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蒲松齡(公元1640年—公元1715年),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蒲松齡出生在一個日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他19歲應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此後便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為貢生。

蒲松齡一生為生活所迫,他應同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還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

蒲松齡個人仕途的坎坷,使得其對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體會,這也促使他把滿腔的熱情和追求都投注在孤單的創作中,將揭露和抨擊科舉弊端作為《聊齋》的重要內容,並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應試士子形象。

1715年正月,蒲松齡病逝,享年76歲,其代表作為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該書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成功塑造了許多形象鮮明的藝術典型,其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歷史常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歷史常識
上一章下一章

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