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第二十章 初見離人
如果說四月的牛毛細雨如鄰家小妹般還帶著些許扭捏,五月的甘霖與之相比已經清爽了許多。只是仍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般淅淅瀝瀝的下,而今天的雨卻格外纏綿,已經斷斷續續的下了一天。好在行商常年在外行走自然常備些避雨的手段,只是這雨下的實在久了些,已經是起了一層朦朦朧朧的水霧,滿是泥濘的土路便格外難走。
「好在終於能有個地方歇歇腳」穿著蓑衣的老劉暗自嘆了口氣,頗為輕車熟路的走過鎮子口的小橋,越過某個牌坊微微一拐,眼前便出現一家頗為素雅的二層小樓,原來竟然有間客棧。
有間客棧當然不叫有間客棧。小樓四四方方,或許是被這細雨沖刷過的原因,顯得格外乾淨。樓前有根還未完全褪色的的高桿,有個旗子掛在上面。本該隨風招搖的旗子此時在雨幕里只能有氣無力的耷拉下來,蜷縮到一起,便連上面的字都藏起來了。老劉卻知道上面那四個大字是「太平客棧」。
太平客棧都是這幾年新建的。
用都來形容顯然不止一家,起初還是零星幾家在驛路上,方便過往行商旅客,因著價格公道又乾淨素樸的很是頗受歡迎,便是過往的小吏偶爾也會選擇在此停留。這幾年卻是已經陸陸續續的建起了不少,隱約已經鋪出一條條脈絡來,按照幕後老闆的話說,這叫什麼「連鎖」。而這幕後的老闆老劉卻是認識的,曾經還是能閑聊些家常的熟人。
老劉脫下蓑衣走進客棧,只是或許是下雨的原因,此時客棧已經快要客滿,卻是安靜的有些奇怪,老劉卻是習以為常。原來是樓上有一個面相頗古的說書人,此時正虛按驚堂木娓娓道來,講的正是近幾年在離國流傳頗廣,據說頗為離都洛陽某些貴人喜愛的《紅樓》。故事倒是頗為感人,此時堂下諸人不乏已經聽過多遍之人,只是或許是說書人講得實在不俗,竟是都聽的津津有味,除了說書人的故事在雨幕中緩緩飄蕩,倒是顯得有些鴉雀無聲了。
老劉隨意一掃,便尋了個不太引人注意的角落緩緩坐下。才發現旁邊坐了個相貌清秀的小道士,此時正聽的格外專註,旁邊還有個小姑娘,此時臉朝下趴在桌子上,一頭青絲隨意披散著,看不清模樣倒是感覺睡的格外香甜。
「看樣子倒不像是山上的修士」老劉暗自鬆了口氣,吞了口有些寡淡的茶水,合著「滴答滴答」的雨聲放鬆了心神,有些微微恍神暗自想著心事。
「太平客棧」的老闆姓吳,原本也是個年歲不大入行卻不算短的行商,見了老劉還要客客氣氣喊上一聲劉大哥。倆人原本都是在大周和離國之間來回行腳的行商,兩國世代交好頗是你儂我儂。這樣的行商雖然來回奔波勞碌,可並不如何危險,收入也還算不錯,因此如他們這樣的行商倒也不算少數。大家都是跑一條路的,時間久了難免相熟,往往見了面都要打打招呼,若是累了還經常一起停下來歇歇聊聊家常。只是卻並不能常隨,這是這一行的規矩,各自貨路都是吃飯的傢伙,總不好互相窺探。
本來全名未知的「小吳」或許就將跟老劉一樣慢慢熬成「老吳」,等到那天跑累了,便會尋個會過日子安分守己的不錯婆娘成家生子,或許還會在跑不動了之後將這門營生交給自己的孩子。
只是不知道是這「小吳」心眼多還是運氣夠好,據說是從大周帶了個故事到了洛陽去,不知道使了什麼法子讓那些貴人們聽了去,聽說很是得了貴人們的歡喜,賞了一大筆錢。後來老劉才知道這故事是從近幾年頗有些名頭的某個被叫做「小余先生」小鎮少年得來的。而這故事卻不是那些打打殺殺的修行故事,卻是個頗為賺人眼淚的,正是《紅樓》。
「小吳」因此發了家變成了「小吳老闆」,又不知道從哪裡學會的經營手段,把這「太平客棧」插滿了差不多半個離國的驛路上,當然以後必然還會更多。「小吳老闆」也變成了老劉只能抬頭仰望的「吳掌柜」。自己這次進入大周本就想著趁機拜會一下看看「小余先生」是不是也能得個什麼故事,只是去了才知道那人竟是已經離開,只能遺憾錯過。若是個讀過些許文章的秀才文生大概會捧著杯酒酸氣十足的感慨一句「時也,運也。」老劉卻只是細細嚼了嚼有些發苦的茶沫子,輕輕嘆了聲「都是命啊!」聲音不大,卻是仍然將旁邊聽的十分入神的小道士驚的回了神,微不可查的轉頭看了過來。
老劉連忙收了聲,有些抱歉的拱了拱手,好在小道士並未在意,溫和的笑了笑點頭致意,便又轉過頭繼續聽故事了。
這個小道士正是化名為王也的余良,旁邊酣睡的少女自然便是依依了。只是未見大黃在身邊,卻並非不幸的成為依依的某頓口糧,只是不知道去哪裡撒歡覓食去了——自從出門以來,大黃剛開始還有些抗拒,後來不知道抽了什麼瘋,每天到處亂跑,好在無論余良走到哪裡,到了入夜之前大黃都會準時回來,余量也就聽之任之了。
此時距離離開大周余良已經半月有餘,行進幾千里之遙。這是余良入住的第三家「太平客棧」。
沿途風光確實秀麗,只是看得久了便也覺得有些平淡。倒是離人性子溫和友好果真不虛,沿途所見民風頗為淳樸,偶爾遇見的美麗婦人瞧著更是靈秀的緊。
嗯,名不虛傳,果真很好。
余良第一次進入這「太平客棧」還只是感覺蠻幹凈的並不覺得如何出奇,等到遇到第二家的時候才意識到不太簡單。這種連鎖的模式在他印象中也只有類似銀行的錢莊而已,能開錢莊的無不是手眼通天之輩,可據他所知他原本所在世界錢莊最早也是在宋朝初現於世,且多只是在一地之內流通。能把客棧開遍一國通路,若說沒有官方背景是打死余量也不信的。余良便稍作打聽,顯然老劉心裡的故事並不是什麼秘密,許多和他一樣的行商也都有個差不多的故事。
以聖地「龍虎山」為立國之基的離人似乎天生便對於道人存有某種敬畏。即便余良看起來年歲不大並不像什麼山上的神仙中人,仍是很輕易的就從行商們口中還原出了整個故事,所費不過是一些不值錢的吃食酒水罷了。余良從沒想過《紅樓》竟會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流傳開來,印象中他只是給依依粗粗的講過一遍,當初研讀之時也未必有多用心,只是對其中還算精妙的詩文多用了些心思。大抵記了個囫圇想著某時某刻花前月下或許用的到。還小的依依又哪是聽得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的心酸,又哪裡知道「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的哀怨,覺得還是那些妖魔鬼怪,神仙打架有意思,只聽了一遍便算。想想只能歸功於不愧是瑰寶級的存在,到哪裡都不會被埋沒而流傳開來。
仔細想想倒確實有過一個較為年青的行商,自己講的時候一直在旁聽的入迷,余良也不甚在意所以容貌也記不太清。倒是印象深刻的是這人似乎是讀過書的,一邊聽一邊還做些筆記。因此余良才記得住他,略一回想便對號入座,想來此人便是他們口中的「吳掌柜」了。
余良在心裡嘆了口氣。似乎離國的民風便是如此,不甚喜歡那些打打殺殺的事情,倒是對這些痴男怨女的哀怨故事頗為喜愛,心說若是搬些某位奶奶的瑪麗蘇出來怕不是更受歡迎。倒是那「吳掌柜」確實是個有頭腦的,這種連鎖的模式大概也是自己無意中言及被他有心記了去,到是沒成想真能施行開來,想必必然是搭上了某個不得了的線。能如此順利肯定也是離國官家出了力,畢竟這也相當於鋪了個相當便利的情報網路,說不得此時客棧之內就有離國的探子在。或許是那個打瞌睡的掌柜,或許是那個殷勤招呼的小二,亦或乾脆就是樓上的那個說書先生,亦或是剛剛沖著自己傻樂拱手的某人。
余良想到這裡不僅輕輕皺了下眉頭,若真是如此,按理說這《紅樓》在離國如此受歡迎,自己這個「作者」怕不是很有可能已經被離國的有心人盯上了?
只是不知道自己的面容是否已經暴露,自己雖說做了個道士的裝扮但並未喬裝。這會兒余良已經在思索是否該略作修整下面容,畢竟也是被曾經三大邪術熏陶過的人物,簡單的改變容貌想來還是不難。
余良還在暗自思索,便聽聞一陣有些清脆的馬蹄聲由遠及近,片刻后便停在了門前。
隨著小二的招呼,一個頭戴帷帽的身影撞開雨幕,進入店中。卻未著急落座,只是站在門口,透過帷帽上耷落的薄紗看向屋內,一動不動的細細打量。
說書人似乎也被這人看的分了神略微一頓,整個客棧肅然一靜,針落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