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你的選擇
我喜歡你的選擇
《卡薩布蘭卡》被評為20世紀最經典的百部影片之一,相信每位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會為英格麗·煲曼在片中的精斟表演而讚歎,特別是最後一個鏡頭:迷霧籠罩下的機場,煲曼向里克(漢弗萊·鮑伯飾)投去最後一瞥,那飄忽、迷離的眼神,將這一幕離別的場景定格為永恆……當時拍完這組鏡頭,與她演對手戲的鮑伯就意識到,這將是電影史最為著名的鏡頭之一。他激動地走上前,由衷地對煲曼道:「我喜歡你的選擇」。
這是一句好萊塢行話,當演員們相互祝賀時常常這樣說。他們知道,如果一個同事成功地表現出一個完美的瞬間,這是因為他(或她)已經在排練廳嘗試過幾十種不同的方式,然後選擇了這一個完美的瞬間。所以鮑伯不會像觀眾或記者那樣,讚美煲曼「嘿,你演的太好了!」或是「你演的真棒!」而是說「我喜歡你的選擇!」
不僅演員如此,編劇亦如此。創作一部片長兩小時的電影,通常要用6個月甚至更久,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亞於一部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雖然最後落實在稿紙上只有5萬字。編劇們都知道,創作一部劇本付出的工作量與最後成稿不是一比一,而是10比1、甚至20比1。為了寫出男女主公相遇的場面,他們通常要在卡片上列出從機場到酒吧20個不同場景,反覆比較、選擇,以便確定一個最符合劇情、並且以前沒被拍過的獨特場景。場景確定后,接下來是主人公對話,他第一句話說什麼?絕不可能「今天天氣不錯」,「你最近在讀什麼書」這些陳詞濫調,這樣的劇本永遠也別想搬上銀幕。
不過,與導演工作相比,演員和編劇還算幸運的,畢竟是在自己的地盤上耕作,不用花費膠片。而導演就不行了。拍電影就像建網站,是一個燒錢的過程。當導演喊出「開機」兩個字,錢就沙漏里的沙子一樣,一刻不停地往外流。為了拍出一個完美的瞬間,導演總想花更多的錢搭更好的布景,或者乘飛機去實地拍攝。一部兩小時片長的電影,至少要拍3倍以上的膠片,還不包括因為重拍而被費掉的。看著成卷的膠片被扔進垃圾堆,製片人常常心痛地要跳樓。在好萊塢,導演和製片就像一對歡喜冤家,有時親如兄弟,有時又大打出手。也難怪,製片是商人,總希望花最少的錢、拍最賣座的電影;而導演是藝術家,總想拍出一個又一個完美的瞬間,為此不知要「浪費」多少膠片和布景。
現在你知道了吧,那些在銀幕上看起來輕鬆、歡快的鏡頭,其創作過程一點也不輕鬆,歡快,充滿艱辛,枯燥。那些看似一戳而就、信手拈來的傳神之筆,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經過無數次比較、選擇的結果。正是由於這一次次嚴格、挑剔的比較、刪選,才產生一部部讓觀眾嘆為觀止的電影精品,好萊塢也因此成為世界電影霸林之主。它彙集了全世界最優秀的演員、編劇、導演,以每年400多部電影的產量,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各國輸送著一個又一個「夢」。
好萊塢是電影的天堂,在好萊塢成功了,就意味著在全世界成功。
好萊塢是電影的地獄,能在好萊塢活下來的人,也就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裡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