寵愛,即使後來陸英又給她添了許多弟妹,而老祖母的心頭肉依然還是這個長孫女。

因父親喜歡崑曲,元和很早時便咿呀學唱,並且一扮上還真是有模有樣,於是父親便請了先生專門來家中教孩子們學戲。元和學得最好,常常出去客串一下。雖說她與顧傳玠後來的你儂我儂源於相同的愛好,但促成這段婚姻結果的還是允和的一句話。

戰時逃難,全家人都到了四川,唯有元和留在漢口遲遲不動身,允和不忍姐妹分離便寫信叫元和起程好一家團聚。而元和卻回復她,自己思索再三還是不能決定離開,實在因「上海有的人對我很好,但此事是不可能的」。允和一聽便試探性地問道:「一玠之玉?是他,則嫁他。」收到信后元和便回了上海。

舊時,戲子的地位自然很低,雖是名角還是為人所輕。一個大家閨秀下嫁一個戲子,自然成了人們的話題,滬上小報爭相登載。而在那樣的大家庭里,雖然有開通的父親,但親戚鄉人還是覺得元和的所為丟了張家人的臉。一個當總經理的舅公,就撂下話說她是大逆不道,年關姐妹們去府上拜年時,他便閉門不見了。

雖然兩情相悅,元和敢背負著大逆不道之名嫁給一個戲子。但婚後她還是規勸顧傳玠棄戲從商,當年身為顧傳玠戲迷的葉聖陶之子葉至善就說:顧傳玠自從結了婚便不再唱戲了,他傷心了好一陣。

而顧傳玠終究是一個在台上文採風流的粉面小生,到了殘酷廝殺的商場,縱是施展渾身的解數,也還是空手而還敗北而歸。不僅如此,他們是徹底地窮了下來,這個男子的英雄氣概也在這場意氣相悖的試驗中消磨殆盡,債台高築讓他不復從前模樣。

顧傳玠正值青春卻為了配合妻子的家世,放棄事業所愛。元和後半生願與他亡命奔波四處遷徙,多半也懷著舊時的歉意,她一定深知是自己當年的執念,一手葬送了這個男子的前途。

允和

允和的丈夫周有光常被人說成是大大的好好先生,有文采又博聞強記,連沈從文也稱他是「周百科」。自古才子配佳人。而這兩人最為人傳頌的就是周有光寫給允和的一封表白信,話很少意思很明確,「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而允和則連夜回了一封更為熱烈的長信,意思只有一個:「幸福不是一個人給的,而是靠兩個人去創造的。」最終這種大膽的個性使得她成了四姐妹中結婚最早的。

這個最早結婚的張家小姐,不僅事事敢於嘗試,也喜歡攛掇姐妹一起造反。她一封家書,一句「嫁他」,便成功地將大姐送出了閨閣,剩下的就是那個看起來不食人間煙火的三妹兆和了。沈從文後來一直叫允和「媒婆」,就是因有這個好事的二姐,才成全了他和三三的一段姻緣。

相較這二小姐果敢新潮的個性,周有光就顯得沉穩許多。早年同母親妹妹被父親從家中趕出,勉強靠著姐妹們的努力籌措他才讀完了大學。自幼他便習慣了清苦的日子,也深知允和的家庭及生長背景與自己是天壤之別,但他有的是一種以柔克剛的韌性,懂得適可而止,而這也正好彌補了允和衝動幻想的個性。

自為人婦,允和的生活自然嫁雞隨雞清苦了許多,幸而愛情的甜蜜讓兩個碧人還算有情飲水飽。而她衝動敢為的個性卻並未因這婚姻的感化橋而變更多少,滬上的另一段新聞便是明證。

允和有位女同學不小心未婚先孕,這在上世紀30年代確乎是件大逆不道的事,即使是父母都不會原諒這個女兒。於是允和便做主將這沒去處的女同學接到了她和有光新婚燕爾的卧房裡。時間一長左鄰右舍便開始議論了,這讓有光的母親覺得這個新媳婦讓周家丟了人。

可允和不管這許多,終究等這女同學生了孩子,才同丈夫一起將嬰兒送到了男方老家的一間旅館里,留了寫明孩子身世的字條才離去,而男方的母親拒不承認這個來歷不明的嬰兒,便將孩子送到了孤兒院,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自然也就見報了,允和的婆媳關係便不復初始般完好了。

戰亂時,有光為了事業四處奔波,留她一人帶著一雙兒女在四川。獨自承擔了喪女之痛之後不過兩年,又親見兒子被流彈擊中,腸子被打穿,全身千瘡百孔。這個原本嬌滴滴的大家小姐,心中一定也曾怨恨過,這個悲慘的世界終究要自己去面對。而嫁給一個才子所要背負的孤獨永遠比大家看到的幸福更多,被人稱作是最後一位閨秀的允和小姐也就是這樣煉成的。

兆和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當那個被沈從文親昵地喚作「三三」的女子如是說時,那個沈家的二哥早已作古七年。昔日情愛糾葛的記憶是在兆和整理從文散亂的遺稿中漸漸浮現的,此時她才發現原來生死兩隔情更濃。

生為張家的第三個女兒,如她在自家姐妹所辦的雜誌《水》中所寫,就如一個夾心餅乾,並不會得到許多的愛,但也悠然自得著。正因如此,兆和從小便有著一副自醒而沉默的態度,有一種超越她年齡的自制力。

她並不像姐姐們一般沉迷於表面的繁華,她對複雜的人生充滿了懷疑。正是如此清心寡欲的個性使得她在第一次見私塾先生時竟被老師當成了男孩子,而即使婚後兩人最為情濃的時刻,她依然能保持著一種冷靜到與世隔離的態度,自我剋制到讓沈從文每每暗自懷疑她對自己的感情。

正是這種特立獨行的個性,使得她同姐妹們一起上大學時尤為得到男同學的青睞,而她只是冷靜地收好那些熱烈的情書,一一編了號,納入匣中便不再有後文了,這其中也包括了她的授業先生——沈從文,這個「最後的浪漫派」。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在撲朔迷離的婚姻里兩人總是聚少離多,孤獨為詩人般個性的沈從文增添了更多激情燃燒的柴火,由此也便產生了那些著名的兩地情書。

對於從文而言,生命的意義來自於那些冥思默想,而兆和堅強務實的個性,又註定了她不會向任何人表露心中的感想,即使波動即使抱怨也總是風平浪靜的。雖然當初從文正是被這個女子冷硬而務實的態度所吸引,可最終婚後也深為這種不理解不融合所苦惱。

雖然兩人浪漫的愛情故事常被人稱道,而兩人迥異的出身,不同的經歷,即使在經歷了漫長的一段時間之後,兆和依然找不到感情的契合點,只是茫然地覺得有些失望。毛姆曾說,女人常常會因為被任何一個男人所需要,而誤以為這就是愛情。如果說他們人生的交集是一場誤會的話,也算得上是那個時代最美麗的誤會了。

充和

自幼過繼給叔祖母識修養育的充和,最終算是誤打誤撞地在異國他鄉實現了屬於她個人的些許夢想。當年身為李鴻章侄女的識修雖早年與自己的家庭教師相好,卻最終不得不聽從父命,順從了兩大家族的政治聯姻,嫁到了張家。這個一生失意的女子將自己的後半生貢獻給了佛陀和那清凈虛無的世界。

也許正是這種清凈疏離的環境和叔祖母慈愛的教導造就了充和單純而敏銳的心靈,識修並未因充和是女子而對她疏有教育,反而在四個姐妹中尤以充和的學養最深。所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經史子集古文禮樂,祖母都請了當時最頂尖的學人來家中為她一人傳業授課,而充和的書法更是深得沈尹默、章士釗的指點,以致日後她終成為一代書法大家名揚海外。

這個張家名副其實的才女更像是一位現代女性,淡泊孤獨又自立自主,腦袋裡充滿了批評和想法,雖然成天與當世的名流交往,追逐者也不乏其多,可直到她三十四歲時才選擇了嫁為人婦。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妝飾了你的窗子,你妝飾了別人的夢。」這就是卞之琳,在充和成為傅漢思夫人之前或是之後,一個隱秘卻又執著的愛慕者,為她耗盡了終身的感情。雖有這樣雋永舒暢的《斷章》留世,卻並未能贏得充和的芳心。

在卞之琳的個性里總有另一個「自我」去牽制這個「自我」,這就讓他顯得總是那麼猶豫不決,顧慮重重。於充和當時單純清凈的心境來看,這個男人便顯得有些難以捉摸自負又自卑了。更何況這個太過內省的詩人也許從來就未曾正經而直接地表達過自己的感情,這件往事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斷章。

只是在張充和結婚了很多年後,他依然保持著單身,直至四十五歲時才草草建立了家庭。而他終將這段詩意化了的感情藏為私己,並隱秘地將這情感化成了他眾多詩作的點火石。也許詩人要的感情正是如此,詩意的繆斯女神也只能供在神龕上,而不是將她請到家中。

時過境遷,每當人們再提及這段舊事時,他還是會為那個猝不及防的名字而激動不已。如《斷章》里那講述緣起緣滅間的生生法則,一個世紀已經過去,卞之琳成了一本厚厚的辭典,百轉千回的萬千詩句里其實只有一個字——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紅秀——20世紀東方先鋒女性傳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紅秀——20世紀東方先鋒女性傳奇
上一章下一章

一 合肥四姐妹:最後的閨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