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章 皇家 內帑
紫禁城,壽寧宮,懿安張皇后,周皇后,田貴妃,袁妃就座,下面曹化淳和一大票各監司管事太監、雜役頭目們,伸長了脖子在等著皇帝的到來。
昨天大朝會皇帝已經宣布了,內廷和外廷的財政要分開,說白了就是宮廷開支和國家戶部兩個賬,可問題是皇帝說內帑也不要了交給戶部打理,那麼宮內哪裡還有收入。
要說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明朝的財政收入由哪些部分組成,因為明王朝的財政收入構成十分複雜,所以我們需要分別去了解。首先我們要知道明朝的稅收過程是怎麼樣的,明朝各地都設有府庫用來囤積收來的稅賦,比如糧食,貨物或者白銀等等,在各地徵收完賦稅之後,就需要向兩京的大型倉庫輸送,這個時候就需要區分,哪些屬於是國家公有財產的倉庫,哪些是皇帝私人的倉庫。
戶部所管轄的倉庫主要是以太倉庫為主的國庫,左順門,寶善門以東以及南城磁器各個倉庫,這是戶部所管轄的範疇,而內府十二監,犧牲所,神樂堂,太常寺,光祿寺,國子監則各有自己的倉庫,是這些部門自己的部門經費,戶部是無權管轄的。還有太僕寺的常盈庫,以及工部的節慎庫,這也是專屬於這兩個部門的,戶部無權插手。
《明史》記載:其會歸門、寶善門迤東及南城磁器諸庫,則謂之外庫。若內府諸監司局,神樂堂,犧牲所,太常、光祿寺,國子監,皆各以所掌,收貯應用諸物。太僕則馬價銀歸之。
這是屬於國家的外庫,也就是通稱的國庫,後續我們還會詳細說明各個倉庫之間的差別,主要是了解常盈庫和節慎庫這兩個明朝國家財政的額外的主要來源。
我們俗稱的「內帑」則是明朝設置的「內府十庫」,這屬於是皇帝私人財產,有的人也說是「十二庫」,區別就是有沒有把「天財庫」和「供用庫」算作內府倉庫的問題,我們把這個十二個倉庫統稱為是「內庫」。
《明史》記載:「內府凡十庫:內承運庫,貯緞匹、金銀、寶玉、齒角、羽毛,而金花銀最大,歲進百萬兩有奇。廣積庫,貯硫黃、硝石。甲字型檔,貯布匹、顏料。乙字型檔,貯胖襖、戰鞋、軍士裘帽。丙字型檔,貯棉花、絲纊。丁字型檔,貯銅鐵、獸皮、蘇木。戊字型檔,貯甲仗。贓罰庫,貯沒官物。廣惠庫,貯錢鈔。廣盈庫,貯紵絲、紗羅、綾錦、絹。六庫皆屬戶部,惟乙字型檔屬兵部,戊字、廣積、廣盈庫屬工部。又有天財庫,亦名司鑰庫,貯各衙門管鑰,亦貯錢鈔。供用庫,貯粳稻、熟米及上供物。以上通謂之內庫。
其他倉庫我們都可以簡單知道名字就行了,只有內承運庫我們是需要去詳細了解的,內承運庫專門負責儲藏金銀,在內府十二庫中地位最高,也就是大家最常說的「內庫」或「內帑」,明朝官員請調發的「內帑」指的就是「內承運庫」。
在《明史》有這樣幾句話,說什麼六庫屬戶部,乙字型檔屬兵部,戍字、廣積、廣盈庫屬工部之類的,你們不要以為這些府庫就真的歸國家部門管理了,內庫還是只能由皇帝自己決定用途和管理,戶部可以派遣官員巡視和登記內庫收支,但是無權管理。工部只負責查驗進入內庫的東西,史載「洪武、永樂間,各處府縣歲貢彩段,工部驗中方送內庫。」而戶部只負責記賬,劉最在奏疏里曾提到的:「帑銀屬內府,雖計臣不得稽贏縮。」也就是說內府收支,哪怕是戶部的「計臣」也不能完全了解實際賬目到底多少,實際上的管理人員則完全由宦官組成。
史載:內庫置「掌印太監一員,近侍、僉書、太監十餘員,掌司、寫字、監工數十員」,「掌大內庫藏,凡金銀及諸寶貨總隸之。
內帑的主要來源則是「金花銀」,所謂「金花銀」指的是明朝賦稅改革后出現的特定名稱的白銀。一般的說法認為是為了解決從南京遷往北京的文武官員俸祿支米在途中損耗的問題,於是有官員建議在江西,南京,浙江等地折米為絹布,白銀等物,送到京城充當俸祿,這便是「金花銀」之由來,當時白銀還不是明朝的法定貨幣,所以日常俸祿是支米折俸。後來改折漕糧,便用「金花銀」作為俸祿發給在京武臣,其他多餘的全部納入內承運庫,成為了皇帝重要的收入來源。
《明史》記載:「至正統元年,副都御史周銓言:「行在各官俸支米南京,道遠費多,輒以米易貨,貴買賤售,十不及一。朝廷虛糜廩祿,各官不得實惠。請於南畿、浙江、江西、湖廣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絹、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撫趙新亦以為言,戶部尚書黃福復條以請。帝以問行在戶部尚書胡淡,淡對以太祖嘗折納稅糧於陝西、浙江,民以為便,遂仿其制。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廣東、廣西米麥共四百餘萬石,折銀萬餘兩,入內承運庫,謂之金花銀。其後概行於天下。」
以上便是所謂的「內帑」的主要由來。
內帑來源我們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那麼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之前介紹「外庫」的時候提到了太僕寺的常盈庫和工部的節慎庫,這兩個倉庫又是用來幹嘛的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太僕寺的職能,所謂太僕寺,負責的是國家的馬政事務,馬匹作為古代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需要由太僕寺這個專門的部門管理,並且因為管理馬匹耗費巨大,所以很早太僕寺就掌握了大量的財政資源,為此在成化年間修建了常盈庫,來負責儲藏太僕寺的經費。而太僕寺的收入來源一般由馬駒折銀,牧地租金,樁朋銀等等,而支出就相對比較單一了,太僕寺的財政支出主要就用於買馬,被稱為「馬價銀」。除此之外,太僕寺常盈庫的財政收入還用於招募士兵,修築邊牆,派發軍餉,犒賞士兵,撫賞邊夷等一系列軍事活動。
工部所管轄的節慎庫則是嘉靖年間設立的,當時為了緩解國家財政情況日益緊張的問題,政府為了加強財政監管而設立的倉庫。所謂「明開國以來節儉愛養,藏富於民之意,久而不渝。至憲宗晚年漸不如昔,及武宗則不知祖訓為何物。」
嘉靖八年,世宗皇帝下旨,由於國家倉庫除了戶部管轄的太倉庫井井有條以外,其他各部衙門的財政狀況因為沒有專員管理,全都混亂不堪,弊病叢生。
史載:今在外錢糧各有撫按等官督理查考,歲奏月報,自可稽察奸弊。在京惟太倉俱有成規,其餘內外衙門各項錢糧因無官查理,積弊多端。
所以現在我們要進行大範圍的財務清查,把財政狀況整理清楚,保證國庫充足。
史載:戶、兵、工三部即便通行查議,但系有錢糧衙門俱要差委科道官監收查理,通行歲報,庶革奸弊,以裕國用。
於是我們的工部尚書劉麟提議修繕後堂大庫,用以存放工部的財政收入,得到嘉靖批准,節慎庫得以設立了起來。
節慎庫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工部四司向各省征派的直料銀,即用於工程建設的銀兩,這是工部負責徵收的,還有雜料折色也是節慎庫的重要收入來源。另外還有違法犯罪的人所貢獻的贓罰銀,平常的事例銀以及捐俸助工的銀兩,都是節慎庫的收入來源。
至此,明朝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我們都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內府十二庫」中的「內承運庫」便是我們常說的「內帑」,其來源主要是「金花銀」,「金花銀」則是由南方各地起運稅糧的一部分折征而來。「外庫」則主要收入來源則是戶部管轄的太倉庫,工部管轄的節慎庫以及太僕寺管轄的常盈庫,這些便是明朝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以上資料來源於百度。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難以說的清楚,主要是明代的庫房關係太複雜了,一些名稱現代人也不熟悉難理解。各位看官只需明白一個事情,就是內帑和戶部就是難以分開的,內帑也不是皇帝不是皇宮獨自的財產獨立開支的,還不如說是皇帝為了多花錢起了一些名堂把戶部的事掌握到自己,自己太監的手裡,想沾沾光花起來方便一些。可問題是皇帝用的太監也會上下其手浪費了一大半,最後名聲皇帝落下,好處還真的不多。
「皇上駕到!」……
010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