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得浮生一日涼

又得浮生一日涼

又得浮生一日涼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①。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這是一幅夏末秋初的風景畫。

遠處,鬱鬱蔥蔥的樹林盡頭,被夕陽照亮的山頭聳入雲端。近處,翠綠的叢竹,像一道綠色屏障,圍護在院牆周圍。院內並無著墨,但想來應是蘇軾的居所。院牆附近,有一個小小的池塘。亂蟬衰草透露出,池塘是荒蕪的,無人料管。

氣氛是幽狹的,但荒蕪中仍有生機。白鳥不嫌禪燥,不時地飛上飛下,將跳動的音符裝飾在空寂的天上。荷花不嫌池塘小,映照綠水,兀自噴吐著柔和的芳香。

在荒寂與生機並存的風景里,一個半老之人拄著藜杖,邁著緩慢的腳步。這個身影是老態龍鍾,還是自得其樂,抑或百無聊賴?看到最後兩句之前,是找不到答案的,之前的景物白描中沒有明顯的感情傾向。

「浮生一日涼」又是怎樣的答案呢?由於昨夜的雨,溽暑初褪,風氣微涼,詞人應該是舒適的。可在舒適中,還掛著几絲不甘、几絲惆悵。

「浮生」是一個帶有佛教色彩的比喻。人生在世,就像在漫漫苦海中作短暫的浮遊,不知何時命數一盡,便會徑直沉下去,一沉到底,再無聲息。李白說:「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縱是詩仙,也逃不過這宿命。

大家都是過客。生死面前,眾生實現了真正的平等。正如紅樓夢裡邢岫煙回答寶玉:縱有千年鐵門檻,終是一個土饅頭。

人生如寄的思想在詩人中代代傳遞。「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飈塵」;「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如一個難解的謎題,擺在每個珍惜生命的心靈面前,越珍視便越痛惜。既然是寄居,那麼結局便只有一個——歸去。生人是行人,死人為歸人。

同一個謎題,不同的答案。有人提出的解脫辦法是及時行樂。他們嘲笑那些「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多情種子,人生有限愁無限,為樂當及時。唐朝詩人羅隱仕途坎坷,十舉進士而不第,憤而作《自遣》詩: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蘇軾則說:「人生不過百年,索性笑他三萬六千場,一日一笑,此生快哉!」如果生命的意義可以用快樂的次數或時長來衡量,那麼及時行樂、秉燭夜遊是最成功的生活方式。

快樂是與痛苦相對而言的,不知痛者不知樂,正如不知飢者不知飽。問出「何不食肉糜」的荒唐皇帝,縱有酒池肉林,又焉知酒之甘美、肉之怡人?永遠快樂,像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一樣自相矛盾。

所以在人生如寄的既定事實面前,有人沒有及時行樂,而是選擇了及時努力。早在漢代的「古詩十九首」里,就有詩人在意識到人生「奄忽若飈塵」之後,立志「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還有人說「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後世的奇女子張愛玲更是大聲喊出了「出名要趁早」的人生格言。

在偽謙虛盛行的文化土壤里,赤裸裸的「出名要趁早」勢必要遭到嘲笑和鄙薄的。但迫不及待要罵人的「道德君子」們,竟沒時間看到「出名要趁早」那段話後面還有一段: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里有這惘惘的威脅。

其實,無論及時行樂還是及時努力、及時成名,後面那個詞的分量永遠抵不過「及時」二字所透出的荒涼。及時,是因為時不我待,若不及時就永遠沒有機會了。無論哪種選擇,都只是人們為擺脫這種荒涼而生出的本能掙扎而已。

明乎此,還有必要知道那個「杖藜徐步」的身影,究竟是老態龍鍾、自得其樂,或百無聊賴嗎?還有必要追究「浮生一日涼」究竟是哪種涼嗎?

註釋

①蕖:荷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四海一生踏歌行,蘇軾詞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四海一生踏歌行,蘇軾詞傳
上一章下一章

又得浮生一日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