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第一百回舉總統孫文就職遜帝位清祚告終

卻說黃興既受了大元帥的職任,正擬派兵援鄂,忽聞清廷降旨,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料知停戰在即,因此從緩。這袁大臣恰委任尚書唐紹儀,作為代表,南下議和。唐奉命至漢口,先由駐漢英領事,轉告黎都督,黎不便力拒,允與熟商,當由雙方暫時停戰。唐紹儀進見黎都督,交換意見,議了兩天,黎以黃興在滬,已任為大元帥,一切取決,當就上海開議。於是唐紹儀又從漢口乘輪到上海來,是時上海各代表,已公推博士伍廷芳為外交總長,議和事亦委他主持。會議地點,就在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廳。兩下列座,除兩大代表外,尚有參贊數員。晤談后,各取委任書交閱,互驗屬實,然後討論和議。議至四點多鐘,伍代表提出四事:一,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體。三,給清帝年金。四,量恤旗民。唐代表瞧這四條,不便承認,只答稱須電達內閣,方可定奪,當下散會。看官!你想「清帝退位」四字,簡直是要將清室河山,歸還民國,清廷王大臣,焉肯即日允從?袁大臣自然不能代允,但欲峻詞拒卻,必致決裂,弄得戰禍綿延,終非良策。恰是兩難。想了又想,只好把君主民主兩問題,熟詳利害,複電唐代表,令他再行辯駁。唐紹儀乃續約伍廷芳,申議兩次,伍廷芳決立民主政體,方可休兵,彼此幾至決裂。當由德領事出為調停,德領事名婆黎,繫上海各領事的領袖,他奉駐京德使命,有意排解。遇開領事團會議,招集英美法日俄五領事,詳述意旨,五領事自然樂從。那時德領事即將意見書,交與伍、唐兩代表,其文云:

駐紮北京德國公使館,曾奉本國政府訓令,向各議和使陳述私見。德國政府,以為中國如果繼續戰爭,不特有危於本國,並有危於外人之利益安寧。現德國政府,依舊嚴守中立,但不得不盡義,為私交上之忠告。願兩議和使設法將戰事早日消滅,從兩造之所自願者,辦理一切事宜,有厚望焉。

伍、唐兩代表接書後,只得共表同情,再事磋商。會聞山東都督孫寶琦取消獨立,山西省城太原府,又由清軍佔領。清廷一方面,似乎有些生色。嗣由革命黨大首領孫文,航海歸來,滬上各民軍代表,個個歡迎,一片舞蹈聲,喧呼聲,與吳淞江水聲相應,熱鬧的了不得。過了兩三天,各代表遂開選舉大總統會,投票選舉。啟箱后,孫文票數最多,應任為大總統。續舉副總統,是黎元洪當選。大眾遂歡呼「中華共和萬歲」三聲,隨由各代表通電各處,於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西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一號,組織中華臨時政府於上海,建號中華民國,即以此日為民國元年元月元日。是民國一大紀念,故大書特書。孫文赴南京受任,火車上面,遍插國旗,站旁軍隊林立,專送孫總統上車。由滬至寧,每到一站,兩旁皆列隊呼萬歲。午後抵南京,國旗招展,軍樂悠揚,政學軍商各界,統來站相迎。駐寧各國領事,亦到來迎接。各炮台,各軍艦,各鳴炮二十一門,表示歡忱。別開生面。孫總統下車后,改坐馬車至臨時總統府,早有黃興、徐紹楨等,站著左右,迎迓入內。是晚即在公堂行接任禮,各省代表,與海陸軍代表,齊呼「中華民國萬歲」,聲振屋瓦。代表團報告選舉情形,請臨時大總統宣讀誓詞。孫文即朗聲宣誦道:

顛覆滿清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讀畢,由代表團推舉景帝召,捧呈大總統印信,由孫總統接受如儀。各代表又推徐紹楨讀頌詞,讀後,孫總統答稱:「誓竭心力,勉副國民公意。」大眾更歡呼而散。孫總統遂立中央政府,為行政總機關,中央設參議院,各省設省議會,為立法機關。並提議改用陽曆,交參議院公決。參議院議員,暫以各省代表充選,即日通過改歷議案,以十月十三日為正月一日,並為中華民國紀元,通電各省公布。又議定政府制度,暫仿美國成制,不設總理,但設各部總次長如下:

陸軍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海軍總長黃鐘瑛、次長湯薌銘,司法總長伍廷芳、次長呂志伊,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教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總長張謇、次長馬和,通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

南京政府成立,民軍聲焰愈張,遂創議北伐,傳檄遠邇。各省踴躍起應,連一班女學生,也想大出風頭,組織北伐隊。這也可以不必。上海名優闊妓,都借著色藝,募捐助餉,似乎直搗黃龍,指顧間事。各洋商見時勢危急,恐礙商務,遂聯名發電,直致清廷,要求早日改建國體,妥定大局。先是攝政王載灃,因袁大臣已任內閣總理,自己無權無勇,正好藉此下台,辭退監國重任。經隆裕太后允准,令他仍醇王爵號,退歸藩邸,不再預政。此後一切政務,都責成總理大臣。至保護幼帝的責任,歸太保世續、徐世昌。此旨頒后,全副重擔,都肩在袁總理身上。袁總理倒也不怕。有大受才。惟南北和戰事宜,所關重大,且迭接南方各電,不得不與清皇族會商,遂奏請隆裕太后,開御前會議,把民軍提出各條,令皇族自行酌奪。皇族多半反對,袁總理再電唐紹儀,徵求意見。紹儀復稱應速開臨時國會,解決政體。袁總理復轉達皇族,皇族仍是不從。唐遂辭職,議和事由袁總理自行直接。

會四川省殺了總督趙爾豐,新疆省殺了將軍志銳,甘肅省殺了總督長庚,蒙古、西藏,也居然獨立起來。袁總理未免著急,仍奏請隆裕太后,如前代表唐紹儀議。太后躊躇未決,袁總理也奏請辭職,願退居間地。急得太后束手無策,只好溫詞慰留。袁總理仍是固辭,太后復封他一等侯爵。清已不臘,還有什體虛名虛位,可以籠絡袁總理。袁復懇切上表,不願就封。做作耶?真心耶?太后只得再與老慶商議,要他至袁總理邸第,竭力挽留。袁乃辭封就職,再與伍廷芳往返電商。奈民軍得步進步,先爭論國會地點,兩方辯駁的電文,差不多有數十通。至南方政府成立,竟將國會一說擱起,定要清帝退位,才肯甘休。山窮水盡,奈何奈何?

斯時清廷已無兵無餉,勢難再戰,只得由隆裕太后出場,再開御前會議。皇族等統已垂頭喪氣,隆裕太后也垂著兩行酸淚,毫無主見。獨軍諮使良弼抗聲道:「太后萬不能俯允民軍,愚見決計主戰。」只你一人主戰,如何成事?太后道:「兵不效力,餉無從出,奈何?」良弼道:「寧可一戰而亡,免受漢人荼毒。」皇族見良弼非常決裂,恰也膽大起來,隨聲附和。會議仍然無效,過了兩三日,袁大臣出東華門,遇著炸彈,未被擊中,恰拿著刺客三名,偏偏這良弼從外歸家,突被炸彈擊斃。拿住刺客,據供是民黨彭家珍,也不知是真是假。家珍當時受戮,無從細詢。自是清皇族個個驚慌,逃的逃,躲的躲,哪個還敢來反對遜位?在鄂統領段祺瑞,復聯合北方將弁四十二人,電請遜位。隆裕太后不得已,授總理大臣袁世凱特權,電告民國代表伍廷芳,商議優待清室條件。彼此又辯論數日,適值汪兆銘等,釋放回南,參贊和議,於優待清室事,恰主張從厚,才得磋商定局。袁總理稟明隆裕太后,且再請皇族議定。隆裕太后含淚道:「他們都已擁資走避了,剩我母子兩人,還有何說?你去擬旨便是。」言畢,痛哭一場。袁大臣卻要暗笑。還是袁總理勸慰數語,才行退出。隨即擬定三道諭旨,入呈太后瞧閱。太后只得鈐印御寶,鈐寶時,兩手亂顫,一行一行的淚珠兒,流個不休,隨把諭旨交與袁總理。袁總理也即署名,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頒布天下。第一道諭旨云: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第二道諭旨云: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復奏,民軍所開優待條件,於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制,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屬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焉!欽此。

(甲)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贊成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退之後,優待條件如下:

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后,改為四百萬圓,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德宗陵寢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皇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舊。(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私權及公權,與國民同等。(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一)與漢人平等。(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第三道諭旨云: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現在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弭大亂,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勢必演至種族之慘痛,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荼毒,后禍何忍復言?兩害相形,惟取其輕者,正朝廷審時觀變,痌瘝(tōngguān)吾民之苦衷。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籌利害,勿得挾虛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禍。著民政部步軍統領薑桂題、馮國璋等,嚴密防範,剴切開導,俾皆曉然於朝廷應天順人,大公無私之意!至國家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內列閣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為一人一家而設。爾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時艱,慎供職守,應即責成各長官,敦切勸誡,毋曠職守,用副夙昔愛撫庶民之至意!欽此。

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臨時大總統孫文,因袁世凱推翻清室,有功民國,至此點眼。特把大總統位置,完全讓與。大眾亦多半贊成。於是內閣總理袁大臣,遂任民國第二次臨時大總統。至若副總統位置,當南京會議時,曾推黎都督元洪,不復再選。從此「帝德皇恩」的字樣,一概刪除。回應首回起筆。這位隆裕太后,自宣布共和后,寂居宮禁,抑鬱寡歡,至次年冬間,積成脹疾,奄奄而逝。上謚為孝定景皇后,清室事從此了結。全部《清史通俗演義》,亦就此告終。

統計清自天命建號,至宣統退位,共二百九十六年,自順治入關,至宣統退位,共二百六十八年。小子於此書告成后,擬再從各省光復起,至袁總統謝世止,把民國曆年大事,演成小說,陸續出版,以供諸君續閱。但現在筆禿墨乾,腦枯力敝,只好休息數天,與諸君期諸他日。諸君少待,還有幾句俚詞,作為全部小說的尾聲:

清自攝政始,復以攝政終。

順治推早慧,宣統亦幼聰。

孝庄與孝定,權位毋乃同。

得國由吳力,遜位本袁功。

一往又一復,天道如張弓。

寄語後起者,為國應效忠!

努力懲覆轍,毋以私害公!

皇帝不足貴,何苦效乃翁?此詩歸結全書宗旨。

民國成立,自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始。孫中山以二十載之苦心,始得躬逢其盛,不可謂非有志竟成之舉。惟推倒清室,則實自袁項城成之。袁之才具智術,實出民黨諸人上。而慶親王奕劻、攝政王載灃,以及滿廷諸皇族,更無一足與袁比。袁固亂世之雄哉!若隆裕太后之決計主和,下詔遜位,雖出於中外之逼迫,不得已而使然,然較諸固執成見,貽害生靈者,殆有間焉。著書人或詳或略,若抑若揚,皆斟酌有當,非漫以鋪敘見長,成名為小說,實侔良史。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鑒,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蔡東藩六史:套裝共6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蔡東藩六史:套裝共6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