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天志(2)

第二十三章 天志(2)

【原文】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為仁義者,則不可不察義之所從出。」既曰不可以不察義之所欲出,然則義何從出?

子墨子曰:「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何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

曰:義者,善政也。何以知義之為善政也?曰: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是以知義之為善政也。

夫愚且賤者,不得為政乎貴且知者;然後[1]得為政乎愚且賤者。此吾所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

然則孰為貴?孰為知?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

今天下之人曰:「當若天子之貴諸侯,諸侯之貴大夫,傐[2]明知之,然吾未知天之貴且知於天子也。」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貴且知於天子者,有矣。曰: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然吾未知天之祈福於天子也。此吾所以知天之貴且知於天子者。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書馴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曰:『明哲維天,臨君下土。』則此語天之貴且知於天子。不知亦有貴、知夫天者乎?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3]也。」既以天之意以為不可不慎已,然則天之將何欲何憎?

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又欲上之強聽治也,下之強從事也。」上強聽治,則國家治矣;下強從事,則財用足矣。

若國家治,財用足,則內有以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為環璧珠玉,以聘撓四鄰。

諸侯之冤不興矣,邊境兵甲不作矣。內有以食飢息勞,持養其萬民,則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

故唯毋明乎順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則刑政治,萬民和嗎,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

辟之無以異乎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今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夫豈欲其臣國、萬民之相為不利哉!

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攻小家,欲以此求賞譽,終不可得,誅罰必至矣。

夫天之有天下也,將無已異此。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都則伐小都,欲以此求福祿於天,福祿終不得,而禍祟必至矣。

然有所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則夫天亦且不為人之所欲,而為人之所不欲矣。

人之所不欲者,何也?曰:疾病禍祟也。若已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是率天下之萬民以從事乎禍祟之中也。

故古者聖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4]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

是以天之為寒熱也,節四時、調陰陽雨露也;時五穀孰[5],六畜遂,疾災、戾疫、凶飢則不至。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意不可不慎也。」且夫天下蓋有不仁不祥者,曰:當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祥者。

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若豪之末,非[6]天之所為也,而民得而利之,則可謂否[7]矣。

然獨無報夫天,而不知其為不仁不祥也。此吾所謂君子明細而不明大也。

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有矣。曰:以磨[8]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製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長遂五穀絲麻,使民得而財利之;列為山川溪谷,播賦百事,以臨司民之善否;為王公侯伯,使之賞賢而罰暴,賊[9]金木鳥獸,從事乎五穀絲麻,以為民衣食之財,自古及今,未嘗不有此也。

今有人於此,歡若愛其子,竭力單務以利之,其子長,而無報子求[10]父,故天下之君子,與[11]謂之不仁不祥。

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若豪之末,非天之所為,而民得而利之,則可謂否矣。

然獨無報夫天,而不知其為不仁不祥也,此吾所謂君子明細而不明大也。

且吾所以知天愛民之厚者,不止此而足矣。曰殺不辜者,天予不祥。不[12]辜者誰也?

曰人也。予之不祥者誰也?曰天也。若天不愛民之厚,夫胡說人殺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

此吾之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也。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不止此而已矣。

曰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有之;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亦有矣。

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誰也?曰:若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

堯、舜、禹、湯、文、武,焉所從事?曰:從事

「兼」,不從事

「別」。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

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不止此而已,書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將何以為?將以識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善其順法則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譽至今不息。

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既可得留[13]而已。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誰也?

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是也。桀、紂、幽、厲,焉所從事?

曰:從事別,不從事兼。別者,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觀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無所利,是謂天賊。

聚斂天下之醜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義也。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不止此而已,又書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將何以為?

將以識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太誓》之道之曰:「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棄厥先神祗不祀,乃曰:『吾有命。』無廖傅務[14]天下,天亦縱棄紂而不葆。」察天以縱棄紂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

故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既可得而知也。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辟人無以異乎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也。

今夫輪人操其規,將以量度天下之圜與不圜也,曰:「中吾規者,謂之圜;不中吾規者,謂之不圜。」是以圜與不圜,皆可得而知也。

此其故何?則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將以量度天下之方與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謂之方,不中吾矩者,謂之不方。」是以方與不方,皆可得而知之。

此其故何?則方法明也。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

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觀其言談,順天之意,謂之善言談;反天之意,謂之不善言談。

觀其刑政,順天之意,謂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謂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墨白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順也。順天之意者,義之法也。」【註釋】[1]然後:上脫

「貴且知者」四字。[2]傐:當為

「碻」。[3]慎:通

「順」。下同。[4]辟:通

「避」。[5]孰:通

「熟」。[6]非:上脫

「莫」字。[7]否:為

「丕」字之誤。[8]磨:為

「磿」字之誤。[9]賊:為

「賦」字之誤。[10]子求:為

「於其」之誤。[11]與:同

「舉」。[12]不:上脫

「殺」字。[13]留:為

「智」字之誤,即

「知」。[14]無廖傅務:當作

「無戮其務」。【譯文】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君子想實行仁義,就不可不察義是從哪裡產生的。」既然說不可不察義從哪裡產生,那麼義究竟從哪裡產生的呢?

墨子說:「義不從愚蠢而卑賤的人中產主,必定從尊貴而聰明的人中產生。」怎麼知道義不從愚蠢而卑賤的人中產生,而必定從尊貴而聰明的人中產生呢?

回答說:所謂義,就是善政。怎麼知道義就是善政呢?回答說:天下有義則治理,無義則混亂,所以知道義就是善政。

愚蠢而卑賤的人,不能向尊貴而聰明的人施政;只有尊貴而聰明的人,然後才可能向愚蠢而卑賤的人施政。

這就是我知道義不從愚蠢而卑賤的中產生,而必定從尊貴而聰明的人中產生的原因。

既然如此,那麼誰是尊貴的?誰是聰明的?回答說:天是尊貴的,天是聰明的,如此而已。

那麼,義果然是從上天產生出來的了。現在天下的人說道:「應當天子比諸侯尊貴,諸侯比大夫尊貴,這是確然明白知道的。但是我不知道上天比天子還尊貴而且聰明。」墨子說道:「我有知道上天比天子還尊貴而且聰明的理由。即是:天子為善,上天能夠賞賜他;天子行暴,上天能懲罰他;天子有疾病災禍,必定齋戒沐浴,潔凈地準備酒醴粢盛,用來祭祀上天鬼神,那麼上天就能幫他除去疾病災禍。可是我並沒有聽說上天向天子祈求賜福的,這就是我知道上天比天子尊貴而且聰明的理由。不僅止此而已。又從先王的書籍訓釋上天高明而不易解說的道理中可以知道,說是:『高明聖哲的只有上天,將它的光輝普照大地。』這就是上天比天子尊貴而且聰明。不知道還有沒有比上天更尊貴而且聰明的呢?」回答說:「只有天是最尊貴,天是最聰明的,既然如此,那麼義是從天產生出來的。」所以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君子們,如果心中確實想要遵行聖王之道,以利於人民,考察仁義的根本,天意不可不順從。」既然認為天意不可不順從,那麼天希望什麼憎惡什麼呢?

墨子說:「天的心意,不希望大國攻打小國,大家族侵擾小家族。強大的侵暴弱小的,狡詐的算計愚笨的,尊貴的傲視卑賤的,這是天所不希望的。不僅止此而已,天希望人們有力則相互幫助,有道義相互教導,有財物相互分配;又希望居上位的努力聽政治事,居下位的努力從事勞作。」居上位的努力聽政治事,那麼國家就治理了,居下位的努力從事勞作,那麼財用就足夠了。

假若國家和家族都治理好了,財用也充足了,那麼在內有能力潔凈地準備酒醴粢盛,用以祭祀上天和鬼神;在外有環璧珠玉,用以聘問交接四方鄰國。

諸侯間的仇怨不再發生了,邊境上的兵爭不會產生了。在內有能力讓飢者得食、勞者得息,保養萬民,那麼君臣上下就相互施惠效忠,父子兄弟之間慈愛孝順。

所以明白上天之意,奉行而施之於天下,那麼刑政就會治理,萬民就會和協,財用就會充足。

百姓都得到暖衣飽食,安寧無憂。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心中確實希望遵循聖道、利於民眾,考察仁義的根本,對於天意就不可不順從。」而且天子擁有天下,就好象國君、諸侯擁有四境之內一樣沒有分別。

現在國君、諸侯擁有四境之內,難道希望他的民眾相為不利嗎?現在例如居於大國地位的攻打小國,居於大家族地位的攻打小家族,想藉此求取賞賜和讚譽,終究得不到,而誅戮懲罰必然降臨。

而上天之擁有天下,與此也沒有區別。現在比如居於大國地位的就攻打小國,居於大都地位的就攻打小都,想以此向天求福祿,福祿終究得不到,而禍殃必然降臨。

既然如此,如果(人)不做天所希望的事,而做上天所不希望的事,那麼天也將不做人所希望的事,而做人所不希望的事。

人所不希望的是什麼呢?是疾病和災禍。如果自己不做上天所希望的,而做上天所不希望的,這是率領天下的百姓,陷入災禍之中。

所以古時的聖王,明白地知道上天、鬼神所降福,而避免做上天、鬼神所憎惡的事,以追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

所以天安排寒熱合節,四時調順,陰陽雨露合乎時令,五穀熟,六畜蕃殖,而疾病災禍瘟疫凶飢不至。

所以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心中將希望遵循聖道、利於人民,考察仁義的根本,對天意不可不順從!」而且天下有不仁不祥的人,即如兒子不侍奉父親,弟弟不服事兄長,臣子不服事君上,所以天下的君子都稱之為不祥的人。

現在天對於天下都兼而愛之,育成了萬物而使天下百姓得利,即使如毫末之微,也莫非天之所為,而人民得而利之,則可謂大了。

然而人們碓獨不知報答上天,而且也不知那種不仁的事就是不祥。這就是我所說的君子明白小的而不明白大的。

而且我知道上天愛民的原因也大有其所,即天分別日月星辰,照耀天下,制定四季春夏秋冬,以為紀綱,降下霜雪雨露,以生長、成熟五穀絲麻,使老百姓得以供給財用;又分列為山川溪谷,廣布各種事業,用以監察百姓的善惡;分別設立王、公、侯、伯,使他們賞賢而罰暴,徵收金木鳥獸,從事五穀絲麻,以為百姓的衣食之財,從古到今,未曾不是如此。

假如現在這裡有一個人,高興地珍愛他的孩子,全部精力,一切事務,都為了有利於孩子。

他的兒子長大后不報答父親,所以天下的君子都說他不仁不祥。現在上天對天下兼而愛之,長養萬物以利於他們,而百姓得到利用,則可謂厚了。

然而人們不報答天,卻不知這是不仁不祥。這就是我所說的君子明於小而不明於大。

而且我藉以知道上天愛民深厚的理由,還不僅止此。凡殺戮的人,上天必定給他不祥。

殺無辜的是誰呢?是人。給予不祥的是誰呢?是天。如果天不厚愛於人,那為什麼人殺了無辜而天給他不祥呢?

這就是我用以知道上天愛民深重的理由。而且我藉以知道上天愛民深厚的理由,還不僅於此。

因為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從而得到上天賞賜的人,是存在的;憎人害人,違反天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是存在的。

愛人利人,順從天意,而得到上天賞賜的是誰呢?回答說:象從前三代的聖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就是。

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又實行些什麼呢?回答說:實行

「兼」,不實行

「別」。所謂兼,即處在大國地位不攻打小國,處在大家族地位不侵擾小家族,強大的不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不侵暴人少的,狡詐的不算計愚笨的,尊貴的不傲視卑賤的。

觀察他們的行事,在上有利於天,於中有利鬼神,在下有利於人,三者有利,則無所不利,這就是天德。

人們把天下的美名聚集起來加到他們身上,說:「這是仁,是義。是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因而得到上天的賞賜的人。」不僅止此而已,又把他們的事迹寫於簡帛,刻上金石,雕於盤盂,傳給後世子孫。

這是為什麼呢?將用以使人記住愛人利人,順從天意,會得到上天的賞賜。

《皇矣》說道:「天帝告訴文王,我思念有光明之德的人,他不虛張聲色,不崇尚誇飾與變革。不知不識,只遵循上帝的法則。」天帝讚賞文王順從法則,所以把殷商的天下賞賜給他,使他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聲至今流傳不息。

所以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從而得到上天賞賜的,已經可以知道了。那憎人害人,違反天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又是誰呢?

回答說:如從前三代的暴君桀、紂、幽王、厲王就是。桀、紂、幽王、厲王做了些什麼呢?

回答說:他們從事

「別」,不從事

「兼」。所謂別,即處於大國地位的攻打小國,處於大家族地位的侵擾小家族,強大的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侵暴人少的,狡詐的算計愚笨的,尊貴的傲視卑賤的。

觀察他們的事迹,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神,下不利於人類,三者不利就無所得利,這就是

「天賊」。人們聚集天下的醜名加到他們頭上,說:「這是不仁、不義,是憎人害人,違反天帝,得到上天懲罰的人。」不僅止此,又將這些事迹寫在簡帛上,刻在金石上,雕在盤盂上,傳給後世的子孫,為什麼這樣做呢?

將使人們記住憎人害人,違反天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尚書·泰誓》說道:「紂傲慢不恭,不肯奉事上帝,遺棄他的祖先與天地神祗不祭祀,竟說:『我有天命。』不努力從事政務,天帝也拋棄紂而不去保佑他。」觀察上天拋棄紂而不去保佑他的原因,是他違反了天意。

所以憎人害人,違反天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已經可以知道了。

所以墨子認為有天志,就象制輪的人有圓規,木匠有方尺一樣沒有區別。

現在輪匠拿著他的圓規,將用以量度天下圓與不圓,說:「符合我圓規的,就是圓;不符合我圓規的,就是不圓。」因此圓和不圓,都是可得而知的。

這其中的緣故是什麼呢?是因為確定圓的規則十分明確。木匠拿著他的方尺,將以量度天下的方與不方,說:「符合我方尺的就是方,不符合我方尺的,就是不方。」因此方與不方,都是可得知道的。

這其中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確定方的規則十分明確。所以墨子認為天有意志,上用以量度天下的王公大人施行政事,下用以量度天下的民眾發布文學與言談。

觀察他們的行為,順從天意的,就叫作好的意識行為;違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意識行為。

觀察他們的言談,順從天意的,就叫作好的言談,違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言談。

觀察他們的刑政,順從天意的,就叫作好的刑政;違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刑政。

所以把天志設為法則,立為標準,拿它來量度天下王公大人、卿大夫的仁與不仁,就好象分別黑白一樣明白。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如果心中確實想遵循天道,造福民眾,考察仁義的根本,對天意就不可不順從。順從天意,是義所要求的法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墨子與道德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墨子與道德經.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天志(2)

%