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國恨家仇
平白無故起了一股微風,將熱氣給吹走,溫度似乎涼了不少,秦士郎回過身,要虎賁中郎將嚴旗去拿一床薄被,一起送上城門樓。
嚴旗這一回身去拿來薄被,兩人一同上得城門樓來,卻見鎮北侯爺已經睜開雙眼,靜靜的看著眼前王都鱗次櫛比的屋頂,神態滿足而自信。
秦士郎悄悄的走到藤椅后,問道:「侯爺,醒了。」
「起風了,一股涼意將我驚醒,不服老都不行,若是以前,怎麼會有這種情況。」太尉鎮北候,姓橋,名真田,乃是狼山郡士族橋家嫡系,一生戰功卓著,一步一步拜將封侯,位極人臣,一時無兩。
秦士郎道:「此時已是入冬時期,眼看就要到了寒冬,您這麼毫無遮蓋的躺在藤椅上休息,誰能與您比。」
太尉鎮北候沒有回應秦士郎,朝手裡捧著薄被的嚴旗道:「嚴旗,你這薄被是給本侯爺拿的。」
嚴旗道:「起風了,怕侯爺感上風寒,病痛可是活受罪。」
太尉鎮北候站起身子,不服輸的道:「我還沒這麼脆弱,本侯爺就算是老了,也比贏山候那老不死的硬朗。」
嚴旗道:「侯爺所言極是。」
太尉鎮北候指著虎賁軍營又道:「好好的訓練這些軍士,要當得起龍國虎賁軍的威名來。」
嚴旗道:「侯爺請您放心,承蒙侯爺青睞,末將未曾絲毫懈怠。」
太尉鎮北候道:「嚴旗你是跟著我南征北戰的老將了,應該知道這些虎賁軍的弱點,他們還是缺少戰場的磨練,臨戰經驗不足,雖然號稱龍國的精銳步卒,若真是與狼山郡的邊軍對敵,你覺得哪只軍隊的勝算多。」
嚴旗沉吟一會道:「若不論將領的排兵布陣運籌帷幄,只怕是邊軍勝算多。」
太尉鎮北候呼出一口氣:「這次蘇沖帶著輕騎軍與羽林軍經過戰火的洗禮,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毋庸置疑,蘇沖這人還是有些眼光和能力。」
嚴旗道:「此次王師傷亡不少,贏山侯爺他們還要善後,也夠他們頭疼。」
太尉鎮北候輕哼一聲,不與置喙,在城門樓上走了一段后,大步往城門樓下走去。
秦士郎緊隨身後,說:「東海那邊來了八百里加急,直接先送到了丞相府,信使還是蘇沖的大侄子。」
太尉鎮北候並沒震怒,推測道:「戰局已定,這是捷報。」
秦士郎道:「應是如此,東海動亂不會再起。」
太尉鎮北候道:「不起動亂比起動亂要好啊,天虎國這些年休養生息,進行一系列的深入骨髓的改革,國力得到巨大的提升,天虎國王仍然記得八年前那一戰,一心想著報仇雪恨,他只缺一個開戰的契機。」
秦士郎道:「天虎國王善斷奇謀,眼高手長,稱得上一位雄主,天虎國可算是我們的頭號大敵。」
太尉鎮北候道:「若不是這次提前知道天虎國大軍動向,齊集狼山郡邊界,意圖進擊狼山郡,我倒是忘記了我與天虎國的國恨家仇。」
頓了頓,太尉鎮北候感慨道:「我忘記了,不代表天虎國會忘記,他印驚鳴更不會忘記。」
秦士郎道:「侯爺,我一直有一個疑問,那人如何知道天虎國大軍動向,此等別國軍部機密大事,我龍國之人如何能夠準確知道時間和地點。」
太尉鎮北候道:「我不是沒想過將他抓住嚴刑拷打,問個明明白白,只是他於此戰起到關鍵性作用,我平生恩怨分明,不管他何種陰謀目的,我也不動他一根毫毛。」
秦士郎道:「此人心思慎密,行事嚴謹小心,幾乎無破綻,如果不採取非凡手段,短時間內只怕收效甚微。」
太尉鎮北候道:「無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一個人翻不起什麼大浪,只要派人嚴密監視住他,一舉一動隨時來報,如果有人想害他,還要幫他解決禍害。」
從虎賁軍營出來,太尉鎮北候坐上了罩棚雙駕馬車,秦士郎也有幸同坐,八騎鐵領騎士當先開路,其後跟著數十披甲執戈的軍士護送著馬車,打道回府。
回到鎮北侯府,府里當差立即來報,軍部收到信報,還是八百里加急,蘇沖率領的王師大獲全勝,將白巾軍屠戮殆盡,只可惜讓白巾軍首領中天王逃到了龍國與神象王國邊境,請太尉大人定奪,是否進入神象王國國土追擊。
太尉鎮北候還猜測八百里加急是將白巾軍全部剿滅,誰知道信使加急來報竟然是請求指令,這指令讓他是暴跳如雷,大罵:「蘇沖這匹夫,還不如讓趙槍當主帥,竟然讓白巾軍頭號首領逃入了神象王國,出師未捷先戰敗,他這大將軍的頭銜我定叫他加不上。」
太尉鎮北候罵過後,氣喘如牛,久久沒有平息,這是真正的震怒了,這事乾的真是令他大失所望,如鯁在喉,還要他這個太尉來定奪,定奪個鳥啊。
秦士郎此時不敢隨意進諫,只能小心謹慎的陪侍身旁,察言觀色,見縫插針。
太尉鎮北候道:「蘇沖這匹夫打仗不行,玩陰謀詭計倒是在行,肯定是贏山候手底下的那些謀士出的主意,去查是誰出的主意,查出來給我把他宰了。」
陪侍的貼身護衛,立即領命而去,秦士郎倒是一聲不吭,無動於衷。
太尉鎮北候氣道:「我已經能夠想見明日的朝會,贏山候的人都爭著看我如何定奪了,秦士郎,你說我是打還是不打?」
秦士郎冷靜道:「打。」
太尉鎮北候道:「這才是我的行事作風,我橋真田打仗怕過誰,若是因為白巾軍逃入神象王國境內,我決定不予追擊,世人是不是道我鎮北候也有膽怯怕事的時候。」
秦士郎道:「白巾軍入神象王國境內,如果神象王國不希望兩國交戰,必然將白巾軍趕回來,若是放任白巾軍入境,作為威脅我龍國邊境的籌碼,只怕到時候入境追擊必定引起兩國紛爭,然後,朝堂之上全部是彈劾侯爺的聲音,人言可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