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好細腰、處女病、貧血、鐵劑

楚王好細腰、處女病、貧血、鐵劑

楚王好細腰、處女病、貧血、鐵劑….人類認識疾病的歷史

一、西醫

1485至1566,德國醫生朗格(J.LANGE)首次仔細描述了這樣一個病例,這個女孩看上去「非常虛弱,近兩年來,她的面色越來越蒼白,唇淡無華,無力,動則心跳加快,納呆,尤其厭惡肉食。」朗格把這種病稱之為「處女病」,因為他發現,絕大多數的病例都是處女。

朗格猜想這種病是一種身心病,是因為處女的性壓力及經血不調引起的,一旦她們結婚並有性生活,這種病便會不治而愈。這種「處女相思病」的說法,在佛洛伊德出現之前,流行了三百年,直到19世紀末還一直是人們通常的看法。

17世紀的法國上流社會流行細腰長裙,所謂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當時的少女無不以細腰苗條為美,一種名為「綠色病」的疾病流傳開來。這種「GreenSickness」在醫學上又被稱為「Chlorosis」,它有一個希臘詞源「Chloros」,這種病在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著作中,都被認為是一種「歇斯底里的精神疾病」,可是英國醫生辛登漢姆(T.Sydenham,1624-1689)卻認為這是因為「血氣不足」而引起蒼白無力,心悸,嚴重者引起精神失常。他給出了一種獨特的療法:飲用從鐵礦里採集的礦泉水。

要知道在17世紀人們還不知道鐵是血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羅馬醫學中,鐵是力量的像征,來源於火星之神,是戰爭與鮮血的代表。也許這就是辛登漢姆神奇處方的來源吧。

人們知道鐵存在於血液中,是因為到1713年,兩個法國科學家在血液的殘存物的灰燼里發現了鐵元素。其實在醫學發展史上,人們總是先偶然找到了治療疾病的藥物,然後才慢慢發現其治療的原理。

直到19世紀上半世紀,痿黃病在歐洲和英國廣泛流傳,儘管關於它是否「精神性疾病」的爭吵鬧得沸沸揚揚,但一個法國內科醫生卻因此賺了大錢。他叫伯勞德,他弄出了一種藥丸,裡面主要是鐵劑,這種「伯勞德藥丸」風靡一時,而從他開始,人們才認為「鐵」是一種可以治療貧血的藥物。

化學家和生理學家開始做動物實驗,他們發現了「血紅蛋白」,這是含鐵的主要血液成分。可是令人沮喪的是,當時的實驗證實,人體似乎並不能從「伯勞德藥丸」里吸收無機鐵而生成血紅蛋白。

直到1893年,愛丁堡大學醫學院講師斯道克曼(Stockman,1893)才從實驗的角度證實了人體可以吸收無機鐵併合成血紅蛋白,而所謂的「痿黃病」的機理是女性月經期血液流失以含鐵食物攝入不足。儘管利用鐵劑治療痿黃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關於其機理,生理疾病還是心身疾病的爭論仍然喋喋不休。直到1937年,哈佛醫學院才把痿黃病的特徵定義為貧血。但近年又有學者開始論證痿黃病作為女性青春期疾病,還是應該從精神醫學的角度追溯到希波克拉底和蓋倫時期的「處女病」。

不管怎麼說,缺鐵性貧血,作為一種疾病,至今仍然是世界關注的話題,據WHO國際衛生組織調查,在全世界範圍內,缺鐵性貧血在婦女兒童中的比例高達30%以上,中國可能還高於這個數字。鐵劑作為最常用的藥品,在每個藥店都能買到。

二、中醫

關於鐵,《本草經》云:鐵味辛、甘平而無毒。熟鐵,鐵精稍溫,久服微熱,生鐵,鐵漿微冷。冷熱雖殊,俱至明目鎮心,安魂定魄,實五臟,堅肌膚,除心煩,去黑子,療熱風,皮膚中氣風,癲癇驚悸恍惚,惡瘡瘑疽疥癢,胸膈中氣塞,不能化食,諸下部惡病,陰脫肚,蟯蟲五痔,皆悉主之。

《名醫別錄》(南北朝大道士陶弘景)云:鐵屑燒之,投酒中飲。主賊風,風疰。又云:以鐵團燒赤,投鹽醋中,青布裹之,熨腋下多時,除胡臭及汗氣。又鐵漿及鍛家磨鐵汁,澄清飲之,令婦人斷產。又以剛鐵合半夏湯,能療氣噎反胃等疾。

又《仙方古錄》有鐵丹,既非常葯,人怯不能服。又以鐵化為水飲之,鎮心強記,除風去熱。又有服鐵末法,終不逮此。

又按《古今經方》,唯金玉不可輒服,令人心腸焦爛,有毒故也。唯銀鐵二種,乃堪久服,無毒故也。

上引這些文獻,其中應有鐵鹽的成份。但無一與貧血有關。

缺鐵性貧血.屬中醫痿黃、黃胖、虛損、虛勞、血虛等範疇

中醫並不是不知道治療痿黃的方子,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有「痿黃」之名,但卻是列在黃疸症之下的,已經提到用礬石來治療,偏向於攻瀉,似乎不是治療貧血的方法。

但後來中醫找到了治療「痿黃」的良法,用的是綠礬。綠礬又是一種常用的染料,這東西味道很怪,沒人以為它能夠補血。

綠礬首出於《日華子本草》,【異名】青礬(《唐本草》),皂莢礬(劉禹錫《傳信方》),皂礬(《普濟方》)。為硫酸鹽類礦物水綠礬的礦石或化學合成品。天然綠礬的化學成分主要含硫酸亞鐵,因產地不同,常含或多或少的銅、鋁、鎂、鋅等夾雜物。

直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才找到了一點頭緒。李時珍根據一本《張三丰仙傳方》的記載,其中的伐木丸雲,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

用蒼朮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黃酒面曲四兩,炒赤色,皂礬一斤,醋拌晒乾,入瓶火煅。

為末,酣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日二、三服。

時珍嘗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滿腹脹,果有效驗。

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濕化涎,利小便,消食積,故脹滿、黃腫、瘧痢、疳疾方往往用之。

李時珍認為,「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消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其實,他不知道唐代的道士蘇游早已造出了補血良方,完全是用鐵劑為主的一系列方法。

很可惜的是蘇游的方子因為是道家的秘傳,幾乎沒有流傳。《宋史經藉志》里記載了「蘇遊方五卷」,可惜的是失傳了。只在宋代編的《雲笈七籤》里保留了他的《三品頤神保命神丹方》。能看到的人實在是不多,李時珍估計也沒見到過。

蘇游是一個很怪的道士,他不煉五金八石,卻專煉鐵,他用精鍊的鋼鐵加上鹽水鏽蝕,然後刮取表面的鐵鏽,製成了鐵的二價鹽,並以此為主方,來治療各種疾病。

蘇游的「大力丸」:

主鎮精神補髓肉堅如鐵氣力壯勇一人當百,長服方,以王日為始

胤丹一百二十分,乾地黃八十一分,兔絲子七十二分,茯苓二十四分(煉黃),徐長卿三十二分,巴戟天七十二分。

右六味密和丸如梧桐子大,若飲酒,酒服二十四丸,日再服,日加二丸至三十二丸為恆服。百日雄氣大至,語聲嘹亮,行步如風,經得一年,萬病消除,筋髓充實,力知百人,惟房之間,夕能御百,亦不疲倦。麵皮光悅,色澤如華英……

基本上可以肯定,這便是公元七世紀的「鐵劑」。比「伯勞德藥丸」應該不差的。

可惜的是,一是蘇游的方法沒有並推廣開來,二是中醫可以知道含鐵的東西能治痿黃症,但跟白勞德們一樣,不會知道血卟啉,血紅蛋白這些必須要等到生物化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了解的東西。

三、關於中醫西醫

從痿黃病的歷史與鐵劑治療的歷史不難看出,中醫西醫本無區別,都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治療某種疾病的特效藥。

十四世紀以前,西醫絕不比中醫高明。所謂西醫,應該是在近現代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出現之後才突然超越了中醫。

根中醫總是從《黃帝內經》里找理論根據一樣,西醫也總是從希波克拉底和蓋倫醫學中找依據。

關鍵點是,西醫最終拋棄了古希臘的醫學經典,從生物化學的角度接示了缺鐵性貧血及鐵劑治療的機理。而中醫什麼都不是,雖然碰巧曾經發明過這種「鐵劑」的方葯,但卻什麼都不是,沒有理論,那些鐵為自然之精,什麼陰陽五行之類的鬼話,不能算理論。

可惜了中醫的許多方葯,總是被埋沒,總是被亂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唐朝當鍊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回到唐朝當鍊師
上一章下一章

楚王好細腰、處女病、貧血、鐵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