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
第二十九節
在宋代,真正把書法寫好了的是米芾。書界所說的「米南宮」、「米襄陽」、「米元章」、「米顛」、「米痴」,都是他。
少有這樣一位書法家,把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全都認認真真地學了一遍,而且都學得相當熟練。然後,所有的「古法」全都成了自己的手法,刷、刷、刷地書寫出來。那些筆法都很眼熟,但又無法確定是誰的「古法」,它們被交相取用,又被交相破格,成就了一個全能而又峭拔的他。
我本人在學書法過程中,曾從米芾那裡獲得過不少跳蕩的愉悅感、多變的豐裕感、靈動的造型感。但在趨近多年後才發現,他所展現的,更多的是書法之「術」,而不是書法之「道」,因此反而又倒逆到他的源頭上去了。
不錯,在正峰、側峰、藏峰、露峰的自然流轉上,在正反偏側、長短粗細的迅捷調度上,米芾簡直無與倫比。但是時間一久,我們就像面對一個出神入化的工藝奇才,而不是面對一種出自肺腑的生命文化。
米芾蜀素帖局部
米芾研山銘局部
米芾苕溪詩卷局部
米芾對自己摹習長久的唐代書法前輩有相當嚴厲的批評,例如說歐陽詢「寒儉無精神」,說虞世南「神宇雖清,而體氣疲苶」,等等,這當然是後代的權利。他認為唐代的毛病是過於遵「法」,因此他要用晉代之「韻」來攻,這倒很有見地。遺憾的是,他在晉「韻」、唐「法」之後,又提出了自己的所謂宋「意」,卻有點不知所云了。他的「意」包括意趣、色調、氣骨、精神等等,範圍很大,內容很泛,交疊很多,如果把這一切都一起打包,命名為宋「意」,與晉「韻」、唐「法」相提並論,在理論上實在有點混亂,而且對晉、唐也失之片面。
實踐家一玩理論,常常會陷入這種雲遮霧罩的谷地。如果理論家再跟著鬧,那就更混亂了。
米芾的書法,多為行草。我最喜歡的,一是《蜀素帖》,二是《苕溪詩卷》。此外,《多景樓帖》、《研山銘》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