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太平興國七年九月,遼王耶律賢巡幸到雲州焦山地方,得病不起。託孤給一文一武兩大臣:韓德讓、耶律斜軫。被封為梁王的長子隆緒接位。隆緒小名文殊奴,才十三歲,因而由蕭太后專政,恢復國號為「大契丹」。第二年,改元統和。蕭太后重用韓德讓,軍事則以耶律休哥為重寄,擔任「南面行軍都統」,負防範宋軍北上的全責。
再下一年,宋朝也改元了,稱為雍熙。雍熙二年,有個屯守邊境的將領叫賀懷浦,與他的兒子雄州刺史賀全圖,一向喜歡發議論,此時上書皇帝,說契丹主年紀太輕,母后專政,寵信一班佞臣,這是討伐契丹的一個大好時機。
他的話只說對了一半,契丹母后專政是不錯,但寵信的卻不是一班無用的佞臣。蕭太后蕭燕燕,方在盛年,宮闈寂寞,難免有像武則天的「蓮花六郎」那樣的寵臣。但效勞床笫並不能效勞疆場,這一點在蕭太后是看得很清楚的,絕不會以私害公。
然而皇帝卻偏偏聽信賀家父子所未說對的那一半,決定來年春天,大舉取燕,以曹彬挂帥,銜頭是「幽州道行營都部署」。這因為仍舊算皇帝親征,所以銜頭中有「行營」字樣。
曹彬左右還有兩路人馬。一路是米信負責,由河北東面直上出雄州,也就是幽州東北的順義縣,一方面阻斷契丹南下,一方面配合曹彬夾攻幽州。
另一路與曹彬在定州也就是河北定縣分道,曹彬略微偏東,直撲幽州;定州路都部署田重進則略微偏西,出飛狐口——這一路與第四路的任務不是攻城,但比攻城來得重要,是預備與契丹大戰的主力。
第四路由潘美挂帥,銜頭是「雲、應、朔等州都部署」。雲州是大同一帶,應州是渾源一帶,朔州是馬邑一帶。這三州在太行山之後,原是石敬瑭割與遼國的十六州中的三州。皇帝決定收復失土,所以命潘美由河東往河北打,與出飛狐口的田重進會合,不僅要擋住契丹援燕之師,而且要求迎頭痛擊,希望這一場硬仗,就能打得契丹一蹶不振。
四路人馬中,潘美這一路最受重視,其中原因之一是,他的副帥就是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