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設法平靜地走向人生終點
四、設法平靜地走向人生終點
人老了,能力在衰退,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不論悲歡,守一方生活,感激每一份溫潤。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心,就能在臨近生命的尾聲時,還能極力地去品評生命的滋味。多理解家人,多理解孩子,儘可能少成為他們的負擔,對抗毫無質量與品質的無奈深淵。
老人最後的時光如何度過?有一劑良方叫作抱團取暖。不知您是否聽說過這個故事:在一個尋找福氣的會上,有50個人走進一個裝滿氣球的教室。主持人給每人一個氣球,要求大家在氣球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寫好后把氣球收集起來,放到另外一個房間。然後大家到那個房間,分別找到寫著自己名字的氣球,限時5分鐘找到。所有人都在瘋狂地找尋,碰來撞去,誰都找不到。主持人喊停,讓大家隨便找個氣球,然後按氣球上的名字,為氣球找到主人。不到3分鐘,大家都拿到了自己的氣球。
晚年過得好不好,取決於你怎麼過,和誰過。你身邊的人把你當成包袱,你就是負擔!身邊的人當你是寶,你就會自感生命的價值!別給兒女太大的壓力,我們自己相互協助,相互支持,抱團養老!和願意在一道的人,攙挽著散步、聊天。在陽光下打個盹,回憶一生所走過的路,把經驗教訓都記錄下來,告訴需要的人。儘力發揮自己的餘熱。
九旬老人陳司寇曾經這樣說,人在70歲以後就漸漸難過了。第一是因為病痛,第二是因為孤獨,人老了活動空間小了,與社會漸漸隔絕了,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憂鬱症。如何面對呢?她總結了以下幾條,我們可以分享:
第一,知識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醫是自己。注意學習吸收醫學保健知識;要全面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綜合分析自己的問題,摸索其中的規律及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旦意識到什麼是應該做的,就得身體力行;一旦知道了什麼是不該做的,就令行禁止,並且要長期堅持。醫生不過是聽您自己陳述,各科醫生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可能掌握您的全面情況。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醫生。健康愉快,盡量減少病痛。
第二,要有毅力,盡量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愛做的。
第三,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負擔。
第四,精神要有一定境界,文化要能豐富多彩。
現在老年人太寂寞,總盼望兒女回家看望。而陳老師不這樣。她關心時事政治,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時間表。每天忙忙碌碌,心裡很平靜充實。真正解除寂寞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內力。自己有自己的奔頭,喜歡做什麼就去做,盡量把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如果能每一個區辦一所老年課堂,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就好了,大家可以一起活動。不是還有七八十歲還能拉吊環、翻筋斗的老人嗎?甚至還有戴著呼吸器安靜作畫的高齡老人,他們的生命始終充滿著活力。
假如我們老了,並不坐吃等死,自生自滅,而是在一起讀書、交流、接受新知識,一起遊玩、散步、開展有意思的運動,多好!每天有人接送大家到老年課堂,按年齡與興趣分班。有專人關注我們的起居和健康,可以帶葯上學,可以提供飯食。還可以組織有願望、有體力和熱愛生活的一部分人參與一些社會活動。誰有所長,就教授給別人。這樣就不會被病痛所俘虜,能快樂地體會人生每一天的意義。如果還能關心時事,參加自己願意參加的公益事業,學著自己做口述史,寫出自己一生的故事,老了就不會變成礦渣,而活成一座富礦。
在陳老師滿了96歲時,各種疾病接踵而來。她一直堅持不去醫院就診,她沒有吃藥,也沒有注射和打點滴,只是堅持自己按摩和做一些腿部練習,希望還能下地步行。最後,她決定斷食。當女兒把精心烹飪的飯食端到她面前時,她推說吃不下,並掩住嘴不準別人強行餵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既不拖累別人,也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以斷食的方式來結束生命。她踐行了自己的話,「要不怕死」,「要爭取走得快一點」。她這樣說,也這樣做了。她告訴學生: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質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質量。她以生命做了見證,無論她活著,還是自我了斷,心態都如此之健康。
洪昭光大夫認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的總和,誰能保持心態平衡,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他說:「人要想健康活到100歲,心理平衡的作用佔50%以上,合理膳食佔25%,其他佔25%。」樂觀的心態是我們安度晚年的最重要的砝碼,有自己良好的社會交往網路,能很好地處理壓力,就能讓人情緒放鬆,使身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
老了,我們也要以孩童般的率性純真看待世間百態,以赤子般的火熱赤誠追求無悔人生。這樣生活會變有滋有味、有情有調。活得好一點、簡單一點,就是人生的意義。如果活得不快樂,長壽有什麼意思?我們自己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喜歡,就去唱歌跳舞;如果有愛,就來一場黃昏戀;如果要交流,就去找自己的朋友。只要活著,就充實地活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