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論語》

3.《論語》

3.《論語》

【點擊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是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所記錄的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部書,大約編訂於戰國初期。

【情節濃縮】

《論語》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到哲學、政治、文學、教育、倫理等,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典籍。全書20篇、498章。其中前10篇有9篇以記錄孔子的言論為主,第10篇《鄉黨》記錄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瑣事、態度;后10篇中有8篇以記錄孔子言論為主,第19篇《子張》記錄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論。

《論語》融政治、道德與教育為一體,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許多有普遍意義的原則。孔子強調,道德與行政不同,單純依靠刑罰和行政手段不行,百姓懾於刑罰,不敢做壞事,卻也不會有知恥之心;只有實行德治,才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自覺不做壞事。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后教、取信於民等重要原則。

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在《衛靈公第十五》中,孔子對子貢說:「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予一以貫之。」這個「一」,佛家叫「佛」,道家叫「道」,儒家則稱為「仁」。

在仁學中,孔子一方面倡導愛人、匹夫不可奪志,提倡獨立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以仁為己任,見利思義,見義勇為,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種把個人人格與社會責任、社會義務相統一的人生觀。

在人我關係上,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推己及人的原則;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寬、敏、惠、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規範;還特彆強調「為仁由己」,啟發每個人的自覺道德精神,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養方法;並且論證了道德思想與禮儀規範的關係,要求人們仁禮兼備、文質彬彬。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啟髮式教學等許多有價值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中國教育和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與4位弟子課餘閑談,孔子讓他們各談志向。急性子的子路搶先談。他的志向蠻有氣魄,孔子微微一笑。細心的冉求說起話來謹慎謙虛。輪到頗有外交官風度的公西華,一開口果真是外交官的口吻:「非曰能之,願學焉……」。三人情態聲口各異,在一邊悠然鼓瑟的曾皙撥完最後一音,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睿,詠而歸。」清雅從容的曾皙說出了老師的心聲,孔子喟然感嘆:「吾與點也!」這樣的討論、這樣的教育猶如春風化雨、怡人性情。

【作品賞析】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語言簡明、質樸、精確,有許多句子閃爍著智慧的光輝,耐人尋味,並成為格言流傳於後世。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糧食店」。可以說,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們這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精神食糧」,具有不可滅、不可毀的不朽價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青少年名著快讀1000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青少年名著快讀1000部
上一章下一章

3.《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