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赴後繼的復古運動

前赴後繼的復古運動

前赴後繼的復古運動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的文學流派,它的成員有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人物。世人為了將他們和後來的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區分開,於是稱他們為「前七子」。

前七子中七人都是進士,他們氣節清高,都對當時腐敗的朝廷以及庸弱的士氣非常不滿,他們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台閣體詩文以及「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他們的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也就是想為詩文創作指明一條新的路子,來拯救當時萎靡不振的詩風。他們的本意是想要改造文風,但他們卻走上了一條以復古為革新的老路。

前七子崛起於文壇以後,他們的復古文學主張迅速風行天下,成為當時的文學思想主流,掀起了一場文學復古運動。這在明代文學史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過這七人的文學見解也並不全都相同,在創作上也是各有特色。

「后七子」是一個比較嚴密的文學宗派。公元1548年的一天,進士出身且在京師任職的李攀龍、王世貞結交,在一起討論文學,他們商議重新揭開李夢陽、何景明等人文學復古的「旗鼓」。之後的兩年,徐中行、梁有譽、宗臣中了進士,和李攀龍、王世貞結成詩社,然後便有「五子」之說法。後來謝榛、吳國倫兩個人又加入進來,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后七子」。

后七子沿承了前七子的文學主張,他們同樣強調以漢魏、盛唐為楷模,「謂文自西京、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無一語作漢以後,亦無一字不出漢以前」。相對於前七子,他們的復古風更甚,他們的觀點更絕對。后七子講究格調和法度,互相標榜,廣立門戶,聲勢更加浩大,將明朝文學的復古風推向高潮。后七子在文壇上活躍的時間要比前七子長得多。

后七子和前七子有許多相似之處,其弊端也相同。他們想要通過復古來突破當下文學的困境,但又陷入了復古的圈子裡,而且這種思潮對後代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但總體上來說,他們的文學復古運動對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有著很大的貢獻,並且有些人還表現出一定的重視獨創和性靈的傾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歷史常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歷史常識
上一章下一章

前赴後繼的復古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